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略|金华市严店 祠堂与戏台
图一:严店村《清湖严氏宗谱》(2011-4-9)
清同治甲戌年(1874年)重修的《清湖严氏宗谱》告诉我们,元末明初,严店村的始迁祖严正(1326-1401年)因为水患由睦州严家潭迁家于此,以村边的清湖命名,后来改为严店。严店严氏是被范仲淹称颂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东汉高士严子陵的后裔,周边黄古塘村、下王村、汪家村、车客村、琐园村、湖北村、紫江塘村等严氏村落均由严店村发族,由四十七代传人严正开始繁衍生息至今六百余年。明末清初严店村中还出过一位同样高风亮节的人物严万龄,他与朱大典、李汝斌等名士在金华抗清三月后以身殉城,传为佳话。
《清湖严氏宗谱》中关于严氏宗祠的记载较为丰富,根据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宅图记》与《清湖严氏历建宗祠记》,清嘉庆八年(1803年)《严氏祠内祀田记》,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湖严氏重建宗祠记》等文字叙述可知,明崇祯二年(1629年)始建宗祠、八年(1635年)落成,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建寝室、十二年(1673年)重建厅堂门楼、十五年(1676年)门楼损坏、二十四年(1685年)、五十五年(1716年)寝室水坏,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修寝室,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建正厅门楼、十二年(1832年)重建寝室厢房等。由此可见,现存建筑多为清道光年间遗构。解放前祠堂作为处理家族事务、编修家谱、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解放后祠堂归村委会管理,作为校舍使用,文革前后曾险些被毁或变卖,是村中的有识之士将其保下。2002年村民集资对门厅进行修缮,并新刻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和严子陵塑像等于寝堂。2005年被公布为浙江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严氏宗祠位于严店村西南侧,坐西北朝东南,平面为纵向长方形,轴向对称布局,总面阔20.50米,总进深39.50米,占地面积约810平方米。祠堂前后三进,均为五开间,主轴线上依次是门厅、正厅和寝堂,一、二进两侧各置三间厢廊,二、三进明间用穿堂连贯,两侧为三间厢房,梁架为石 柱木梁做法,木结构用材精良,雕刻精美,不积灰尘,不染蛛网。
第一进为门厅,建筑面积约168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七檩,硬山顶,屋顶覆盖望砖、青布瓦,立瓦脊,脊刹饰铜钱状,檐口用滴水瓦当,陡砌砖墙,五花马头墙。前檐明间开清水磨砖八字墙门,横匾“严氏宗祠”为严店人严子陵六十八世孙原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光鉴所书,门下置抱鼓石一对,门枕石雕刻瑞兽花卉图案,梢间开窗洞,雨罩两端装饰鳌鱼,墙基石雕刻暗八仙图案。后檐明次间敞开,顶部置藻井,用枫栱层层聚拢,正中垂挂镶边宝莲。梢间为楼屋,用竹编夹泥墙隔开作楼梯间,辟板门和一码三箭窗。木构架明间为抬梁穿斗混合式,前双步梁对后五架梁,三柱落地,次间为抬梁穿斗混合式,前后单步梁对双步梁,五柱落地,梢间全穿斗式,五柱落地。檐下牛腿为“S”形,檐柱为圆形石柱,鼓状柱础,三合土墁地。
第二进为正厅,建筑面积约19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九檩,硬山顶,屋顶覆盖望砖、青布瓦,立瓦脊,檐口用滴水瓦当,陡砌砖墙,金字山墙。前檐敞开,檐下牛腿为回纹夔龙式,后檐柱间原本安装屏风门,现无存。该建筑所有立柱都为石质,明次间16根为圆形,梢间10根为方形。木构架彻上露明,明次间为插柱抬梁式,五架梁对前后双步梁,四柱落地,月梁两端雕刻龙须纹,雀替雕刻仙鹤、云纹等,梢间为全穿斗式,五柱落地。柱础鼓状和方形,有覆盆,三合土墁地。建筑内有白底黑字“敦伦堂”匾额,据说是明代遗物,“堂”字在文革时期被毁,后人补写。相传该进建筑建成时非常高大,但有人说它挡住了对面祖坟的风水,逐又把所有柱子截短三尺,有村民曾发现过被锯断的石柱,由此可以证实此说的真实性。
第三进为寝堂,建筑面积约184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九檩,硬山顶,屋顶覆盖望砖、青布瓦,立瓦脊,檐口用滴水瓦当,陡砌砖墙,金字山墙。前檐出廊,前老檐柱间原安装槅扇门,后老檐柱间原有阶梯式神龛,现已无存。木构架彻上露明,明次间为插柱抬梁式,方形直梁造,五架梁对前双步梁后两单步梁,五柱落地,梢间为全穿斗式,六柱落地。明次间除后檐柱为圆形木柱外均为石质抹角海棠纹方柱,柱础为方形下凹式,有覆盆,三合土墁地。建筑额枋下有红底金字“忠烈”匾额,应为纪念严万龄所题。
门厅与正厅两侧之间的厢廊面阔各三间,进深各五檩,建筑面积约65平方米,面对天井开敞,顶部装修天花,前檐柱为方形石柱,牛腿为“S”形草龙纹,后檐墙开有侧面。正厅与寝堂两侧之间的厢房面阔各三间,进深各五檩,建筑面积约70平方米,面对天井原本开槅扇门窗,已拆改,两山面用砖墙封闭,内部梁架彻上露明,前檐柱为方形石柱,檐下无牛腿,仅在柱头插帽翅。正厅与寝堂之间还有穿堂三开间,进深五檩,建筑面积约35平方米,前后连接两进明间,左右敞开,顶部天花,石柱木梁。厢廊、厢房和穿堂的屋顶均为两坡顶,有望砖,覆盖青布瓦,立瓦脊,檐口用滴水瓦当,地面同样为三合土墁地。这些建筑把前后三进主体建筑连为一体,形成一组各自独立又互相贯通的统一空间。
第一、二进之间的大天井,第二、三进之间的两小天井和阶沿石都是用平整青石板铺设,排水明沟通畅,丝毫没有开裂下陷的现象。
严氏宗祠虽然有部分木装修改动,但都能在建筑内部找到原来的残件,这对于以后的维修或复原可以保证其最大的原真性。
图二:严氏宗祠在宗谱中的图样(2011-4-9)
图三:严氏宗祠外景(2011-4-9)
图四:严氏宗祠正门(2011-4-9)
图五:严氏宗祠外抱鼓石(2011-4-9)
图六:严氏宗祠墙基暗八仙石雕(2011-4-9)
图七:严氏宗祠门厅藻井(2011-4-9)
图八:严氏宗祠第一、二进之间的天井(2011-4-9)
图九:严氏宗祠正厅梁架(2011-4-9)
图十:严氏宗祠第二、三进之间的穿堂(2011-4-9)
图十一:从严氏宗祠寝堂向南望(2011-4-9)
图十二:严氏宗祠寝堂内景(2011-4-9)
图十三:严氏宗祠东西厢房对视(2011-4-9)
图十四:严氏宗祠的牛腿(2011-4-9)
图十五:严氏宗祠的雀替(2011-4-9)
村中心的敦伦堂戏台也是一处文物建筑,《清湖严氏宗谱》中并无提及,听年长的村民介绍大约是清末民初所建,平面为“凸”字形,坐西朝东,由单檐歇山顶戏台和三间硬山顶戏房组成,占地面积约90平方米。戏台四根石柱上有阳刻楹联“富贵功名倏成泡影,喜怒笑骂却似真情”、“夏舞虞韶声腾天水,金敲玉戛响彻清湖”。戏台屋顶为灰塑脊,雕饰福禄寿三官、天兵天将、鳌鱼花草等,戏台藻井为八边形穹窿顶,四周用斗栱承托,中央为垂花造型,额枋、牛腿、琴枋、雀替、花板雕刻狮子戏球、鹿衔灵芝、双龙戏珠、凤穿牡丹、神仙人物等。
敦伦堂戏台与戏房近年已做维修,与八年前我所拍摄的照片对比,屋顶原本的青布瓦被全部更换成筒板瓦,违背了地方传统做法,又因戏台前广场地势的抬升,使得整个建筑呈现下沉式的不和谐面貌。住在附近的老农说,这座戏台不仅造型优美,更是发生了一件离奇事件而远近闻名,几十年来与戏台连为一体的戏房几度失火都没有烧着戏台,不知纯属偶然还是另有隐情。
图十六:敦伦堂戏台外景(2011-4-9)
图十七:敦伦堂戏台藻井(2011-4-9)
图十八:敦伦堂戏台牛腿(2011-4-9)
除了严氏宗祠与敦伦堂戏台外,《清湖严氏宗谱》严店村阳宅图中还出现了旌节亭、旌节坊、五世同居、九架厅、大明堂、花楼、原本堂、寿星桥、鱼池里、本保殿、旧厅等重要建筑,但大多已灰飞烟灭,目前尚有遗迹的还有严氏小祠堂、孝友堂、西云寺等。严氏小祠堂现存前后两进,门厅外观与严氏宗祠相似,木雕更为繁缛,原本的天花藻井在十几年前被嫁接到孝顺中柔村后的南朝古刹龙盘寺装修。孝友堂为清早期三进两明堂式民居建筑,2003年初次造访时主体建筑中厅尚存,记忆中梁架用材粗壮,雀替、柱础等构件的雕刻甚为精湛,如今已全部倒塌,部分构件存于严氏宗祠和村委会。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旌节坊残件也存于祠堂内。村外的西云寺则被来自香港的住持进行了时髦的装修,古寺原本的沧桑感无处可寻。
此次严店之行还有幸遇到了《严子陵后裔在金华》、《草书历代诗人咏严光》的作者八十三岁高龄的严文唐老人,他是严子陵六十七代孙,一生执着于文化教育事业,解放初负责创办了严店私立完全小学,并执教小学、初中语文三十余年,退休后老骥伏枥的他又打出了当地文教用品的两大品牌“子陵”与“东坡”。另外还要感谢何保才、严瑞根、黄小富等村民的帮助,得以了解严店村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
图十九:严氏小祠堂外景(2011-4-9)
图二十:孝友堂残迹(2011-4-9)
图二十一:旌节坊残件(20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