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之美 | 潜通天地的赏石哲学

◆ ◆ ◆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出版有《南画十六观》《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中国美学十五讲》等。

空灵之美
潜通
天地的赏石哲学

中国艺术强调,空则灵气往来。这既是一种审美原则,又是一种人生态度。就人生态度而言,不可执着,不可沾滞,空灵廓落,如寒潭鹤影,梦幻空花。石的似梦非真的特点最易使人起这样的思考。
今苏州环绣山房一角

有的人说,赏石,就是赏窍穴的艺术,命意在空而不在实。没有空灵之美,便没有顽石艺术。就审美原则来说过于实则会僵硬,过于塞则有窒息感。

故宫太湖石

中国的赏石艺术将这两点结合起来“一点空明是何处(苏轼咏石诗语)”。在石的空明处玩味生命的快慰,玩味艺术的美感。

瘦漏透皱四字中,漏透二字都与空灵有关。林有麟说“石之妙,全在玲珑透漏”。漏与塞相对,透则与暗相对。

自漏而言,中国人玩石极重孔穴。孔穴此通于彼,彼通于此,通透而活络,往来而贯通。太湖石后来成为文人的至爱,与他的多孔穴有关。

正如计成所说“瘦漏生奇,玲珑生巧”。有了漏,奇气便会盎然而出。透说的是石的玲珑剔透的感觉。光影穿过,影影掉绰,微妙而玲珑。以手抚摩,凝润如育脂。虽非玉而似玉,虽不透明而有透明的感觉。
这就是东坡所说的一点空明”不空而得空,无明而有明。所调“烟通杳源气,月透玲珑光”,让人神驰意迷。漏与透二者又联系在一起。漏是有穴之透,透是无穴之漏。二者都体现了中国艺术对空灵的追求。
中国历史上流传的很多名石,多有空灵之韵。如北宋之仇池石,此名为苏辑所命,他得到一块绝妙的石头,多孔穴,尚未命名,忽有一梦,”觉而诵子美诗日: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故以“仇池石“名之。
东坡以此名体现他对一点空明、潜通天地哲学的服膺。东坡在朋友家见一异石,石有九峰,玲珑婉转,空若窗棍,名之日“壶中九华”,并作一诗,诗中有“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的句子。

林有麟《素园石谱》记载一块奇石名为“透月岩”,此石通灵透彻,内外莹洁。石上有元人王浑诗:“偶到君家思适然,一峰奇石堕吾前,千金欲买初无价,百六潜通小有天。花落透香滋碧润,月娥含影爱幽妍。从今紫翠芙蓉梦,不到齐州落照边。”百穴潜通”成为这块名石的重要特点。

石头的空灵之美,是“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中国人视天地大自然为一大生命,一流荡欢快之大全体,生命之间彼摄相因,相互激荡,油然而成盎然之生命空间。生生精神周流贯彻,浑然一体。这是顽石艺术的文化基因。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