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落花诗意图》:群物从大化,心澄便无言
拾画笔记
明四家之首的沈周,其作品常常给人一份生命的静谧之气;而这幅《落花诗意图》中的静谧,则是画家本人生命即将枯萎、凋谢之时为我们呈现的一份难得的无言之境。春花夏雨,秋风冬雪,此刻已经如落花一般随波而去,世界万籁俱寂,万物从大化,落花如此,生命亦如此。读《落花诗意图》,大概读的也是生命的无言之美。
沈周在吴门具有崇高的地位,不仅是“明四家”之首,同时“明四家”中另外两家文徵明、唐寅的老师。沈周为人宽厚,不应科举,专事书画诗文。其交友广泛,在苏州一带的文人圈子里颇有名声。沈周的一生,总给人以安稳平顺的感觉。或者,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的沈周,其作品应该会少了许多类似徐渭、八大这般的具有故事性的气格;但事实上是,沈周和他的艺术创作总能在一片看似无风无波的岁月中给人以心灵的激荡。
《落花诗意图》大概创作于沈周八十一岁时。这一年的沈周大病初愈,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而在此之前,他曾见落花有感而发所作的《落花诗》,引起了苏州一带文人墨客竞相和诗,其中当属其学生唐寅的《落花诗》最负盛名。由此,有关《落花诗》的故事,也成为了江南文人圈子里的一段佳话,并流传至今。
多年以后,沈周再见落花,已是八十一岁高龄的沈周大概是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番景象。当他回想起这一生走过的道路,回想起这一世所遇到的人和事,不由得心生感慨。生与死,或许就是一桥之隔。生在那头,死在这头。而那座连接着生与死的桥梁,世人终究没有勇气走过去,他们伫立在桥的那头,回首念想着有关生的一切,却从未真正想过有关死亡的话题。余读《落花诗意图》,庆幸地是沈周在这样的一幅小品中与每位观者探讨了一个中国哲学中无法绕考的话题:死亡。
沈周《落花诗意图》
一、《落花诗意图》:山空无人,水流花谢
沈周的作品有“粗文”和“细文”,而这幅《落花诗意图》当属沈周“粗文”式的作品。作品绘画部分的尺幅并不大,纵35.9厘米,横60.1厘米。而加上引首、题诗之后,则为一幅诗书画“三绝”的长卷作品了。沈周的作品常常给人以平和却有包含诗意的生命气象。《东庄图》里的庄园诗意,《桃花书屋图》里的花开花落,无不是充满了诗意的人文关怀。《落花诗意图》虽然是一幅小品,但是却代表了晚年沈周的心境。
这幅作品的有实景部分和虚景部分,画面的右边为实景部分。画有七棵树,分成三组。右边的平地分成两组,一组三棵,另一组两棵。桥的另一头,即左边由两棵构成一组。树采用了胡椒点笔法点出树叶,再用花青色、赭石色点染敷色。树叶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看似空灵飘逸而充满诗意,却又有着沉着有力的特点。这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画家的笔力,也是岁月在这位老画家身上所沉淀下来的物象的风姿。
沈周《落花诗意图》局部1
相比沈周的“细文”,大概这才是我们所喜欢的沈周。粗笔中的图绘,是一种沉淀,是一种超越。而这也为该幅作品奠定了一个基调。我们看右边出现的山坡,细中有粗,粗中有细。点染的墨色草树是春末夏初旺盛生命的体现。坡石的结合出,以披麻皴皴出山石的层次。看着皴法,已然超出了古典大家们所建立的皴法典范。三棵树为一组的平地处,只见粉红的落花满地。地上的青草尚在翠绿的阶段。落花与青草,仿佛人间最美的梦境里的存在。
对于沈周而言,大概这一生也都是落花青草相随的浪漫与温情。这满地的落花,是引发画家怅然情绪的暮春物象。再看桥下的水流出,有落花正随着流水而去,正应了“水流花谢”的自题。右边平地临近水边的地方,画家画了两棵倾斜扭曲的树,两棵树缠绕在一起,与别处的几株树形态完全不同。每当看到这里,都会觉得特别有趣。树在生长的过程中,历经风水雨打,时常会受到摧残,或断或折,但是,树却很艰难地活着。他们的姿态或许不挺拔,可是却有另一番美。
沈周《落花诗意图》局部2
沈周的一生里,也遇到过“断”与“折”,特别是面对亲友的离去,包括其独子的离去。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于沈周而言,心中该有多深的悲痛啊。有时候,有长度的生命未见得是件幸运的事。因为生命愈漫长,所经历的痛苦伤心也愈多。
一桥连接左右两边的平地。左边的平地上,两棵树与对岸的三株树相互“对望”。树的下面,坡石上草木丛生,但是沈周藉由粗笔将具体的物象给模糊了。只见寥寥几笔披麻皴和点染石头上的墨色草叶苔点。树依旧那么坚强沉实有力。平地处依旧落英缤纷。此刻,一位拄着长仗的老人正站立在水流边的平地处。人物并没有经过精细刻画,一个大概的人物形象反倒更好地融入到了整幅画面的基调之中。
看到拄着长仗的老人,我们会想到这或许是沈周心中自己的形象。老人的出现,让落花、流水、坡石、树木有了生命的归属感。因为老人的存在,也赋予了物象独特的诗意生命。也正因为这样的诗意,这幅小品作品才有了如此动人的美。
沈周《落花诗意图》局部3
沈周《落花诗意图》局部4
老人的眼前是画面的左边部分。这一部分是虚景部分。画面中,画家只用花青稍作渲染,表现出山头的部分。山腰山脚尽入一片迷茫的空白水气烟岚之中。流水出,五六块石头表明着水流的方向和存在的力量。潺潺的流水,让画面中的空气也流动了起来。同时又让人联想到了暮春初夏时节浓郁的清新气息。
沈周《落花诗意图》局部5
二、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如果仅仅读这幅小品尚有难度,不妨读读画作后面的一段题文。在这幅小品的后面紧接着有一段序言,笔者摘录于此:
诵张季膺“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惟是老人感之为切,少年当未知此。人从老年,坐于无聊,须春时玩弄物华,以为性情之悦。而老其忘之所至,少之所达为惬耳。予自弘治乙丑(1505)春,一病弥月,迨起则林花净尽,红白满地。不偶其开,而先其落,不能无怅。然触物成咏,命为《落花篇》,得十律焉。写寄徵明知己,传及九栢太常,俱连章见和,能超老拙腐烂之外多矣。嫫母不自悔,强又答之,累三十首。于重二公之辱,乃装卷,已登其作,而腐烂亦得牵连于末简。或曰:苏长公咏梅“自开而落几”三和,子将希之乎?予曰:长公于是有“留连一物吾过矣”之咎,然长公所和而自致留连一物,余则激戒于二公,出乎偶耳。今以无为而加有为之过,是犹贵触于虚舟,怒擎于飘尾,凡信难为其任焉。若以老有稚心,更作稚语,竟人此过,知自取也。嘲者不复相辨,因衍其说于篇首云。八十翁沈周。
沈周《落花诗意图》局部6
“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这里的“大化”指的是宇宙、自然,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本来面目。世间万物最终都跟随者宇宙、自然的运转而生老病死,人也如此。生命不仅仅是生,还有死。生死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形态。我们的一生,在自己的哭声里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中间的时光,便是人生。当人生行至末尾,面对这世间的万物,是留念?是释然?亦或是怅然?“孤英”虽绚烂过,但终究无可奈何地要随暮风而去,随水流而逝。
有些事情,年轻的时候,常常会执着。少年有少年的心境,老年有老年的心境。两种心境是人生不同阶段中因为不同的际遇而造成不同。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无聊”。在老年时,我们或许可以无聊地回想走过的此生,关于爱情,关于亲情,关于别离,关于浑噩,关于喜悦,关于痛苦,这一切,终究又如同落英一般谢落。
沈周《落花诗意图》局部7
沈周《落花诗意图》局部8
此时的沈周,如同画面中拄着长仗的老人,面前的空茫远山,以及漂浮着落花流去的水流,就如同生命的一个提示。提示着自己这一生的归处,也提示着生命的圆满。那座孤桥,连接着的岂止是现实中的两岸,更是生命的两岸,也是人生的两岸。桥的右边,是生命的历练之地,有山有石有树,有花;而桥的左边,是一个静穆的、空灵的、萧瑟的,却也诗意盎然的世界。当人蹦蹦跳跳地来到桥的右边,再依依不舍地过桥来到左边,颤颤巍巍地站在水岸边的时候。也便完成了一生的旅程。
中国美学中有“落花无言”的生命美学。无言之美是中国美学中最高的美学准则,无言,是人去除了一切外在的烦扰喧嚣之后所拥有的的绝对独属于生命的幽深体验之境。在这个无言之境中,没有功利,没有是非,没有对错。画面中的老人,此刻正在享受着自己的无言之境。落花的无言,正暗合着这种美学思想。
沈周《落花诗意图》局部9
三、有言到无言,执着到放下
每个人的一生大概都会经历两个阶段。大半生是有言的阶段,这一阶段里,人的生命就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在春日的暖阳和细雨中绽放,璀璨。人世间的名利、人情、悲喜,无不交织在周遭。就如同一张看不见的网,每个人身处其中,无法抽离,也从未在这一阶段想过抽离。而当生命行至结尾,方才领悟到无言之美。人生的无言之境,非有言的历练不得。身处无言之境,缠绕在生命中的那张网不见了,人看待这个世界也仿佛更加清晰、透彻了。
有言的生命是执着的,无言的生命是放下的。我想,八十一岁的沈周,虽然面对着眼前的落花流水,仍旧心生感慨,但是却也比过去任何时候,心境更加澄明了。“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这沈周生命最后阶段里给世人的一份生命的馈赠。
四、结语
沈周的《落花诗意图》现藏南京博物院,南博的一位研究院曾说,这幅作品今天估值在4个亿左右。一幅小品作品,估值竟达到4个亿。我想,这幅作品大概可以看做是明四家之首的沈周一生中留给世人最美的作品了。因为这是一位生命即将枯萎凋谢的老人,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为我们绽放的一朵生命的礼物。
沈周《落花诗意图》完整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