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幸福的正确步骤!
每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志向远大。每一个少年的梦里都残留着出人头地的模样。然而,当这些看起来无比聪明特别的小男孩小女孩长大之后。一个个都变得很普通——普通到让自己都未曾想到的地步。人是如何逐渐接受自己普通的呢?
读过《A438:躺平也改变不了趋势!》之后,应该能清晰的看到一种无形力量会在人群之中形成挤压力,从而驱赶和引导着人进行自我消耗。消耗的结果就是逐渐的趋于一致,这种一致性的反馈反而会让人滋生出稳定的错觉——因为周围人都是这样,所以生活本该如此,自己也应该这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抛弃自我的过程,越到后面维系自我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当你支付不了这样的成本的时候,你就只能不断说服自己妥协,如果不妥协,往往会死的很难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精神结构中的那个抽象自我会被拆解的越来越简单… 物质和精神都匮乏的人,所有的能量都只能在其精神结构中维持住最简单的自我存在的反馈——还活着!
自我
在大自然中,动物们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努力改变自己以求存。不这么做的动物已在漫长的筛选过程中逐渐被淘汰出局了。唯一例外的就是人类!人通过建造工具来改造环境,从而能守住自己——人缝制了衣服,建造了房子,就能够在冬天不必像其它动物一样长出一身膘和厚厚的毛。事实上,不管是洞察底层逻辑,避免凭空的自我消耗,还是用尽全力打破精神结构和生存结构的内在约束,从而完成自我升级,本质上都是在彰显自我。
宏大叙事为什么吸引人?因为宏大叙事所展开的画卷,让每个置身其中的人拥有一种归属感——作为一个生命,自我的存在,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被拉的很长很长。时间是关于永恒的坐标,空间是关于范围的坐标,个体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而且与所置身的环境比起来,往往微不足道——在永恒的时空中,只有一刹那的存在,在宇宙星辰之间,如一粒尘埃那样渺小。这种短暂和渺小的自我存在着本能的扩展诉求。如果自我的存在能够以某种形式在更宏大和深远的时空中得以延续,恰好契合了这种自我扩展的诉求…
人是生命体结构的一种载体,但精神结构并不脱离于载体而存在。生命体结构对于载体而言就如同种子,而不是建筑的蓝图。即便是相同的种子,种在不同的环境中,受不同要素的影响,也会长出不一样的结果。
爱
关于爱是什么,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过解释。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进行解释,都不足以回答这个最朴实的问题:人为什么会需要爱,并那么渴望被爱?我们描述过许多缺爱的人所呈现出来的表象,这些能够被观察所捕捉到的特征,到底指向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结构,这种精神结构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已经这样的人又该如何去破解它?小孩刚出生的时候都会本能的爱自己的父母。然而,等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则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因何而起?
生命体是一种能够自己从外部攫取资源转化为能量维持自身存在的有序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体结构的有序是通过消耗自己的能量才能维系的动态平衡。陷入无序的威胁时刻存在。所以,人一旦缺乏指引就会陷入虚无——不管是贪婪还是恐惧,欲望对人而言,是一种避免让人陷入虚无的指引。人的欲望被满足之后就会感到无聊,无聊和虚无本质上就是陷入缺乏指引的无序状态。
有一句经典的文案代表了这个时代许多女生的心声:我想找到一个我欣赏的男人,他比我强大,能够宠溺和保护我,会教我人情世故,为我撑腰,满眼都是我!事实上,这是在描述被爱的状态。在对这种诉求做出任何评判之前,让我们先搞清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诉求,而且能够引发广泛的共鸣。其实,所有的描述都不约而同的指向同一个点——那就是:自我能够被彰显!
如果你作为一个旁观者,你怎么判断一个父亲是爱他的小孩的?无非是关注她、欣赏她、陪伴她、在乎她、心疼她、鼓励她、包容她、满足她的各种需要,渴望她各方面都好。你会猛然发现,这和上面的诉求指向完全一样——让她的自我能够充分的彰显。
你想干一件事,但你的力量不够,自我意志受阻于外部的约束。这个时候有人愿意为你支付成本,打破这种束缚,让你得偿所愿,这是不是一种被爱的感觉。你的人际关系一团糟,时常陷入孤立,有个人总是能不离不弃的陪伴着你,让你从被孤立的恐惧中解脱出来。这是不是一种被爱的感觉?你一直不被关注,不受尊重,不被肯定。有个人总是无条件的关注你,认可你,肯定你,尊重你,赞美你。让你从这种自我怀疑的焦虑中解脱出来。这是不是一种被爱的感觉?诸如此类的例子有很多,所有的这些例子都对应着一个侧面。所有的侧面拼凑在一起,就是一个能够充分彰显自我的抽象存在!
许多人的纠结之处恰恰源于一个这样的自问自答:为什么我无法获得自己所渴望的爱呢?难道是因为我不配吗?然而,我这么优秀,为什么会不配!尤其是女生更容易陷入这样的一种自问自答的死循环之中。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不配,尤其是认为自己优秀的人更无法接受这一点。因为这是在彻底的否认自我!
步骤
我们的思维习惯更侧重于技巧和经验,只要技巧或经验能够立竿见影的让眼前的问题消失,它就是自己所需要的,也愿意为之付出代价。至于深究其里,一劳永逸的解决它,则不符合我们千百年来的习惯。技巧很容易,但它并不一定对每个人都生效,而且是时而有效,时而无效。你甚至都搞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我一直在找一个关于精神结构的具体应用方向,因为纯粹的讲理论。许多人没法自我代入,更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这个时代的人处于半清醒状态,这种半清醒的状态,让许多人普遍陷入一种无法自我满足的消耗之中。这种消耗应该是挺折磨人的。有些挺优秀的男人会不断的结婚又离婚,却并没有解决内心渴望幸福的诉求,只是凭空消耗了不少财富。有些女生的自我消耗就更严重。寺庙里最虔诚的供奉者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们的身影,而且还热衷于贵的吓人的各种禅修和算命。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为了摆脱各种自我消耗的痛苦。
这会写一个系列,主题就是如何获取幸福。结合原理来逐渐阐述,力求通俗易懂,层层推进。许多时候,人为了摆脱自我消耗所采取的那些行为,本质上都是一种转移行为。就如同内心的冲突无法解决就会发无名火,本能的挑起与身边人的冲突——从而就把自己无法调和的内在冲突转移为自己与外部的冲突。感到无力的人为什么脾气不好,总是会对任何事和任何人都感到愤怒呢?因为那种无力感让自己陷入内在冲突的泥塘,为了摆脱这种自我消耗,只能不断的转移出去,转移为自己与外部的冲突。所以,他们会时常感到周围的人,甚至整个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对,都在针对自己,让自己不顺心。发完脾气反而就舒服一点了。因为自己无法调节的内在冲突就是一个会不断消耗自我精力的死循环。转移出去之后,这种自我消耗就暂时停止了。在下一个死循环的形成之前就能获得暂时的平静。
一个讨厌自己的人肯定也会让周围的人讨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案都集中在控制脾气上。事实上,当事人是无法控制自己不与外部起冲突的。因为这种冲突是当事人把自己从自我消耗的痛苦中拽出来的一种捷径。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降低对自己的讨厌。只要对自己的讨厌越深,这种内在冲突就会源源不断,从而就需要不断的转移出去。
好了,今天太晚,我要睡了。先做一个预告。这是一个关于结构学的精神结构的实际应用,应用的主题就是:如何获取幸福。写好之后会发在觉悟社里,它将由好几篇内 容组成,分为三个部分:把脉病根,对症下药,自我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