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阵图》书法作品交流展
《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
书法是发源于中国而广泛盛行于汉字文化圈的特有文化和艺术现象,被誉为中国艺术精神的象征。众所周知,中国书法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自先秦肇始以来,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先贤们,在书体、风格和艺术精神上的一次次突破和达到的巅峰,令后来者无不叹为观止。因此,我们设想的以“笔阵图”为名的书法交流系列展,其宗旨是,真正走进中国书法传统、理解传统和介绍传统,临摹深研传统书法经典,进行严格专业的技法训练,整体提升自身的书法素养和文化素养,深刻领会传统书法艺术精神和传统文化精神,以此为基础,结合新的时代精神、意识和体验,广纳博采、汲汲探索、开拓创新、继往开来。虽然,青藏高原地处祖国西北偏远地区,文化艺术相对中原和南方较为落后,但我们相信我们不愿自甘于这样的处境而无所作为,或对其它地区的当代书法艺术亦步亦趋、邯郸学步。要知,传统是我们共有的精神财富和取法资源,而如果我们在精研传统书法经典的基础上,尝试融入青藏高原特有的西域气象,在将来也未尝没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和精神风貌,何况青海的前辈书法家们已经做了开拓性的探索。
作为“笔阵图”系列书法交流展的首次汇报性展览,主要以检验学员掌握传统书法的笔法、对传统的理解,提高书艺为目的。
此次展览共展出包括胡晋峰老师和21位学员的51幅楷书、隶书、篆书及部分行书和篆刻作品,作品形式有条幅、中堂、手卷、对联等,学员包括:杜延平、陈曦、葛子江、李生伟、李鹏涛、刘峰、黄伟、孙小云、徐航、徐子清、袁海萍、余宪庭、张晓虎、张红梅等(姓名以字母表先后顺序列出)。由于,本次展览时间仓促,基本定为半公开、以内部交流发现问题和锐化问题为主,似有初出茅庐之感,但我们深信,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我们期望通过书法同仁、书法前辈和其它艺术文化界的朋友们的指导、学员之间的交流,不断促进我们的书法技艺和品格,以后创作出更多精品,以飨观赏者. 祁默池 2016.01
交流篇
临摹篇
参加这次“笔阵图”书法交流展,对于习字一年的我倍感压力,但也是这种压力让我也倍感激情。做了以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那就是有了自己的书法作品。虽然水平不高,但是能在展览上首次亮相,也是迈出了我书法生涯中可喜又珍贵的一步。
这一步伴随着展览又让我收获颇丰:师友们的作品让我大开眼界;名家的点评直入我心,书法前辈们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从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浅薄,认识到书法中纸张的特性、通篇的章法、用印的讲究、题跋的运用、作品的意识、装裱的艺术以及作品的形式等等无一不是博大精深。
“书道虽深,至诚可达”在感慨之余我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提高自身的书法艺术水平和文化底蕴,让自己在书法这条路上走的更远。 袁海萍 2016.01
三尺《篆书》作者:胡晋峰
行书六尺屏《祭侄文稿》作者:胡晋峰
四尺《皇甫君碑》作者:张红梅
六尺屏《雁塔圣教序》作者:徐航
四尺《皇甫君碑》作者:郝剑萍
八尺屏《皇甫君碑》作者:默池
小斗方《皇甫君碑》作者:王保平
八尺屏《千字文》作者:李生伟
六尺屏《张茂先励志诗》作者:张晓虎
四尺屏《皇甫君碑》作者:余宪庭
六尺屏《礼器碑》作者:陈曦
八尺《孔子庙堂碑》作者:葛子江
四尺屏《皇甫君碑》作者:黄伟
四尺屏《皇甫君碑》作者:徐子清
五尺屏《三坟记》作者:马胜圆
六尺《皇甫君碑》作者:刘强
四尺屏《智永千字文》作者:袁海萍
六尺屏《苏孝慈墓志》作者:杜延平
创作篇
《荀子·劝学》创作心得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作为一名怀揣着对书法艺术热爱的小学老师,于2014年10月拜我省著名青年篆刻家、青海省首位获得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硕士的胡晋峰老师为师。我喜爱欧体,胡老师说对于初学者的我来说选择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更能看出碑拓用笔的笔意。老师要求我每天按要求练习书法,于是我也开始走向了学习书法的道路。
胡老师治学严谨,有很深的书法理论知识及专业的书法教学体系。他会根据每个学员的不同水平特点,适时指点,循序渐进地辅导。我从开始只注重字的外形,到老师讲的笔意、法度、解体、气息、空间等知识。通过一年多来的学习,我和书友们受益匪浅。
前一周进行的“笔阵图——胡晋峰师生书法交流展”,我也有幸参加。说实话之前我心理压力很大,从选材的内容,到布局、再到查阅繁体字等诸多问题,像拦路虎一样堵在我的心头。耐心的胡老师不断鼓励我,于是我选择了饱含正能量的《荀子劝学篇》。我先试着写了四公分格子的四尺整张,由于字体没把控好写大了,纸张上空间感觉很拥堵。于是我又用四尺对开写了格子是六公分的四条屏,可是当我写出来感觉不错让胡老师看的时候,胡老师将作品挂在墙上,我突然感觉到作品空荡荡、轻飘飘的,没有丝毫分量。胡老师说作品缺少体量感,需要增加字数,并说可以试着写六尺对开或六尺三条屏。
于是我上网查阅了《荀子劝学篇》的全篇内容,经过斟酌我将作品字数设定到一千余字。然后是查阅字帖里没有的繁体字,翻阅《中国楷书大字典》、《五体书法字典》等相关工具书,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第一次书写对于我来说如此大篇幅的作品,不免紧张,出现了漏字、别字的失误,当我将作品拍了细节图发给胡老师时,胡老师很快发现了我更大的问题:字的斜式太大,通篇写得太紧、不放松,犯了楷书的大忌——字显得太板。
听了老师的话,我反思自己的问题,决定再写一遍。静下心来,我提醒自己注意解体和笔意的同时,把关注点放在纠正字的斜式及作品的空间气息上。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写起来不免心里踏实,也就顺手些了。
当我写好送去装裱,胡老师又耐心细致的讲解装裱的要求。在书展上,我创作的六尺三条屏《荀子劝学篇》受到了大家的肯定与好评。
这次的书展让我看到了书友们精彩的作品,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以前未曾知道的知识,比如作品的多种表现形式、印章的使用及落款的要求等。也使我得到了锻炼,水平上得到了提升。
孙小云 2016.01
三尺《李白诗句》 作者:胡晋峰
六尺屏《王维诗二首》作者: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