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 后寨村的田园画卷》
50年前 后寨村的田园画卷
文/鲁茌
与其游走名山大川,莫如畅徉家乡田园。让心放飞,让思想插上翅膀,飞翔在儿时美丽的家乡……
鸟瞰50年前的故乡,像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在脑海中荡漾 ,跟随着放飞的翅膀,去浏览50年前——后寨村的田园风光……
后寨村,坐落在鲁西平原上,这里有古老的太平桥(当时是木桥),有太平天国古战场;这里有奔流到海的'’四新河'’,有美丽富饶的黄土地,更有勤劳善良的鲁西农民 —— 我的亲人 老乡。
(1)
后寨村的耕地,大部分坐落于四新河西畔。
出了村西,过了太平桥,遥望正北方向,后寨村广袤的田野映入眼睑……。
一条大道,伸向远方……,它是后寨老百姓 出工下地的主要道路。
50年前,后寨村有两条南北主要道路,除上边这条外。另一条是:出了家后的寨墙,过了闸口,跨过四新河,向北沿着'’胡家林'’东边,一直通到'’候旋风'’(耕地名)。
后寨村,除了上边这两条南北主路外,还有东西走向的四条道路,形成了后寨的田园道路网。
这四条东西道路分别是:
第一条,是从出来太平桥向北不远,在四队枣行子北边,是一条通往偏西北方向的道路。这条路也是去前寨西北耕地和去王相村的一条道路,在这条路西部的北面,还有当时冯屯公社基干民兵的'’打靶场'’(当地老百姓习惯叫它'’打靶墙'’)。
第二条,是'’头节地'’南头,二队、三队场院的北边,从四新河的河堤往西,直到西边前后寨界沟的那条路。
第三条,是'’头节地'’北头,'’二节地'’南头,从'’董家林'’往西,一直到“双窑”前的那条路。
第四条,是'’二节地'’北头,'’三节地'’南头,从四新河河堤下边、侯庄耕地的西边,一直到西边通往白屯大道的那条路。
下边,再浏览一下后寨村的水系,50年前,后寨村有两条大水沟,这两条大沟分别是:
第一条,从四队的'’撤荒地'’向北,穿过前寨、后寨的地界中间,经过“双窑” 西,向北直到茌平县的北部水网—— '’三干渠'’;
另一条,是从'’大道河'’向北,穿过后寨村的主要良田,一直到侯庄村前的这条'’三干渠'’。
后寨村的水源,基本上都是由“四新河'’ 和这条 '’三干渠'’提供。
另外,每个地块还有一至两眼大口井。一段时间,还曾经挖过台田。
道路畅通,水系密布。形成了后寨村四通八达的道路水系管网图,使后寨村旱能浇,涝能排,保证了后寨村千亩良田旱涝保丰收。
(2)
回到大路南头,在太平桥桥头偏东边这个地方,过去后寨村的老百姓叫它'’桥下里'’,是第三生产队的枣行子。每到打枣的时候,各个枣行子会响起'’噼噼啪啪'’的打枣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好像一曲美妙的农村交响乐。
枣行子之间,种的是地瓜。因地瓜是矮生作物,不影响枣树生长和挂枣,打枣时,拾枣也很方便。所以,各生产队的枣行子基本上种的都是地瓜、豆子、绿豆、小豆,之类的矮生作物。
顺着太平桥向北约200米,有一个涵洞,涵洞下边是一条东西沟,这条沟往西通到四队的耕地'’徹荒地'’。'’撤荒地'’上边是四队'’自留地'’,记得这块地叫'’龟驼碑'’(四通碑?)。
(3)
过了涵洞,往东是四新河的河堤。在路沟北沿的河堤上,是后寨村的机磨房,是由苏式12马力'’大甩轮'’作为动力带动运行的。
这台机磨,改变了后寨老百姓,几千年来抱着磨棍推磨的传统习惯。
在机磨房的偏北边,靠大路,是第一生产队的场院。每年麦收、秋收季节,是场里最“繁华”,最热闹的时候。
麦收的时候,各个生产队的主要劳力,负责到大田割麦子;年龄大的妇女,负责捆麦子;几个壮年小伙子,带着我们这些半大小子,负责往场里运麦子;上了年纪的'’头牯把事'’和老年妇女,负责在场院打麦子, 好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在一队的场院后边,是连接西边第一条路网的路沟,路沟向东,是二队的'’苦水井'’。
沿路沟和“苦水井”向北, 一直到'’头节地'’南头的东西路,这一片全是二队的耕地。在这片耕地里,有二队的枣行子、菜园子、场院,包括二队的自留地,也都在这个地方。
(4)
再回到南头一队场院对过,大路西边,是第三生产队的一个小枣行子。记得小时候,在这个枣行子西头,有我家分得的两棵大枣树,一年能打两布袋红枣。
紧挨着三队这个小枣行子北边,是四队的枣行子,枣行子北边,是刚才说的第一条往西去的道路。
在这条路的北边,是四队的耕地、场院、菜园子。往西到路沟,和向北的一个'’刀把儿'’,也都是四队的耕地。
四队场院北边,是三队的场院和菜园子、场院后边,还有个小窑坑。小窑坑西沿有一棵枣树。小时候,在场里干活歇着的时候就去够枣吃。靠菜园子西边也是三队耕地。和三队耕地接壤的西边,是刚才说的四队那个'’刀把儿'’。
(5)
二队和三队场院北边,是第二条东西道路网。
这条东西路和南北大路西边的夹角处,一直到“双窑'’前这一片,全是二队的耕地。
大路东边,是'’头节地'’。'’头节地'’分东西两个生产队。西边是三队耕地,东边是一队耕地。
'’头节地'’北头,是第三条东西路网。
这条路的北边,是'’二节地'’。'’二节地'’也是两个生产队。东边是四队,西边是一队。
一队耕地西边,紧挨着通往白屯的大路。大路西边是“双窑”,'’双窑'’周围是解放前烧窑使土使的大窑坑。
'’二节地'’北头,是第四条东西路网。
路北边是'’三节地'’,三节地北头,是“三干渠”。三干渠以北就是白屯地界了。
'’三节地'’也是两个生产队。东边是四队,西边是一队。一队西边是白屯大路,大路西边,“双窑”北边,就是白屯的耕地了。
以上这些都是后寨的主要良田,基本上种的都是季节性作物,玉米和小麦……等。
(6)
50年前,后寨 村民下地干活还有第三条线路,那就是从后街,沿二队草屋(牲口棚),经苇坑北头,过四新河(这条线路须在枯水期才能用)。
河对岸靠左边,是一队的一块三角地。右边耕地是三队的“大道河”(耕地名)。
在'’大道河'’这块耕地中间,有两棵两人合抱的大杨树,不知是谁家坟茔上的祖树。
“大道河” 河堤外边也是三队的一块三角耕地。
(7)
我们再来到'’闸口'’那条路。
出来寨墙子,过了闸口,跨过'’四新河'’,河对岸向北的这个长条地块,一直到'’董家林'’,是第一生产队的耕地。
翻过河堤,就是'’胡家林'’到'’候旋风'’那条路。路口西边是第三生产队的耕地,叫“马家洼子”,
'’马家洼子'’北边,是第二条东西路。
路北这片耕地,由西往东,分别是'’马趟子'’和'’胡家林'’。 '’马趟子'’是三队的耕地。'’胡家林'’是两个生产队,西边是四队耕地,东边是三队的'’自留地'’。
'’自留地'’东头,路的东边,是第一生产队的耕地。
(8)
'’胡家林'’北头是第三条东西路。
路的北边是三队的'’老场院屋'’,这个地方,叫'’普产金子'’(可能是这块地是好地的缘故吧)。'’普产金子'’西边靠路沟是四队的耕地,东边是三队的耕地。
'’老场院屋'’的西边这块地,是三队种瓜的瓜园(那个时候,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瓜园)。
瓜园里种的甜瓜,有很多品种:有'’青沙烂'’、'’黄凤瓜子'’、'’十八天黑'’、'’芝麻粒'’、'’三条金'’、'’王海'’、'’羊角蜜'’……,最甜的是'’青沙烂'’(就是现在的小绿宝) ;'’黄风瓜子'’和'’十八天黑'’都是面瓜,“黄风瓜子”最香。面瓜是适应老年人食用。
另外还有西瓜,瓜地的两头种得是北瓜。
瓜是一歕一歕的熟,基本上五六天摘一次。瓜熟了,生产队就给社员们分瓜。
小孩子们就盼着分瓜,每到分瓜的时候,孩子们纷纷挎着篮子、拿着袋子,去拿自家分得的瓜。
这时候,小队会计和保管就把瓜的品种搭配好,按'’人七劳三'’,将瓜分成一堆一堆,并压上条子。孩子们急不可耐地,按写着自己家名字的条子,将瓜装进篮子、袋子,高高兴兴地回家吃瓜去了……
从'’老场院屋'’往东一直到'’董家林'’西边的路沟,也是三队的耕地。
三队耕地南边,紧靠着的是一队的“十八亩地” 。
三队耕地北边,从路往东一直到河堤,是二队的耕地。
(9)
'’普产金子'’北头,是第四条东西路。
这条路北边的耕地叫“候旋风”(可能这个地方冬季常刮旋风的原吧)。'’候旋风'’的北头是“三干渠”,三干渠北边就是侯庄的地了。
'’候旋风'’这片地的西边靠路沟,是第四生产队的耕地,后来是大队的'’棉花实验田'’。东边大部分是三队的耕地。最东边、候庄前,是二队的耕地。
50年前,'’候旋风'’这片地,大部分种的都是小麦。到80年代前期,才开始种成了棉花。
'’候旋风'’这片耕地有个特点,土地面积大,地头长。在旧社会,大户人家基本种的都是季节性庄稼。冬季种麦子,从南头到北头,耩个来回,就是一亩地。到麦收割麦子时,头把插下镰,中间不直腰,一口气打个来回。割幺把的,手头慢的,人家从南头割到了北头,又从北头割到了南头。他还落在北头。
(10)
再来到“四新河”东岸。
四新河的东岸(也就是'’家后'’),耕地占一少部分。从闸口往东,四新河东河堤外,一直到后唐村的大路沟。这一片都是第一生产队的耕地,包括菜园子和'’自留地'’。
只有靠寨墙子的一小块,和往水库调水的沟北沿是第三生产队两块地。靠'’闸口'’的南边,有一个小块三角地,是第四生产队的。
…… …… ……
走完家乡田园,踏遍田间小道,心情激动,精神舒畅。
美丽富饶的后寨村,我可爱的家乡,睡里梦里我又回到你的身旁……
后寨村的田园画卷概述完成,50多年的记忆,难免有疏漏,请各位乡亲予以指出、补充和更正。
(完稿于2021年5月——邹庆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