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表面原因千千万,本质是习得性无助

自卑的表面原因千千万万,本质是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

我们刚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没有谁穷谁富、谁美谁丑、谁高谁矮的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有人因为长相而自卑,有人因为贫穷而自卑,有人因为身高而自卑......自卑的原因多种多样。

事实上并没有人告诉你长得怎样才算美,长得怎样才算丑,也没有人制定一个标准拥有多少财产算富有,拥有多少财产才算贫穷,更没有人说你身高超过多少才算高,低于多少才算矮。可能有人会说,这不用说,这些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东西。

可是,为什么同样的家境下有人可以淡然处之而有人羞于提及?

又为什么同样的身高有人引以为傲而有人深以为耻?

我认为这源于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概念。塞利格曼曾做过一个实验,将狗放在笼子中,无规律的对狗进行电击,无论狗如何吼叫撕咬,电击都不会停止。经过一段时间后,打开笼子的门,再对狗进行电击,狗也不会跑出笼子去躲避,而是躺在原地忍受电击(这个实验太过残忍,希望大家都可以爱护动物,它们也都是鲜活的生命)。实验中的狗在受到电击时拼尽全力去反抗,但是都无法改变他们被电击的事实,因此之后受到电击时即便有机会也放弃反抗选择承受电击。

后来将这个实验拓展到人的行为,还是这个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他将一些大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不会听到任何噪声,第二组可以听到噪声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停止噪声,第三组可以听到噪声并且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停止噪声。一段时间后,将所有学生放到相同的环境中,有一个穿梭箱,学生将手放在穿梭箱一侧就会产生噪声,将手放在另一侧就不会产生噪声。将所有学生的手放在产生噪声的一侧,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都通过努力停止了噪声,而第三组学生没有动作任凭噪声响着。显然,人在听到噪声但是通过努力却无法停止噪声时,之后就算可以停止噪声也会放弃。

习得性无助是指经历某些事情之后,在面临一些不可控事情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结果的情况下,就会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

小时候,我想要买零食、漫画书甚至买一些教辅书.....父母都会露出责备的目光,叹一口气说“我们没有钱,买不起”,经历一次、两次,我只是在心里有些难过,经历十次、二十次......当时太小,我不知道除了请求父母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于是这成为我心里努力也无法改变的事情。后来,看到喜欢的东西,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不可以买,即使我自己也兼职赚到一些钱,在我有能力买下它的时候,我也会反复思索,我想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一种表现,从小,“自卑”的种子也深深扎根在我的心里。

产生习得性无助的人会有就算努力也是没有结果的心理,面对生活会很消极。他们遇到无法实现的事情往往只会从自身找原因,觉得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同时,可能只是学习或生活中的某方面的一件小事,他们会觉得这件事影响到了他的整个人生并且认为这件事无法解决,从而觉得自己人生无望。

我之前有过尝试保研的经历,虽然已经过去很久,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在那半年时间里,我非常消极,每天沉浸在自己想象出来的保研失败的焦虑中,觉得自己无法成功保研的话人生完全没有希望。当时觉得自己孤身一人站在漆黑一片完全没有光亮的地方,不知道抬起脚下一步要迈向哪个方向,非常迷茫,同时觉得四周都是绝路,我已经无路可走了。

可能会有人说,你真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这世界上有很多可以养活自己的方法。我现在回头去看也会这么想,但是当时自己困在了一个怪圈,当局者迷,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自拨。我很感谢当时向别人倾诉寻求帮助的自己,也很感谢当时把我拉出绝境的同学,他很及时地跟我说,“世界上不只有学习一条路,就算你保不了研,你可以考研,就算考研考不上,你可以去工作,可以去做生意......这个世界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你现在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多出去走走,你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

根据我自己的经历,想给大家两条建议:

1、多读书、多出去了解这个世界,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见识多了,心胸就会变得豁达。

心有一隅,房子大的烦恼就只能挤在一隅中,心有四方天地,山大的烦恼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2、学会倾诉,寻求别人的帮助。

自卑往往伴随敏感和没有安全感,因为自卑,我们会生出满身尖刺,伤害那些想要拥抱我们的人。学会收起尖刺,主动寻求帮助,会发现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美好。同时希望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我们也都可以主动给予帮助。

别总是自卑,你永远比你自己想象的要好。总有人带着热衷与坚定去拥抱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