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95):没有表叔阔气,李世民只好做孤胆英雄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95)
第二阶段作战:围攻安市。
现代作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叫拟制打击清单:敌人那么多目标,哪个先打哪个后打,哪个打毁哪个打残,打残的是打成一级伤残,还是二级、三级,这些都有讲究,属于专门的学问。古代兵种简单不用那么麻烦,但打击清单,唐军应该也是有一个的。
目标毁伤效果评估
清单上的目标都标有优先级,象辽东(辽宁辽阳)就属于一级目标。当然这个清单,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会有点调整。比方北线重镇新城(辽宁抚顺市北),在李道宗带人作过火力侦察后,就放弃了没打。再比方攻下辽东后,唐军又多花一周左右时间,攻下边上一个小城白岩。本来中心节点辽东已经攻克,白岩城小、兵也少,可打可不打。把它列进清单,大概现场情况决定了要打。
讲到现场,这里顺便介绍下战场环境。
唐军东渡辽河,再有个百十公里就进入千山山脉(长白山支脉)。高句丽的第一道防线,就建立在这片依山望水之地。不妨暂且称作'辽河-千山防线’。
'辽河-千山’防线
这道防线有两个特点:一是由北向南一字排开,以辽东为中心、南北两翼呼应;二是局部构筑有一种双城防御体系——北边的盖弁(抚顺)和新城、中间的辽东和白岩,都是一地两城。唐军进展本来就慢,为什么花费宝贵的时间攻打白岩?可能和这种双城体系有关。新旧唐书《韦挺传》都提到一个情况:唐军攻下盖弁后,李世民派韦挺去守城,'(盖弁)与新城邻接,日夜战斗,鼓噪之声不绝,挺不堪其忧。’这里就体现出双城防御一个优势:你打下其中一个,留兵多吧机动力量不够,留兵少吧另外一个又成天来反攻。人家毕竟本土作战,搞个里应外合什么的,你到手的战果恐怕就要凉凉。所以一般情况下,唐军会尽量争取一锅端。
按计划,下一步打击目标是这道防线的南翼:安市(辽宁海城)和建安(辽宁盖州),两地相距约一百五十里。
唐军的总体作战计划,是海陆两线并进:李世勣兵团从陆上进攻辽河防线;海上张亮兵团则从山东半岛出发,渡渤海湾在辽河防线的后方登陆。两军协同突破此防线后,再沿千山南部(近海)道路前往鸭绿江。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这个方案和当年隋炀帝的方案差不多。但有两点需要关注:一是方案中海上兵团只能作为一种辅助,主要原因是受技术条件限制,没办法建立稳定的海上补给线。而没有粮,部队的战斗力、甚至安全就没办法保障。这是受时代所限,非人力所能解决。
唐高宗时曾派一个粮食部长(运粮使)统领海上兵团,结果'船破失期,军中饥窘。’不但没按约定日子赶到,他一个粮食部长,竟搞到没饭吃的地步,只好写信给李世勣(还是他统领陆上兵团)求援。怕信被高句丽截获,把内容编成一首藏头诗。李世勣一个粗人,哪看得懂这个,大骂说这正打仗呢,还有心情写诗!要杀掉他示众。亏得参谋班子里有懂行的,给他破解出来,赶紧派人送粮去救急。这说明什么?一说明海运确实不靠谱,二说明在山区、敌情复杂的情况下,陆海兵团之间通信交流很困难,自然更谈不上良好的作战协同,这在后面都有体现。
这种情况下,陆上兵团一要打仗、二还肩负着全军后勤补给的重任。这就是为什么,李世勣不辞辛苦、从北往南一块块啃骨头的原因——不彻底打散这个防御体系,就没办法获得稳定的后勤补给。
第二点要关注的,是杨广和李世民在打法上一个很大的不同。
李世民这次统共派了十万兵(李世勣六万、张亮四万),他表叔杨广可阔气多了,动用总兵力超过百万(一百一十三万)。当时隋炀帝除中央直属兵团外,另组建了二十四军,分别按它们要去的地方起好名字。你要去打沈阳,就叫'玄菟道’(沈阳古名);去盖州的,叫'建安道’,等等。
这种打法本来挺好,问题出在别的地方:一是各部队配了一名'受降使’,此人只听皇上的,不受本军指挥员管辖,他只负责一件事:'承诏抚慰’,就是以皇上的名义招抚敌人。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敌人打下来功劳算司令的,投降了功劳算皇上(实际是受降使)的,这两人天生就有矛盾。其中受降使打着皇上的旗号,说话还更有份量(某受降使就不顾司令反对,把一个重要的敌人给放跑了)。第二,出发前杨广把各军指挥员叫来,当面交待:'公等进军,当分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亡。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这两条一搞,各道指挥员的手脚就被捆死死的。所以尽管兵分多路,却没什么战果,'高丽诸城皆坚守不下。’但有一条:高句丽各城门口蹲着一帮隋军,互相支援是谈不上了,大家各自保住小命要紧。
相对隋军这种一拥而上、多路平推的'饱和攻击’式打法,唐军就比较可怜了——李世勣拖着他那两样攻城的宝贝,吭哧吭哧一路沿线拔点,同时还要防着有人从旁捅刀子,属于典型的'孤胆英雄’式打法。
多少钱办多少事。正是这种兵力上的不同,决定了打法上的差异。李世民私下肯定说:世勣呀,咱们就这么点家底,只好你和弟兄们多担待点,这不还有我陪着你嘛!
攻打白岩城时,起初说城打下来随便抢,后来李世民想想不对劲,又改了主意招抚。李世勣这下不干了,带着几十个全副武装的战士跑来质问:“弟兄们不顾死活,就为了打胜仗有缴获。眼看敌人顶不住了,皇上你跟我说招安,这不是让大伙寒心吗!”对这种明显犯上的行为,李世民非但没怪罪,反而赶紧从马上下来:“世勣你说得很对!但我实在于心不忍看这些人遭罪。这样吧,回头弟兄们有功劳的,我另外拿钱重赏,算替城中百姓赎命,你看怎么样?”这样李世勣才消了气。胡三省在这里有个注解:“看李世勣这种行为,说明土匪习气还没有根除。”('观世勣此言,盖少年为盗之气习未除耳。’)其实他没说到点子上。李世勣这人最讲政治了。真正原因,是李世民给部队担子太重,只好多让着他们点。
让着李世勣,还体现在下一步怎么打上。打下辽东和白岩后,他跟李世勣商量:“安市险要难攻,而且我听说守将很厉害,中央想派人来换掉他,都被他打回去了。后边的建安兵弱粮少,不如跳过去先攻建安。建安攻下来,安市也好办了。”
李世勣不同意:“我军补给依赖辽东。先打建安,要被安市守军切断粮道怎么办?”李世民说那你是主将,听你的。这样,唐军就此转入战役第二阶段:攻安市。
唐军5月17日攻克辽东,抵达安市在6月20日,足足花了一个月时间。辽东到安市不过六七十公里,中间打白岩用掉几天,怎么也不该这么慢啊!只有一个原因:唐军伤亡太大、急需休整。
经过近一个月休整,唐军浩浩荡荡来到安市城下。李世勣刚把那些攻城的家伙摆上,捅刀子的又来了。
'丁巳(6月21日),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南部耨萨高惠真引兵及靺鞨众十五万来援。’高句丽全国分了五个大区,耨(nòu)萨是官名,就是这些大区的头头,相当于总督吧。靺鞨(mò hé)是黑龙江下游一个部族,当时臣服于高句丽,后改名叫女真,再后来叫满洲。
唐军李世勣兵团六万人,李世民所带禁军数量不明,有记录最高的是攻辽东时'帝亲率甲骑万余’,算两万吧。反正满打满算不到十万人。现一边围城,一边还要对付高句丽倾国而来的十五万大军。这种'围城打援’,该怎么个打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