​《50年前 后寨村的田园画卷》

​         50年前 后寨村的田园画卷

文/鲁茌
           
   与其游走名山大川,莫如畅徉家乡田园。让心放飞,让思想插上翅膀,飞翔在儿时美丽的家乡……
     鸟瞰50年前的故乡,像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在脑海中荡漾 ,跟随着放飞的翅膀,去浏览50年前——后寨村的田园风光……
   
    后寨村,坐落在鲁西平原上,这里有古老的太平桥(当时是木桥),有太平天国古战场;这里有奔流到海的'’四新河'’,有美丽富饶的黄土地,更有勤劳善良的鲁西农民 —— 我的亲人 老乡。

(1)
    后寨村的耕地,大部分坐落于四新河西畔。
    出了村西,过了太平桥,遥望正北方向,后寨村广袤的田野映入眼睑……。
    一条大道,伸向远方……,它是后寨老百姓 出工下地的主要道路。

50年前,后寨村有两条南北主要道路,除上边这条外。另一条是:出了家后的寨墙,过了闸口,跨过四新河,向北沿着'’胡家林'’东边,一直通到'’候旋风'’(耕地名)。
 
    后寨村,除了上边这两条南北主路外,还有东西走向的四条道路,形成了后寨的田园道路网。
 
    这四条东西道路分别是:
  
    第一条,是从出来太平桥向北不远,在四队枣行子北边,是一条通往偏西北方向的道路。这条路也是去前寨西北耕地和去王相村的一条道路,在这条路西部的北面,还有当时冯屯公社基干民兵的'’打靶场'’(当地老百姓习惯叫它'’打靶墙'’)。
    第二条,是'’头节地'’南头,二队、三队场院的北边,从四新河的河堤往西,直到西边前后寨界沟的那条路。
    第三条,是'’头节地'’北头,'’二节地'’南头,从'’董家林'’往西,一直到“双窑”前的那条路。
    第四条,是'’二节地'’北头,'’三节地'’南头,从四新河河堤下边、侯庄耕地的西边,一直到西边通往白屯大道的那条路。

下边,再浏览一下后寨村的水系,50年前,后寨村有两条大水沟,这两条大沟分别是:
    第一条,从四队的'’撤荒地'’向北,穿过前寨、后寨的地界中间,经过“双窑” 西,向北直到茌平县的北部水网—— '’三干渠'’;
    另一条,是从'’大道河'’向北,穿过后寨村的主要良田,一直到侯庄村前的这条'’三干渠'’。
    后寨村的水源,基本上都是由“四新河'’ 和这条 '’三干渠'’提供。
    另外,每个地块还有一至两眼大口井。一段时间,还曾经挖过台田。
   
    道路畅通,水系密布。形成了后寨村四通八达的道路水系管网图,使后寨村旱能浇,涝能排,保证了后寨村千亩良田旱涝保丰收。

(2)
    回到大路南头,在太平桥桥头偏东边这个地方,过去后寨村的老百姓叫它'’桥下里'’,是第三生产队的枣行子。每到打枣的时候,各个枣行子会响起'’噼噼啪啪'’的打枣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好像一曲美妙的农村交响乐。
    枣行子之间,种的是地瓜。因地瓜是矮生作物,不影响枣树生长和挂枣,打枣时,拾枣也很方便。所以,各生产队的枣行子基本上种的都是地瓜、豆子、绿豆、小豆,之类的矮生作物。
    顺着太平桥向北约200米,有一个涵洞,涵洞下边是一条东西沟,这条沟往西通到四队的耕地'’徹荒地'’。'’撤荒地'’上边是四队'’自留地'’,记得这块地叫'’龟驼碑'’(四通碑?)。
   
                         (3)
    过了涵洞,往东是四新河的河堤。在路沟北沿的河堤上,是后寨村的机磨房,是由苏式12马力'’大甩轮'’作为动力带动运行的。
    这台机磨,改变了后寨老百姓,几千年来抱着磨棍推磨的传统习惯。
    在机磨房的偏北边,靠大路,是第一生产队的场院。每年麦收、秋收季节,是场里最“繁华”,最热闹的时候。
    麦收的时候,各个生产队的主要劳力,负责到大田割麦子;年龄大的妇女,负责捆麦子;几个壮年小伙子,带着我们这些半大小子,负责往场里运麦子;上了年纪的'’头牯把事'’和老年妇女,负责在场院打麦子, 好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在一队的场院后边,是连接西边第一条路网的路沟,路沟向东,是二队的'’苦水井'’。
    沿路沟和“苦水井”向北, 一直到'’头节地'’南头的东西路,这一片全是二队的耕地。在这片耕地里,有二队的枣行子、菜园子、场院,包括二队的自留地,也都在这个地方。
 
                           (4)
    再回到南头一队场院对过,大路西边,是第三生产队的一个小枣行子。记得小时候,在这个枣行子西头,有我家分得的两棵大枣树,一年能打两布袋红枣。
 
   紧挨着三队这个小枣行子北边,是四队的枣行子,枣行子北边,是刚才说的第一条往西去的道路。
    在这条路的北边,是四队的耕地、场院、菜园子。往西到路沟,和向北的一个'’刀把儿'’,也都是四队的耕地。

四队场院北边,是三队的场院和菜园子、场院后边,还有个小窑坑。小窑坑西沿有一棵枣树。小时候,在场里干活歇着的时候就去够枣吃。靠菜园子西边也是三队耕地。和三队耕地接壤的西边,是刚才说的四队那个'’刀把儿'’。
  
                         (5)
     二队和三队场院北边,是第二条东西道路网。
    这条东西路和南北大路西边的夹角处,一直到“双窑'’前这一片,全是二队的耕地。
    大路东边,是'’头节地'’。'’头节地'’分东西两个生产队。西边是三队耕地,东边是一队耕地。

'’头节地'’北头,是第三条东西路网。

这条路的北边,是'’二节地'’。'’二节地'’也是两个生产队。东边是四队,西边是一队。
    一队耕地西边,紧挨着通往白屯的大路。大路西边是“双窑”,'’双窑'’周围是解放前烧窑使土使的大窑坑。

'’二节地'’北头,是第四条东西路网。

路北边是'’三节地'’,三节地北头,是“三干渠”。三干渠以北就是白屯地界了。

'’三节地'’也是两个生产队。东边是四队,西边是一队。一队西边是白屯大路,大路西边,“双窑”北边,就是白屯的耕地了。

以上这些都是后寨的主要良田,基本上种的都是季节性作物,玉米和小麦……等。

(6)

50年前,后寨 村民下地干活还有第三条线路,那就是从后街,沿二队草屋(牲口棚),经苇坑北头,过四新河(这条线路须在枯水期才能用)。

河对岸靠左边,是一队的一块三角地。右边耕地是三队的“大道河”(耕地名)。
    在'’大道河'’这块耕地中间,有两棵两人合抱的大杨树,不知是谁家坟茔上的祖树。
    “大道河” 河堤外边也是三队的一块三角耕地。

(7)
    我们再来到'’闸口'’那条路。
    出来寨墙子,过了闸口,跨过'’四新河'’,河对岸向北的这个长条地块,一直到'’董家林'’,是第一生产队的耕地。
    翻过河堤,就是'’胡家林'’到'’候旋风'’那条路。路口西边是第三生产队的耕地,叫“马家洼子”,
 
   '’马家洼子'’北边,是第二条东西路。

路北这片耕地,由西往东,分别是'’马趟子'’和'’胡家林'’。 '’马趟子'’是三队的耕地。'’胡家林'’是两个生产队,西边是四队耕地,东边是三队的'’自留地'’。
    '’自留地'’东头,路的东边,是第一生产队的耕地。
 
                          (8)

'’胡家林'’北头是第三条东西路。

路的北边是三队的'’老场院屋'’,这个地方,叫'’普产金子'’(可能是这块地是好地的缘故吧)。'’普产金子'’西边靠路沟是四队的耕地,东边是三队的耕地。
 
   '’老场院屋'’的西边这块地,是三队种瓜的瓜园(那个时候,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瓜园)。
    瓜园里种的甜瓜,有很多品种:有'’青沙烂'’、'’黄凤瓜子'’、'’十八天黑'’、'’芝麻粒'’、'’三条金'’、'’王海'’、'’羊角蜜'’……,最甜的是'’青沙烂'’(就是现在的小绿宝) ;'’黄风瓜子'’和'’十八天黑'’都是面瓜,“黄风瓜子”最香。面瓜是适应老年人食用。
    另外还有西瓜,瓜地的两头种得是北瓜。
    瓜是一歕一歕的熟,基本上五六天摘一次。瓜熟了,生产队就给社员们分瓜。

小孩子们就盼着分瓜,每到分瓜的时候,孩子们纷纷挎着篮子、拿着袋子,去拿自家分得的瓜。
    这时候,小队会计和保管就把瓜的品种搭配好,按'’人七劳三'’,将瓜分成一堆一堆,并压上条子。孩子们急不可耐地,按写着自己家名字的条子,将瓜装进篮子、袋子,高高兴兴地回家吃瓜去了……

从'’老场院屋'’往东一直到'’董家林'’西边的路沟,也是三队的耕地。
    三队耕地南边,紧靠着的是一队的“十八亩地” 。
    三队耕地北边,从路往东一直到河堤,是二队的耕地。
 
                         (9)
   '’普产金子'’北头,是第四条东西路。

这条路北边的耕地叫“候旋风”(可能这个地方冬季常刮旋风的原吧)。'’候旋风'’的北头是“三干渠”,三干渠北边就是侯庄的地了。
 
   '’候旋风'’这片地的西边靠路沟,是第四生产队的耕地,后来是大队的'’棉花实验田'’。东边大部分是三队的耕地。最东边、候庄前,是二队的耕地。
    50年前,'’候旋风'’这片地,大部分种的都是小麦。到80年代前期,才开始种成了棉花。

'’候旋风'’这片耕地有个特点,土地面积大,地头长。在旧社会,大户人家基本种的都是季节性庄稼。冬季种麦子,从南头到北头,耩个来回,就是一亩地。到麦收割麦子时,头把插下镰,中间不直腰,一口气打个来回。割幺把的,手头慢的,人家从南头割到了北头,又从北头割到了南头。他还落在北头。

(10)

再来到“四新河”东岸。
    四新河的东岸(也就是'’家后'’),耕地占一少部分。从闸口往东,四新河东河堤外,一直到后唐村的大路沟。这一片都是第一生产队的耕地,包括菜园子和'’自留地'’。

只有靠寨墙子的一小块,和往水库调水的沟北沿是第三生产队两块地。靠'’闸口'’的南边,有一个小块三角地,是第四生产队的。
         ……   ……   ……
  
    走完家乡田园,踏遍田间小道,心情激动,精神舒畅。
   美丽富饶的后寨村,我可爱的家乡,睡里梦里我又回到你的身旁……

后寨村的田园画卷概述完成,50多年的记忆,难免有疏漏,请各位乡亲予以指出、补充和更正。

(完稿于2021年5月——邹庆祯)

(0)

相关推荐

  • 追忆和我相处过的那头老牛

    〓 第 1492 期  〓 文|张振清 编辑|王成海 大黎牛,是生活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郑家村一头老资格的耕牛.它体大魁梧,力大无穷,双角弯弯,不粗不细,毛色黑里带黄,故村里人给它起名为大黎牛.无论 ...

  • 【随笔】岁月走笔‖记忆系列之:生产队的几“头” 河北 又一村

    岁月走笔|记忆系列之:生产队的几个"头" □ 河北  又一村 开天辟地头一回的人民公社体制在一片声讨.改革中夭折.那尝试消灭剥削.实现大同.人类最高组织形式--共产主义的前奏曲偃旗 ...

  • 炊烟有望 (长篇连载)一卷 秧歌 3

    (还有两章,一卷就要结束了,肖明岭也将离我们而去) 肖明岭早早起来,洗脸刮胡子,然后与肖承建合作,相互描眉画眼,抹上两撇小胡子,两个腮蛋子用红纸沾了唾沫涂上夸张的红色,然后按着排练时的样子着装完毕,他 ...

  • 大东北那些土生土长的“成语故事”之二

    大东北那些土生土长的"成语故事" 之二吊儿啷当 在大东北地区,过去的贫苦日子里,老百姓根据生活中的经历,造出了许多土生土长的四个字的土话,即咱们所谓的乡村"成语" ...

  •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碾场”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38期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碾场" 文/杨传勇 在我小时候,麦场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场所,每个生产队一个,各占村之一隅.我们村共六个生产队,一队二队的在村东 ...

  • 凤锁清秋:中秋夜思乡(外一首)

    为打造一流文学平台,立足中原,辐射全球.欢迎各地诗词大家不吝赐稿,古韵.现代诗词,简短散文,必须是原创首发,作品图文并茂,编排文笔精美,优先采用,请自行校对,一经发出,恕不更改,文责自负!请朋友们把诗 ...

  • 秋夜.思乡

    夜深月挂柳梢头,偶感轻寒入仲秋. 寂坐陋居思故切,举杯对影意横流.

  • ​《秋夜思乡》

    <秋夜思乡> 我本人间思乡客, 无眠之夜起乡心. 秋雨也解无眠意, 点滴陪我到天明. --2020年9月16日

  • 秋夜思乡

    七律   秋日游兴城 文/刘文才 关外山川绿色盈,围墙矗立护兴城. 炮台威震雄风在,袁帅高昂大义倾. 海水滔滔三尺浪,红旗猎猎百帆争. 千秋朝代多更替,今日辽西入盛名. 注: 袁帅是指明朝镇守兴城的元 ...

  • 广东野梅:【小重山】秋夜思乡

    [小重山]  秋夜思乡    作者/野梅 去岁今朝故国还. 恋乡情未了, 夜心烦. 望东添墨写千言. 红烛泪, 只盼梦重圆. 为客意难欢. 别家情尚忆, 志犹残. 红尘踏破得心宽. 无怨恨, 把酒祝平 ...

  • 【中华作家网·双节特刊】宫一平:中秋夜思乡

    作者简介 宫一平(笔名:柳絮)从小爱好文学喜欢用文笔记录自己所想.所感.所悟,代表作品发表于各大微信平台,同时发表于<似水流年杂志><翰墨香征文大赛作品选><染墨诗卷之中 ...

  • 『古诗词』思乡诗: 长相思

    作者或出处: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注释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 ...

  • 『古诗词』思乡诗: 泊船瓜洲

    作者或出处: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1.泊船:停船.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2.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 ...

  • 『古诗词』思乡诗: 九日登高

    作者或出处:王勃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注释⑴望乡台:地名.这里是借用其名,突出"望乡".⑵那:奈何,为什么.赏析这首诗作于王勃南游 ...

  • 『古诗词』思乡诗: 山中

    作者或出处: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译文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更何况秋风风寒,傍晚暮气沉沉.更难耐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