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拆书 | 读完成甲老师的《好好思考》我发现了学渣逆袭职场的机会!

读书少怎么办?那就要读的精

我读书特别慢,比如我拖延的同时,还经常是多线程工作和学习。所以经常一本书阅读周期会碎片化的拆成很长。
另外呢,我还愿意深度阅读,好的书我都会读两遍。第一遍边读边在书上记笔记和灵感。
第二遍,会花时间专门把阅读过程中勾勒出的重点段落、亮点文字,以及自己的阅读感悟专门整理成一张大读书笔记脑图。
比如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好好学习》,我从10月买到,终于在一个多月后的今天交了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希望达到什么目的呢?
其实是把书变成了一张详细的目录,大逻辑的部分我后续需要查找的时候不再需要额外翻书,直接看脑图就可以恢复记忆。
细节的部分,比如案例或某些公式,需要的篇幅比较多,这些我就直接在脑图里标出书页号,后续有针对性的阅读即可。
最近我又读完了一本好书,是成甲老师的《好好思考:如何练就高超学习力》。他被很多人称为,这个时代里“最会学习的人”。
他曾经专门写过一本书,叫做《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非常的畅销。
而在这本新书里,成甲老师分享了他对于“学习和思考”这两件事,更多新的思路。

讲真,我其实是个学渣来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里,我也不断的在回想我自己的学习历程。
仔细想来,我真正开始觉得自己开始对“学习”本身摸到门槛,应该是在2012年学习了思维导图的用法之后。
为啥这么说呢,虽然我们这一代义务教育加上高等教育,学习了很多年。但是于我来说,大部分的知识,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而且,比起当初目的明确,为了考试而学习,我实在想不起自己有什么值得纪念的学习方法。
初中时我语文的分数总是在班级遥遥领先,根本上是因为受了很大的家庭教育熏陶。我妈在新华书店工作,从小我就在书店长大。虽然最爱的区域肯定是儿童书籍区吧,但是每个假期也都会读几本世界名著。我爸呢,对古典文化传说历史非常热爱。从小就被老爸影响着爱看连环画。从《三国演艺》到《隋唐英雄传》到《薛刚反唐》,再到《杨家将》、《岳家将》……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好几遍了。
虽然接触历史的方式大多是演义野史,但大致的脉络我很清楚。后来稍大点读四大名著原文,虽然看不懂修辞方式,但是大致的文言文表达习惯我还是不陌生的。
因为这些打小的熏陶,我的语文成绩和历史成绩,理所当然还不错。毕竟很多基础的信息,我早就知道了。加上本身有兴趣,自然学习速度很快。
但我不是一个会“学习”的人。
我妈的教育方式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我的笔记记得十分优秀。字迹工整内容清晰。但是我似乎从来上课记完的笔记,下课后很少翻。所以你看,我的学习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都是处于一个通过重复抄写来加深记忆的水平。
我还是个特别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人。比如数学成绩为啥一直很差?一方面是,我们家所有人数学都不怎么样。另一方面是,我小学时教数学的老师特别的脾气恶劣。在学校里还没有颁发不允许体罚孩子的年代里,教我小学的数学老师,每次都得用削尖的铅笔头儿扎考试不好的学生。虽然我没被扎过,但是我对于这位老师的印象又怕又烦,直接导致我把这种感情移情到了数学本身。初高中遇到的数学老师,说话有口音,讲课逻辑也不怎么清晰。愈发让我对数学失去兴趣。好不容易高三遇到了逻辑清晰、普通话标准、长得又美的数学老师执教,然而彼时我的数学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说是无可救药了。
从小偏科,凭着一点机灵劲儿,一直混到大学毕业开始就业。
运气比较好,我初入职场的很多年里都顺风顺水。当然过程里经历过很多次的蜕变。但其中我觉得回头想来,最受益匪浅的,就是从2012年开始接触脑图,然后连续不断的写了很多年。
最初接触脑图,其实是被逼的。阿芙的全员都被雕爷逼着写脑图。整个公司的文化就是写脑图。
但最初脑图对我而言只是一个工具和一份份的作业。老板和上司,没事儿就会安排一个拆解任务,让大家练手。不仅要交作业,还得每个人轮流发言做分享。
后来渐渐写出了习惯,就变成之后的很多年里,我一遇到问题就用脑图来整理思路。
习惯成自然,工具内化成了思维方式,再加上工作的经验越来越多,做过的拆解越来越细,读的书掌握的分析工具越来越多,于是慢慢做起事儿来也越来越有逻辑、有章法。
再后来,当我自己在营销领域的知识体系搭建的越来越丰满,我也慢慢会发现很多他人工作里的不足之处,或者是各公司在运营时的问题所在。
于是,无论是通过写公众号文章做分享,再到自己整理逻辑出课程。或者是帮一些品牌做线下咨询。我也在营销领域有了一点点自己的小成绩。
而所有这些的起点,回头想来,都是写脑图锻炼出来的。
从一个学渣,到主动的了解学习的技巧,再到现在我觉得自己在营销领域,是个学习还挺快的人。核心是脑图帮我变成一个有条理,搭建起了营销领域知识体系的人。
知识体系是什么呢?
  • 于我来说,就是我们先接触大量的营销知识,继而在这些知识基础上,做分类。
  • 在分类基础上,我们要将所有的知识做分层,有的知识是宏观的,有的知识是具体到某个渠道的。
  • 接下来要做的两件事,第一件是追本溯源,你应该了解很多相似的知识,大体的出处与产生的历史背景,最简单的,这些理论都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提出的。
  • 第二件事要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案例库。比如营销领域,我每年都会把我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重新的归类整理。日常在这个归类基础上,收集新的知识进行纳入。
  • 最后,当你遇到具体的问题,比如我不会写海报。那么我就可以从知识体系里,快速的找到相关的资料,进行不同视角的拆解分析。多拆几遍,你就变成专家了。
大家可能会好奇,知识体系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是不是建了就完事儿了?
当然不是,知识框架需要不断的迭代优化,甚至时不时就需要重新打碎重组。
在人生里我们每个阶段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自己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来回忆一下,我们职业甚至生活里遇到的大多数困难,之所以是阻碍。很大程度都是在当时我们不具备破局的能力。
我的职业生涯中,虽然整体来说顺风顺水,但每一次的跳槽,几乎都是因为遇到了当初的我没有办法来解决的难题,只好摔倒了重新补课再出发。
而在未来,我们依然也会遇到很多更加复杂的情况。好在,慢慢的我们掌握了更多的方法,在遇到河的时候,我们能快速的找到桥或干脆自己造一座桥。

学而不思则罔,你有认真思考么?

所以今天推荐的这本成甲老师的书就是这样一本能够教我们“造桥”的书。
下面我也会用非常详细的脑图版读书笔记来分享给大家,让大家能够快速的对这本书产生概念。其实这种读书笔记,真正起作用,不是在你还没看这本书的时候。而是在你看完这本书之后,这种脑图类的读书笔记能够让你在未来,不用每次需要的时候都去翻书找答案,而是通过脑图,你可以快速的回忆起曾经学过的知识。
这本书简单概括,其实是在做一个假设:
今后的社会会越来越复杂,我们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你每次解决完一个,又会出现新的问题。而很多问题甚至在过去,都没有出现过。
那么在面临这些很复杂的问题时,你没法通过自己曾经学过的基础知识,来直接解决。
这种时候,你该怎么办?
你就需要通过系统化的思考来解决问题。
什么叫系统化的思考呢?
作者给出了他的答案。首先有一个假设的前提是,“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也就是说,所有这些你觉得复杂而没法解决的问题,可能在底层逻辑相似的领域,该领域的人已经有过很多思维积累来解决同类问题。
所以假如你对人类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底层逻辑都有些涉猎,你是不是就会比只有单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底层逻辑时,更有机会能够解决复杂问题呢?
这里的一个重点强调就是,你不需要去学会所有各学科的所有知识。你只需要当你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有效的方式,快速的通过跨领域的行业里,寻找到相似问题解决方案的底层逻辑做参考,就可以了。
所以本质上,这本书讲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你值得了解更快找到他山之石的方法。
所以很多段落,都让我觉得十分有启发。接下来,欢迎查看狐狸写的读书笔记。
第一张,总体看下,今天的读书笔记分了5张长图。
第一部分是书籍的第一二章,作者先介绍一些基础概念,帮大家建立一个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对应是第三章,作者开始介绍自己是如何高效学习多元模型的经验,尤其宝贵是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和记笔记方法。
第三部分对应书籍第四章。作者介绍了如何将不同学科的底层思维模型融入到同一个知识体系内。“问-思”模型是个不错的思维模型。
第四部分对应书籍的第五章。作者介绍了自己是如何尝试将多元思维模型运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的。
最后这部分,是我专门摘出了一些书中亮点的观点,以及部分我很认同的价值观做了highlight。
本文的结尾,照例发个活动,转发本文到朋友圈,截图在本号后台发我,即可获得本文的完整版书籍脑图。
像我说的,脑图的作用是书籍的辅助,欢迎你获得脑图后直接了解一下原书↓
点击下图可以查看狐狸写过的全部文章,已经整理成目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