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十大屈原典故(六):渔父舷歌
第六大典故 渔父舷歌
典出《楚辞.渔父》和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云:“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记祠庙三闾庙:“屈平沉沙之处曰汨罗江,在岳州境内,正庙以渔父配享, 唐末有洪州衙前军将题一绝云:苍藤古木几经春,旧祀祠堂小水滨。行客谩陈三酹酒,丈夫元是独醒人。”此诗题为《屈原祠》,《青琐集》也解:“唐末,有洪州衙前军将,忘其姓名,题一绝,自后能诗者,不能措手。”
此记渔父配享说明将渔父故事的发生地放在了河泊潭。说明唐代可能有渔父神相在祠内。
后来韩愈到此用典写下《湘中》:”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成就渔父舷歌经典。
此诗歌表达了屈子已逝,渔父犹在。此时此渔父虽彼渔父,然而此诗人却如彼诗人,都是敢于谏言、敢于担当、忧国忧民的独清独醒者、圣者。“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因此那悠闲的渔歌,似乎永远在叙说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圣人)敢于牺牲的高洁情怀。
河泊潭传说
沧浪河
河泊潭东山内有一深潭,旧称江潭,《楚辞》“渔父游于江潭”,即此。(今建吴家坝)
屈原来到罗子国后,居住的地方就在河泊潭东边的玉笥山上的一座庙内,旧为南阳庙,供奉的是楚人先祖祝融。屈原沉江后,建成三闾故宅,元代将三闾故宅改建成南阳寺。明代带着屈原故宅匾迁移至大洲,后立翁家洲。
屈原在此时常忧虑国家大事,情绪相当不好。在他构思写作《离骚》的时候披头散发沿着河泊潭来回行走,嘴中还念念有词,他脸色憔悴,面目枯槁,想起每况愈下的楚国,他脸上就没了血色。
正好渔父路过,看见他如此憔悴,就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
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弄点下酒菜,喝点薄酒呢?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渔父见他意志如此坚定,只能微微一笑,然后跳上渔船,敲打着船弦破浪而走,还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渔父的歌声,让屈原深深震动,他呆在江边陷入久久的思索之中。
不久,传来秦国白起攻陷郢都的消息,屈原的精神陷入崩溃。他奋然写下《怀沙》后,就牵着他的白马,来到河泊潭,抱起一块石头,沉入深潭(罗渊)。
传说屈原沉江后,楚人立屈子祠于南阳庙,因此龙船坡的地名产生,河泊潭,也被称之为沧浪河,在此年年龙舟竞渡。将端午和龙舟一起交给了纪念屈原。
濯缨桥 独醒亭
《长沙府志》记汨罗庙“在汨罗江上县北六十里,《水经》曰: 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今废。洪武二年(1369 年),知县黄思让重建(非迁建),有濯缨桥,独醒亭,奉旨复号楚三闾。”
可知濯缨桥与独醒亭旧建春江嘴北岸汨罗山,乾隆二十年陈钟理移建于名山,今玉笥山处。可见濯缨桥,旧在河泊潭汨罗山上。
濯缨桥。旧建在汨罗山东。位于凤凰春江嘴处,凤凰玉笥山西南麓玉溪上,相传为屈原濯缨洗足处。唐人沈亚之《屈原外传》载,屈子瘦细美髯,丰神朗秀。长九尺,好奇服,冠切云之冠。性洁,一日三濯缨。这条小溪流屈原常常在此濯缨洗足。《渔父》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即此。隋朝在此汩罗山东玉笥山上置玉县,此水被称之为玉水。
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将横越溪流的石桥取名“濯缨桥”。乾隆二十二年,陈钟理移建于今名山玉笥山。
独醒亭。 宋代诗人王十朋《谒清烈庙登独醒亭》云:“我醉亦如众,亭惭登独醒。惟知慕清节,首为绘仪形。”可见宋代已有独醒亭,旧建汨罗山屈原汨罗庙前。相传这是古时汨罗山前的一座风雨亭,方便在磊石港口上船到郢都或长沙的罗人待客船、避风雨的。这儿自然也成了过往行人和渔民们歇脚聊天的好去处,屈原的故宅离此也就一里多路,他常来这里与山民渔夫交谈,从罗国官员那儿打探楚都消息。
屈原投江殉国之后,人们感念三闾大夫志行高洁,将江边的风雨亭改称“独醒亭”。明洪武二年(1369),人们在屈原汨罗庙前新建独醒亭。清乾隆二十年(1755)徙建于今名山玉笥山。现存的独醒亭为1980年重建。亭为翘首飞檐六角形,单檐攒尖顶,花岗岩石基,仿木结构。天顶六角藻井内饰有二龙戏珠图案,檐下悬茅盾和赵朴初题写的“独醒亭”匾各一。檐柱间栏椅合一,亭中置石凳、石桌。古树掩映,西北角竖有明嘉靖湘阴知县戴家猷撰《重修独醒亭记》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