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食疗方,补足你的脾气

现代人的“内伤”怎么来,怎么去

现代人说起生病的原因,往往归结为细菌病毒感染,很多产品的广告中,也用杀灭细菌作为卖点。这种看法有没有错呢?说起来也没错。但是我们说生病的原因,不能光从外因来说。例如流行性感冒,大家一起生病,主要原因可以说是感冒病毒入侵体内,但是很多时候,为什么有的人被感染了,而其他人却好好的呢?这就与人体自身体质的强弱有关,也就是中医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我们找病因,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疗,找到了主要原因才能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西医看来,生病就是有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等,治疗方法呢,自然是杀灭细菌,消除病毒。但是如果滥用过多的抗生素,就会破坏体内菌群的平衡关系。其实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里,到处都有细菌。细菌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早生存的生物之一,已有数十亿年的历史,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现在的很多细菌,也已经在这个星球上存活了几百万年,他们有很强的变异能力,所以杀细菌出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情况,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调理身体。每个人体内都有大肠杆菌,40%以上的人携带肺炎克雷伯氏菌。大多数时候,我们的人体都与这些细菌和平相处,以后估计也会继续下去。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说的“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也就是人与其他生物一起生长,一起演进,并不互相为害。治病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抗菌抗病毒,同时又要重视调节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所谓“扶正即可去邪”。还要区分病人是内伤还是外感,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为什么说现代人生病的病因主要是内伤呢?这是因为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而现代人的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也增加了很多,人体一时还适应不了这样的变化。《黄帝内经》把人体致病的原因分为两类:

  • 一类是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四时天气的变化,细菌、病毒等外邪的侵入;
  • 另一类是内在因素的影响,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精神情志的变化或者过度沉溺于某种情绪中,都会导致内伤。

医生在诊治某位病人的时候,也要结合时代的变迁来具体对待。医圣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正值瘟疫流行,疾病以外感为主,所以其《伤寒论》中记载的药方,以治疗外感为主;金代医家李东垣生活在战乱频发的时代,他看到的病人,很多都是由于长期食不充饥、衣不蔽体造成的,以内伤为主,所以著书《脾胃论》,强调滋补脾胃对人体的重要。

现代人不愁吃不饱穿不暖,为什么还是容易内伤呢?原因与李东垣时代刚好相反:古代人是吃得太差,营养不足,现代人吃得太好了,整天吃鱼肉和各类甜腻的食品;古代是过劳伤脾,现代人则是上下楼乘电梯,出门有汽车代步,久逸伤脾。所以说养生一定要讲究一个适度,吃太差了不行,吃太好了也不行;太劳累不行,太安逸了也不行。

脏腑系统与平衡关系

和西医的“西”字相对,很多人以为中医的“中”字,就是“中国”的意思,其实并不全是这样,中国儒家文化讲究的就是“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谓之中”。中医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调节,保持人体的中和,“不偏之谓中”,人体离开了中道就是偏,就是生病了。中医的“中”字,反映的是从《周易》得来的一种动态平衡观。

中医和西医的另一大区别在于怎样看待人体。西医将人体划分为消化、生殖、心血管等九大系统。而中医将人体归为五行系统,通常我们称为:心、肝、脾、肺、肾五大脏器系统。

要理解中医的体系,我们必须先把中医的五行系统一次性讲清楚。首先,中医讲五脏六腑,除了三焦这一腑之外,其中有五脏五腑是互为表里的: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这是说它们同为一个系统,主持着这个系统的升降、运化等功能。

譬如脾胃系统,主要的联系是四肢,多多锻炼,四体强健对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再如肝胆系统,在我们发怒的时候,往往最伤及肝胆,因为肝胆主怒,过怒则肝的生理功能下降,解毒排毒功能低下,使毒素积蓄体内,肝胆系统受损,还可以从眼睛表现出来,因此我们观察眼球可以了解肝胆的状况。前面还说过,人体是有一个自检系统的,当你某一段时间偏好吃酸性食物的时候,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肝胆系统有些问题,你需要及时关注。

中医讲求保养五脏六腑要顺应天时,因此它们与季节也是相对应的,这些是老祖宗为我们体察总结的,因此我们往往在四季分明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脏腑活跃程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比如春天肝当值,我们在这个时期多多注意养肝、补肝,会得到更好的收获。

五脏在不同的季节,生理反应不一样,形成一种张弛有度的轮休制度。春天肝当值,夏天心当值,秋天肺当值,冬天肾当值。各个脏器在当值的季节活动就会特别活跃。而脾脏是“主四时”,一年四季都不得休息,所以尤其需要调理呵护。

脾胃居中央,是生命活动、气机运转的中枢,在五脏整体协调关系中,起着“枢轴”的作用。在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中,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这四脏之气的升降出入和转输当中,脾的作用是协助调理这些升降活动,胃的作用是供给它们,使这些运动畅通无阻。

脾胃的这个“枢轴”作用就体现在:一方面,如果这个中央调控安稳,那么就气血充足,营养物质能够通过这个中枢的调节作用输送到全身,从而使我们的机体免疫力强,肌肤纹理紧实充满活力,自然不容易生病;而如果脾胃受到了损伤,中央气血养分供应不足,就很容易使得其他脏腑也出现问题。

因此我们的脏腑系统一旦出现了问题,通过中央的调控作用,来调节治理,其效果在很多时候比直接从出问题的脏腑入手更好,更快,同时还能保持机体的平衡。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抱怨某些人懒,“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整个人软塌塌的,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能少走一步就少走一步,能少动一下就少动一下。

他们很多其实也不是懒,很多人都是犯上了脾气虚的偏差。脾气主升,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脾气一虚,就像是没了气的气球,整个瘪在地上了。所以我们有时候也说他们“没脾气”,因为脾气一虚,就算是准备干点事,往往也很难坚持下来,缺乏一股干劲儿。

我们常用“中气十足”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洪亮,这个“中气”包括脾气,脾胃居身体中央,所以脾气又称中气。中气不足的人,说话往往低声细语的,性格也比较内向。

脾气虚的人应该怎么调理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饮食有节,饭吃八分饱。《说文解字》徐注说:“脾主信藏志,信生于土。”“脾主信”说的是脾的功能是有节律的,到时间该吃饭就吃饭,然后让它去消化吸收,不能不停地吃,老让它工作,也不能有一顿没一顿的,这样就是“失信”了。

为什么饭吃八分饱呢?可以说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要给肚子留一点空间,这样才能让它动起来。玩过益智游戏“华容道”的人都知道,必须留两个空格,才能让棋子走动。吃得太多,把胃堵实了,它就不容易动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你感觉吃饱了的时候,其实已经吃多了。所以适当地留下一点空间对机体有益。

《黄帝内经》中还说,老人“七十岁,脾气虚”,也就是说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化能力也开始自然减退,而我们很多老年人,有节约的习惯,看到碗里还剩一点饭,即使感觉吃饱了也会勉强自己吃下去,其实这一点也应该引起注意。

脾气虚的人,可以试试以下三个食疗方。

1、药粥

【原料】党参(或西洋参)3克、山药12克、陈皮3克、生薏仁10克、粳米50克(或小米)。

【制作】把除了陈皮之外的药材和粳米一起熬粥。陈皮最好用广东新会县出的新会皮,新会皮较香。陈皮需要先用水洗净泡30分钟,然后剁得碎碎的。粥快熬好时,把陈皮带水一起放入粥中,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入少量的盐,稍微煮一下搅拌均匀,一道健脾益气的药粥就做成了。脾气虚的人往往容易夹湿,所以加薏仁米,有些人不喜欢薏米的味道,也可以先用薏米煮汁,再用药汁和其他材料一起熬粥。

2、蒸大枣

脾气虚的人,也可以吃点大枣。这个枣怎么吃呢?例如每天做饭蒸馒头、蒸菜的时候,就把大枣放锅里一起蒸,蒸一次可能看不出变化,第二天做饭的时候,继续放进去蒸,蒸两三次之后,大枣就熟透了。蒸熟的枣,糖的转化特别充分,吃起来味道也特别好。有不少中药的泡制就是这样经过几次蒸晒而制成的。

3、益脾饼

益脾饼,可以给小孩当零食吃。用茯苓30克、白术15克、干姜2克、红枣30克、鸡内金10克、炒山楂10克共为细粉,面粉250克,发酵后,放入药粉和匀,再加适量菜油、食盐烙成饼,八成熟时取出,切成棋子大的方块,再放在锅上慢慢煱干即可。

功效是健脾益气、开胃消食,是脾胃同调的饼干食品,做好后适用于食欲不振、食后胃痛、慢性腹泻、慢性肠胃病等患者。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为太仓,水谷气血之海。有道是,脾胃不好百病生,脾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脾胃功能良好,则气血旺、体格壮;脾胃虚弱,百病从生。

3000多年中医文化中,多位大医家对脾胃是格外看重的,比如脾土派宗师李东垣认为脾胃不足,元气虚弱是内伤疾病的主要成因,且脾胃气虚,元气不足,形气俱虚,无阳以护其营卫,故易感受外邪,不任风寒,说明了不论外感内伤,皆以脾胃元气的充盛与否有关。李东垣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张景岳又从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扩大了脾胃病的治疗方法,叶天士的滋养胃阴,更为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增添了新的内容。赵献可《医贯》提出:“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热,脾能化食,全藉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运化也。”主张补脾不如补肾。但在实践中,不少仍主张补肾不如补脾,更能切合临床实践,如张景岳说:“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资……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功,亦可居其强半。”周慎斋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虚,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久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如补脾,此之谓也。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石芾南《医原》说:“胎元薄弱,先天不足者,人不得而主之,又恃调摄后天,以补先天之不足,若是者胃气不尤重哉?重胃气非即所以重肾气哉?”这些皆说明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调理脾胃的方法,一般说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八类。

1.健脾法

(1)益气:用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能食不能化,以致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面色不华、肌肉消瘦、腹胀痞闷。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资生丸等。

(2)温阳:用于脾阳不足,寒从内生,畏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清谷。方如理中汤,甚则附子理中汤。

(3)升阳:用于脾胃虚弱,清阳不能上升,反被湿困,以气轻味薄者升举下陷的清阳,借以达到健脾的目的,或辅以健脾益气之品,其效益彰。凡大便溏泻,湿困脾土,或阳气抑遏于中焦,皆可用升阳法。方如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升阳汤、升阳散火汤等。升阳与益气药同用,并用升提作用,可用于中气下陷、大便滑脱及脱肛等症。

2.养胃法

(1)生津:热病伤津,口干喜饮,不思饮食,可用甘寒生津之剂,如雪梨浆、五汁饮。

(2)养阴:胃阴不足,舌质干红,甚则舌光如镜,心烦不寐,大便干结等,可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玉竹麦门冬汤。

3.祛湿法

(1)燥湿:用于湿困脾土,口淡纳减,脘闷腹胀,大便溏泄,舌苔白腻,脉象濡软等症。方如平胃散。

(2)芳化:用于湿困脾土,升降失司,脘腹胀闷,大便溏泄,腹痛呕吐,或有寒热身痛。方如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

(3)渗利:湿聚为水,溢于肌肤而肿,水走肠间而腹泻,口淡不渴,小便不利,皆可用渗利之剂。辛淡渗利如五苓散,苦温辛淡如三仁汤、胃苓汤,如湿郁化热,苔黄而腻,则宜苦寒辛淡,方如杏仁滑石汤、黄芩滑石汤。

(4)涤饮:脾阳不足而痰饮内停,肠鸣便溏,纳食减少,或兼心悸短气,呕吐涎沫,方如苓桂术甘汤。

(5)化痰:脾湿生痰,咳嗽痰多,痰呈泡沫清稀,可用二陈汤,或与平胃散合用,名平陈汤。亦可用导痰汤、香砂二陈汤。

4.消导法

(1)消食:用于饮食停滞,不思饮食,吞酸嗳腐,或兼发热,或兼便泻。方如保和丸、山楂丸、枳实导滞丸等。

(2)消瘀:用于血瘀成积,胁下痞块,脾之积名曰痞气,肝之积名曰肥气,即于左右肋下痞块,可用鳖甲煎丸、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

5.攻下法

(1)温通:脾阳不足,阴寒内结,大便不通,或腹中冷痛,宜半硫丸、温脾汤。

(2)寒下:邪热犯胃,热甚化燥,燥结肠间,大便不通,腹痛拒按,宜三承气汤。如兼胃阴不足,津液失润,虚实夹杂,可用增液承气汤、玉烛散。

6.清胃法

(1)泻火:胃火上攻,牙龈肿痛,面颊发热,或牙龈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口腔溃疡,或口臭便秘,宜清胃散、玉女煎。甚则亦可用寒下法以泄胃火。

(2)清热:阳明胃热,大渴,大汗,大热,大烦,脉大,或消谷善饥,渴而无热,宜用白虎汤,或张锡纯凉解汤(薄荷、蝉蜕、生石膏、甘草)、寒解汤(连翘、蝉蜕、生石膏、知母)等。

7.苦辛法

脾胃俱病,脾湿胃热,湿热蕴结中焦,以致心下痞满,不思饮食,口黏呕恶,饮水不多,大便黏滞不爽。因湿为阴邪,非辛温不能宣通其湿,热为阳邪,非苦寒不能清解其热,故宜苦辛法,亦称辛开苦降法,方如小陷胸汤、王孟英的苏叶黄连汤等。如果虚实夹杂,可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

8.理气法

(1)温通:脾胃气滞,胃脘寒痛,喜热喜按,或气滞不通,矢气全无,腹痛且胀,可用良附丸、天台乌药散、沉香降气散。

(2)凉散:气滞热痛,喜凉畏热。方如金铃子散。

(3)降逆:胃有热邪,不降反升,胃气上逆而呕吐酸苦,或见呕逆,可用橘皮竹茹汤。胃有寒邪,或夹痰气上逆,呕吐嗳气,口淡不渴,可用小半夏汤、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吴茱萸汤等。以上都是脾胃病从本脏治疗的方法,由于脾胃病还可由他脏引起,或是脾胃发病以后影响他脏,因此除调理脾胃以外,有时还兼治他脏,如肝气郁结乘于脾胃,则疏肝健脾或疏肝和胃;脾气不足,化源亏乏,以致心血虚损,则宜健脾养心;脾阳不足日久而肾阳亦亏,宜温补脾肾;脾虚可以引起肺气不足,肺虚也可导致脾虚,化源匮乏,肌肉瘦削,皆宜健脾补肺,等等。说明了调理脾胃,可以直接调治,亦可以他脏合并调治,由于脾胃是后天之本,调理脾胃在防治各种疾病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重视。

脾胃为后天之本,承担着转化食物,生成气血的重担,但生活中,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饮酒、饮食不节、缺乏运动、不良情绪等都容易造成脾胃损伤,想要拥有健康的身体,首先就要养好我们的脾胃。

一、脾胃不调会出现的症状

▲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而脾胃不好的人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

▲脾虚人的口味淡、无胃口。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胃中积热有关。

▲脾虚的人水湿不化,口水就多,经常吐涎、睡觉时会流口水。四肢乏力,经常疲倦,没精打采,也是脾气虚的表现。

▲另外胃痛、泄泻、呕吐、反酸、嗳气、痢疾、消瘦等也是脾胃出了问题。

二、饮食调理

饮食调护是保养脾胃的关键。因此,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以满足机体需求和保持大便通畅。少吃辛辣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而且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

1、宜食食物: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2、少食食物: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 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莱、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3、养胃食疗方:

莲子白果粥:莲子30克,白果15克,大米适量。将莲子、白果捣碎与大米同煮,莲子益肾补脾,白果益气补虚,适合脾胃虚寒的人食用。

胡萝卜大米粥:大米100克煮熟后加入胡萝卜50克,煮烂后食用,有健脾温胃的作用。

三、运动调理

常言道: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适当运动有助健康。目前生活条件好,出门就坐车,回家玩手机,吃得好、活动少,容易造成消化不良。适当散步、慢跑等运动有助脾胃的消化吸收。另外,捏脊,摩腹,运动脚趾相当于按摩脾胃二经。

四、情志调养

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良好的情绪对脾胃功能的影响很大。过于思虑的人容易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心情愉悦,气血调达,消化吸收就正常。

胃不和则卧不安

脾胃安,身体康

祝您拥有健康的脾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