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家长学校国际班学员分享:因为我的改变和松绑,孩子生发出⼒量,破土而出。
▼
今日导读
今天带给大家的分享,来自郁金香家长学校国际班的一位妈妈学员,这是她第一阶段学习结束后的结业感悟,也是她的一份深刻的对爱的思索。
她的女儿,在2年前出现自闭的症状,并逐渐有了退缩行为,这让她始终处于焦虑、紧张之中,在郁金香2个月的学习,她实现了思想上的裂变,开始摆脱和孩子的共生关系,心境从焦灼转变为笃定。⾯对未来,她看到了希望,她明白,唯有爱,真正的爱,才是解决⼀切问题的答案!
这篇文章,是这位妈妈在2个月的学习中,对亲子关系问题、自我成长话题的一次切身思考,到底什么是爱?作为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怎样的爱?具体应该如何践行?相信看完这篇文章,你会有所启发。
注:郁金香家长学校国际班于今年新开设,集结了许多海外的家长,辅导员们用网络互助的方式,为这些家长朋友提供帮扶和陪伴。虽然辅导员身处国内,学员均身处国外,但地理、时间上的区隔,并未阻碍心的交流与爱的流动,郁金香家长学校国际班,就像一个相互扶助的⽇不落帝国,让爱的暖流横跨太平洋,流动不息。
2021年5月29日,是郁金香家长学校国际班第⼀期第⼀阶段的最后⼀次共修。照例是⼀场马拉松式的会议,听着老师同学们你来我往,我的思绪开始游离。
我看到了2个月前,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翻滚起伏焦灼的自己。轮到我发言时,距开场已经5个小时了,张开口,我听到自己语带笃定:感谢老师同学们,让我在这两个月里,实现了思想上的裂变,开始摆脱和孩子的共生关系。⾯对未来,我看到了希望……
是的,笃定,是我结缘郁金香两个月后的心境。通过学习,以及智慧老师们的引领陪伴、同修家⼈们的友爱扶助,我明白了,唯有爱,真正的爱,才是解决⼀切问题的答案!
那么,在郁金香学到的真正的爱,到底是什么呢?
爱,是看见
第⼀次在群里提问题,是我进群后的第三天凌晨5点。那时的我,因为女儿因严重不配得感致情绪失控而焦虑得⼀宿没睡,焦灼中,我打开微信群,看到沧海老师发的《镜子的法则》,不解而发问。
“亲爱的,看看你自己身上有没有女儿这种不配得感的影子?”沧海⽼师⼏乎是秒回。我开始思索,回答。“再想想,还有吗?”我再想,再回答。“还有吗?”跟随着⽼师的引导,我看到了儿时曾经匮乏的自己,理解了孩⼦的感受,更放下了对孩子未来的焦虑。
“我看到你在努力跟上大家的学习,并且在认真思考,为你点赞。”我被看到的这份释然,以及被看到的这份温暖,在那个清晨,像初升的太阳⼀样,驱散了我情绪的阴霾。
“亲爱的,看看你的心,它去了哪里?”每次同学们提出困扰,随之而来的常常是沧海老师这句带着口音的亲切发问。“我看到你……”、“我看到孩⼦……”共修中,“看到”是老师们使用频率最⾼的词汇。⼀次次的发问,⼀次次的“看到”,于我的感受,就像是⼀道道闪电在撕开浓雾,让阳光透进来照见自己,照见孩子,照见他人。
受到启发,我开始学着向内观,去看到情绪背后的心结、信念。因着对自己的看见,我也更多地去看见和共情孩⼦。“看见”之光,激发出我的自我力量,孩⼦的能量也肉眼可见的升发。原本纠缠胶着共生的亲⼦之爱,也因为各自的站立、分离,开始有了空间,从而流动起来……
爱,是先爱自己
我是⼀个责任感十足的人,“奋不顾身”是我做事的常态,在孩⼦生病后的这两年多里,更是如此。我没有自我地活着,除了急剧衰老外,也让我的⾝体在今年初处于崩溃的边缘。
“观呼吸”,是群里每⽇的练习功课,更是每次情绪激荡时老师们必开的救急药⽅。于我而言,观呼吸的练习,意义巨大。不仅仅因为它能帮助我喷涌的情绪、狂奔的念头加快流经,让我回到当下,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重新链接了自己的⾝体。
此外,通过参与郁金香丰富的特⾊群内的冥想和舞动的学习活动,我有了更多与自己独处的时刻。我开始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体,我的眼耳鼻舌身的感触更加敏锐,身体开始很自然地排斥起以往酷爱的重口味,我放下对甜食的嗜好,对进⾷的健康开始有了要求。
我开始小心地呵护起自己的⾝体,而逐渐敏锐的身体回报我的是对生活、对关系更细微的体察。通过爱⾃⼰,我在生活中开始感受到了更多的爱和美好。
爱,是全然接纳
春假过后,⾯临⼤学发榜的压⼒,⾼功能⾃闭症的⼥⼉开始出现⾃闭症退缩现象,出现了很多类似低功能⾃闭的症状,我很焦虑,怕她退化成低功能,也很愤怒,抱怨她抱紧⾃闭症标签⽽导致⾃我强化。
共修中,我提出了我的烦恼。应该是念⽼师吧, 他问我:你确定这个退缩现象真的是标签化的结果吗?⼀语点醒梦中人, 我瞬间看到了⾃⼰对她的⾃我认同的不接纳,我明⽩了我的情绪源于⾃⼰带着负⾯评判的眼光,以及不合理的期待。
⼀念之转,再看到孩⼦的退缩⾏为时,我不再烦恼,反⽽觉得这样很可爱,并和她打趣起来。我的接纳她明显是接收到了,她的情绪很快松快了起来。当晚睡前她说:“妈妈,我在外⾯要很努⼒地表现得像正常⼈⼀样,所以有时在家⾥会⾃闭,对不起。”我说:“宝贝,⾟苦你了!我们知道,在外⾯你要很⽤⼒地做能被接受的你,在家⾥你就好好释放,放⼼地做⾃⼰吧。爸爸妈妈和你在⼀起。”
尽管退缩现象⾄今还在持续,但因为减少了来⾃于我的压⼒,孩⼦在家⾥的退缩⾏为的强度和持续时长都明显下降。⽽因为有了在家的释放,她在学校⾥有了更多和⼈接触的勇⽓,也开始体会交流的乐趣。
是的,当我开始学着放下评判,学着做⼀个眼⾥没有问题的妈妈,⽽不是⼀个解决问题的妈妈后,我看到了这份不加分别的接纳对孩⼦的滋养,我看到孩⼦这棵⼩树苗,在更包容、更宽厚的爱的阳光中开始伸展起⾃⼰的枝叶。
不带评判的全然接纳,带来的是希望。
爱,是信任
“不建议”,是进⼊郁⾦⾹⾸要要求执⾏的“三不”原则之⼀。为此我观察起⾃⼰与孩⼦的互动,看到⾃⼰总是指导、建议的习惯模式,认识到这种模式背后对孩⼦⾃主思维和决断能⼒的否定。
“不建议”,是培植孩⼦⾃⽴、⾃信的重要⼿段,它背后的信念就是“我相信孩⼦是有能⼒的、有资格处理⾃⼰的问题的”,是对孩⼦的信任,是将对孩⼦事情的主导权归还于孩⼦的赋能。
闭嘴的过程并不容易。新习惯的养成也需要时间刻意练习。在“不建议”的执⾏过程中,我体会到如下要点:
其⼀,要回顾。开始时,惯性模式总是会让我们的建议不假思索地破口⽽出,如果不回顾,甚⾄不会发现。只有从回顾开始,我们才有可能实现从不知不觉,到后知后觉,再向当知当觉,直⾄先知先觉的转变。
其二,要复盘。在讨论完成后,如果⾃⼰能把对话做⼀次复盘,就能看到⾃⼰在哪些地⽅可以有改进的空间。持续下来,⼼⾥的觉知会慢慢加强,新模式也因此⽽建⽴。
其三,要专注倾听。孩⼦如果需要讨论问题,那就停下⼿头的事情,看着她、听她说完,绝不插嘴。这份专注是要告诉她:她是最重要的。
其四,开口前静默⽚刻。每次孩⼦的话说完后,我都⾸先提醒⾃⼰静默⼏秒后再开口。这⼏秒意义⾮凡,不仅在于可以把即将出口的评判或建议吞回去,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养成内观的习惯,有助于提⾼⾃我觉知。
其五,要反馈。孩⼦说完后,我会⽤⾃⼰的语⾔复述她的意思,以此向孩⼦传达她被听到了的讯息。
其六,⽤发问取代建议。在共修中以及在群⾥的指导中,⽼师们最常⽤的引导⽅式就是 发问,我深切体会到了发问所带来的启发的⼒量。因此我把发问引⼊和孩⼦的互动中。每次孩⼦向我提出问题,我总是问,“你觉得呢?”、“你怎么看?”、“你会怎么做?”。然后以“就照你想的做吧”结束。发问引发思考,⽽思考⽣发能量。我退出指导的⾓⾊,把舞台让给孩⼦。我⽤“不建议”,告诉她我相信她是有资格的,她是有价值的,她是有能⼒实现⾃⼰的梦想的。
上周,接她放学的路上,她说:“妈妈,我现在觉得我是⼀个很不错的concert master(⾸席⼩提琴,是乐团⾥仅次于指挥的⾓⾊)。”
我问:“为什么这么说?”她说:“我会去帮助拉得有困难的同学,今天还特别去找被从第⼀⼩提琴调到第⼆⼩提琴的同学,关⼼她的感受,我们乐团⽓氛不错,我觉得⼤家还挺喜欢我。”
我再问:“以前的concert master会做这些事情吗?”她说:“据我所知是没有,所以我觉得我还不错。”
我接着问:“你还能看到学期之初,你因为⾃⼰的社交障碍,觉得⾃⼰不能胜任这个需要和⼈打交道的职务⽽多次焦虑发作、怕到不敢上学的情景吗?”她说:“嗯,我其实还会害怕,但我感觉我现在⽐较有信⼼了。”
是的,当我带着爱,带着信任退出引领的位置,孩⼦的⾃信就破⼟⽽出了……
爱,是相互扶助
我们这个群,横跨中西,老师同学们分布于中美加的不同城市,三种不同的时间。当我在温哥华的早上醒来时,⽼师们在国内已经是⼊睡时间。⽽当⽼师们在国内的早晨醒来时,北美东部的同学们也进⼊了晚餐时间。地理、时间上的区隔,不仅没有阻隔⼤家的交流,反⽽让这个群呈现出⼀个相互扶助的⽇不落帝国的美妙特性。
还记得,我第⼀次于彻夜未眠的凌晨,在群⾥发出问题,得到沧海⽼师秒回时的感动,时差让⾝处北美的我在最脆弱的夜⾥得到最及时的扶助。
⽽更常见的情形是,⾝处北美的同学抛出问题之时,⽼师们还在国内深睡,这时其他同学们总会以同病相怜的队友⾝份现⾝,予以⽀持、讨论、分享,⽽⽼师们都会在国内时间的⼀⼤早,如天降神兵般地加⼊指导、交流、分享。
⽼师们的加⼊引发讨论⾼潮,群策群⼒,爱的暖流在横跨太平洋的这个巨⼤的能量场⾥激荡,我在这个群⾥被巨⼤的爱深深滋养、被爱充盈,我感觉到⾃⼰越来越有了⼒量。
爱,是自我成长
从2018年11⽉孩⼦因厌⾷伴焦虑、抑郁⽽休学⼀年,住院四个⽉后⼀直持续治疗,到2020年10⽉确诊⾼功能⾃闭症,直⾄今年7初,这两年多,孩⼦以⼀种最惨烈的⽅式实现着⾃我的认知与蜕变。⽽我就像是⼀个曾经的惨案⽬击者,就算已经回到安全之地,仍然被恐惧挟持,被焦虑绑架。
陪伴孩⼦的过程中,我的情绪完全受她左右。就像墙头草,被她情绪的烈风带动,常常上⼀秒天堂,下⼀秒地狱,苦不堪⾔。在这种低能量状态下,我对未来充满了恐惧。1⽉份,孩⼦收到澳洲⼤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我就因为⽣活可能⾯临的巨变⽽焦虑失眠了许多天。
今年2⽉起,机缘巧合,我开始⾛出了陪孩⼦⼀起社交隔绝的状态,开始了⾃我摸索的学习成长之路。但佛学、灵性、⼼理、 教练……短期内⼤量繁杂的信息涌⼊,让我因时间不够和不知如何选择,⽽陷⼊知识焦虑之中。
之后,我幸逢郁⾦⾹。郁⾦⾹成熟的学习架构,帮助我在学习路上慢慢找着了⽅向。
撒红⽼师的“我的情绪我做主”系列讲座,以及《遇见未知的⾃⼰》⼀书,让我因瞥到情绪及⾃我的真相⽽突然间敞亮起来。
⽼师们的指引以及同学们的共振,更是不断地触发我脑海⾥不成系统的琐碎知识,并诱发我以各种⽅式去进⾏更深⼊的涉猎。⽕花四溅的知识碰撞,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知识裂变以及学习的魅⼒,更是让我看到了⾃⼰的问题,找到了⾛出困境的⽅向。
我不断地在⽣活中感知、实践、复盘、印证,努⼒更换错误信念系统。逐渐打开的思维边界,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灵的⾃由。
我的改变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孩⼦,随着我原本附着在孩⼦⾝上的焦虑的爱的逐渐松绑,我看到孩⼦也开始⽣发出⼒量……尽管孩⼦要出国读书已成定局,但此刻的我,⾯对要再次跨洲迁徙的未来,不复焦虑,⼼⽣笃定。
昨天早晨,出门前,孩⼦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了⼀句:“我给爸爸准备了⼀份父亲节礼物。” 看着她,我眼前浮现出两年间,她和爸爸剑拔弩张冲突不断的⼀幕幕画⾯,欣慰地笑了:“真好!” 我想,我知道答案。
(Carol ·2021年6⽉3⽇ ·于温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