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干货 | 8种思维导图的详细解读,手把手教你怎么带孩子用!
原创 芭芭蕾 创意盒子touchbox 2019-06-18
看到有些孩子在遇到问题时逻辑严谨,思维紧密,不慌不忙,就忍不住的羡慕,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教育让这些孩子变得如此优秀?诚然,有些能力是天生的,但更多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完成,尤其是思考方式。最近几年,思维导图特别流行,这种训练思维能力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成人,更适合在孩子身上实践。今天,Touchbox就特别准备了一期训练孩子思维能力的专题文章,希望能对广大家长朋友和孩子有用!
在国外的儿童教育中广泛引入名为“思维导图”(Mind Map,也有称Thinking Map)的思维训练辅助工具,在语言课、科学课、数学课中,无论是授课、作业,还是阅读、计算、学科认知、写作,几乎都离不开思维导图。难怪有人说,美国的小朋友好象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思维训练。
学校教室的墙报上,经常贴有孩子们应用思维导图完成的读书笔记、科学调查等项目作业。
为了完成这种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的作业,小朋友们一起查资料,讨论、分析、总结,往往说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
这让我们不禁好奇,如此长期训练的小朋友,长大后会是什么样?
TED上一位13岁的演讲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自己独到观点又思路严谨的少年未来无限的可能性。他阐述了自己创造的一套“黑学校” (hackschooling)的教育系统。在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他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多角度的理论支撑和严谨的论证方式,令成年人都感叹不已。
为什么一个国外13岁的孩子就能做出如此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和演讲?而我们身边那些13岁的孩子一写作文就挠头不已?无疑,从儿童早期的教育中,在启发式和引导式的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思维导图,正是思维训练的辅助工具。简单来说,就是借助图表,以可视化的呈现,辅助思维分析和问题解决的工具。
思维导图对于低幼儿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让思维条理化和具有逻辑性;2)辅助理解和记忆:例如,通过图表,帮助小朋友理解一个科学或自然现象,理解和复述一个故事情节等等;3)通过长期应用示范和引导性地训练,潜移默化地将逻辑思维方式固化在儿童的思维模式和思考习惯中。
教育博士David Hyerle总结了面向儿童的思维导图模式,他认为使用Thinking Map的目的是:To use Thinking Maps as a common visual language in your learning community for transferring thinking processes, integrating learning.(在认识和了解社会中,把Thinking Map当作一种普通的视觉语言去理清思考的步骤,完善自己的学习) 。他还专门写了一部书,总结八种适合儿童的思维导图模式和基本场景:
1、Circle Map(圆圈图):定义
2、Bubble Map(气泡图):描述
3、Double Bubble Map(双重气泡图):对比
4、Flow Map(流动图):排序
5、Mulit-Flow Map(多倍流动图):因果
6、Brace Map(支架图):分类
7、Tree Map(树型图):整体和部分
8、Bridge Map(桥型图):推理
今天,我们结合小朋友常见的学习场景,如阅读理解、科学认知等,一一认识和学习使用这些工具。
圆圈图(Circle Maps),它有两个圆圈,里面的小圈圈是主题,即要定义的中心事物,而外面的大圈圈里放的是和这个主题有关的细节或特征。基本形状是这样的:
有两个作用:1)定义一个中心主题所涵盖的事物、特征;2)通过细节、特征,归纳提炼中心主题。
圈图非常适合用于“头脑风暴”。例如关于“宇宙”,小朋友会联想到什么?看了绘本《爸爸带我看宇宙》,又会了解到哪些?我们可以用圆圈图的方式,帮助小朋友联想和探究关于宇宙的一切,这正是圆圏图的关键“Tell everything you know”。
圆圈图可以正向和反向两个方向双向使用。上面我们看到的例子,是从小圈到大圈,即对一个事物展开调查。如下例,以研究或调查“天气”这个主题为例,联想和列举与天气有关的事物,下雨,刮风,出太阳等,以及天气有关的,如温度,湿度等一一放入大圈中。
所以,圆圈图简单易学,不仅是所以思维导图工具中最初级、最容易上手的,而且也是我们平时认知新事物初期,进行联想式、发散式的头脑风暴的主要工具,几乎可以用在所有的阅读活动中。如每一次的阅读,都可以利用圆圈图进行主题与细节的复述,理解内在的逻辑关系。
圆圈图还可以反向使用,即从大圈到小圈,进行事物的归纳总结与提炼。看这个关于“海滩”的联想式思考,左图是经典应用,从小圈到大圈,我们得到了大量与海滩有关的相关事物;右图是反向应用,从外到内,从大圏到小圈,将与海滩有关的事物分类为四个大圈之后,归纳为“食物”,“用品”,“交通工具”,“活动”四个小圈。
所以,我们可以应用这个模式,在阅读中进行归纳中心思想。大家还可以拓展思路,凡是从特征/细节到主题的思考过程,都可以借助这个简单的工具。例如,可以经常玩一玩“猜谜语”的思维游戏,在大圈里画出各种松树、礼物、下雪天等,小朋友就可以归纳并推测是哪一个节日,填写在小圈里。
思路一打开,圆圈图能做的事情更多啦!甚至可以用圆圈图帮孩子理解数学概念,虽然是一个简简单单的10以下数字,也可以让孩子展开很多思考和联想呢!
气泡图(Bubble Maps)也非常简单、实用,相比圆圈图的粗放,更进一步帮助小朋友在联想的基础上,学习分类和总结。国外很多幼儿园和小学都在用Bubble Map 来帮助孩子学习知识、描述事物,最基本的气泡图是这样的:
如果说圆圈图强调的是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气泡图,则对一个概念的各个特征描述进行分面提炼后的条理化展示。
关于企鹅,可以用圈图展示企鹅的各种特点:
在《金发姑娘(Goldilocks)》这本经典童话,里面的主人翁有small, hungry, beautiful这些特点,气泡图非常适合用形容词来集中描述一个事物的属性,关键点在于“描述”。
如果阅读了一本关于南瓜的绘本,则可以用气泡图总结南瓜的属性:
很多人对于如何使用圆圈图和气泡图,有一些困惑,常常感觉两个不太好区分,或者通用。其实,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气泡图,在圆圈图联想和发散的细节基础上:1)进行了分类,表现为从中心发出的各个小气泡,每个气泡都代表了一类细节或特征;2)每个气泡中,都是对细节或特征的一次总结归纳。
经常应用气泡图,可以锻炼小朋友有条理的思维组织。比如小朋友准备面试的自我介绍,怎么才能说清楚又不遗漏?用自我介绍气泡图,从姓名、年龄到爱好、特长、理想、家人等,完整而有条理,很容易记忆。
气泡图还可以和深度阅读相结合,例如阅读一个故事,用5W&H的通用提问,梳理出故事的梗概,小朋友就可以依据这个练习复述啦。
读书笔记、日记,都可用气泡图,久而久之,小朋友会养成按条理表达的习惯。
气泡图还有一个“加强版”,叫双重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s),顾名思义,就是有两个气泡图,每个气泡图分别描述不同的事物特性,再来对两个事物做比较和对照,找到它们的差别和共同点,而共同点则可以成为两个主题共同的的气泡,如下图所示。
例如,我们描述苹果和南瓜各自的特点,再对比异同。
按动物生活的环境罗列动物有陆上动物、水中动物,而又能生活在水里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则是两栖动物。
这里有一个实际案例。老师请每个学生介绍自己和一个好朋友,要求用Double Bubble Map,分别总结两人的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点。 一名叫Trinity的孩子介绍的是他和他的朋友Rodrigo。他们共有的特点是Both like swimming(都喜欢游泳)等五个。他用五彩的笔分别写了自己和朋友个人独有的特征,包括:I Have(我有)….I like(我喜欢)……I hate(我讨厌)……I want to(我想要)…….等句式。有了Thinking Map的帮助,Trinity说得清晰流畅,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双重气泡图同样也可以应用于数学,例如这样解构数字,能帮他们迅速理解这些数字的含义。
树状图(Tree Map),主要用于分组或分类的一种图。分类可以是一级的分大组,还可以进一步对每一大类再细分,形成等级层次关系。对于复杂的主题,类似植物和动物分类等,借助树状图,可以帮孩子学会归纳和分析。
小朋友在学习家庭关系时所用到的Fmaily Tree就是一种典型的树状图。
对于小朋友,树状图的使用通常分的层级并不多,而更多地是将分类和这个类的实例相结合,例如用树状图去归纳下海陆空的交通工具。
去整理一下几何里的基本形状概念,还可以用来分析植物和动物的特征。对于苹果这种水果,我们从三种方式去认知,每一种认知方式获得不同的特征。
对于一种动物,我们可以用“are”“can”“have”对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归纳。
很多小朋友初学写作文的时候,经常是无话可说或者要说的东西太多表达不清楚。但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和上面的树状图类似,小朋友以“are,have,can”三个单词找到写作的角度。然后老师指导大家讨论,这三个单词下面可以填写的哪些蝙蝠?经过这样的集体思考,互相补充,描写蝙蝠的树形图就完成了。有了这幅树形图,二年级的小朋友轻而易举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篇作文。
流程图(Flow Maps)孩子们可以用流程图从先后顺序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的发展、内在逻辑。
我们所熟知的Life circle是就是一种典型的流程图,只不过是封闭循环的。
流程图,可以用来帮助小朋友有序思考,安排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张放学后的流程图帮小朋友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开学前,用这张图有助于小朋友恢复有规律的上学生活。
有一个家长用流程图告诉孩子该怎么使用在线英语阅读教程 Raz Kids, 先听,然后自己读一遍,给自己录音,做小测验,如果10道题中至少做对了8题,祝贺自己,开始下一本书;如果没达到这个标准,重新阅读和做测验。这么一画,相信这个孩子用RAZ的时候会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目标是什么。
在阅读中,还可以用来理解和掌握故事的发展脉络。例如《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小朋友按顺序把小熊先后看到的动物画在流程图上。流程图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清发展脉络,也是复述故事的好帮手。
一年级老师指导小朋友阅读一个故事《Stella Luna》,讲的是一只蝙蝠寻找妈妈的过程中的发生的故事。读完书以后,老师给小朋友发了一张印有故事中5个情节的练习纸,请学生把它们分别剪下来,然后,老师要求学生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用Flow Map的方式贴好,并画好箭头的流向。学生可以贴正确,就说明他已经读懂了故事的内容。
这是看完著名绘本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野兽王国》)后一位家长带着孩子画的故事发展流程图,起因是什么,发生了什么,结果是什么,帮孩子分析故事的发展逻辑。
也可用流程图帮孩子解题,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是分数比大小的所谓“蝴蝶法”。
多重流程图(Multi Flow Maps),也称因果关系图,用来帮助孩子分析一个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它导致的结果。
如下图所示,当中是事件Main Event,左边是事件产生的多种原因,右边是事件导致的多个结果。基本图形是这样的:
用这种图分析龙卷风的起因和带来的影响 。
对于低龄的小朋友,可以从简单的事件因果开始分析。
这张是童书里的著名人物大卫小朋友,他去学校后,做了哪些事,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用这个思路帮孩子分析自己在学校里的种种遭遇,明白自身行为和这些遭遇之间的关系,会很有趣。
阅读除了需要理清故事的内容和发展顺序,还需要分析和思考。
大一点的小朋友也可以试着找出情节中的前后因果关系。例如,一位妈妈和二年级的女儿读完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我要救出贝里奥》后,把故事的高潮部分——卡梅拉多和卡门兵分两路营救小羊的过程画了出来。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都在看《Titanic》这本书。阅读以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导致泰坦尼克沉入大海的原因有哪些?2、泰坦尼克的沉没导致了哪些结果?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不是唯一的,所以老师指导学生用Multi- flow Map来整理自己的答案。左边的多个框图内要求写导致沉没的原因,因而箭头指向中间的框图The Titanic sinks, 而中间框图的右侧箭头都指向右边的多个框图,即泰坦尼克沉没导致的结果。
括号图(Brace Maps), 用于分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非常常见,基本形状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用括号图,说明一个雪人的组成,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分解。
同理,还可以用括号图说明一朵花、一个数字的组成。
再例如说明一小时是怎么构成的,帮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
甚至,对地图进行拆借,加深对一个国家地理构成的记忆和理解。
在阅读中,也可以应用括号图。例如《大卫去上学》的故事中,用括号图分析故事主人公大卫的特征:
桥状图(Bridge Maps ),这是一种主要用来进行类比和类推的图。在桥型横线的上面和下面写下具有相关性的一组事物,然后按照这种相关性,列出更多具有类似相关性的事物。基本形状是这样的:
线上端是和身体部位相关的动词,下端是对应的身体部位,在“as”前后,上下关系是一致的,所以也叫类比图。
也就是说线的上部是一个类,下部是实例,同样的逻辑关系进行类比,得出推理规律。
Wilbur 是《夏洛特的网》里的人物,Willy Wonka 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的人物,因此,这是一组儿童文学名著里的人物做类比。
数学上的应用类推更多,引入“桥图”就非常易于理解了。
在阅读中,用桥状图适合做同义词的扩展:
也可以做反义词的扩充,下面桥状图上下两个词的关系是:相反关系 (Hot v.s. Cold; Soft v.s. Hard)
八种思维导图就介绍到这里,在实际的使用中,给大家一些小建议:
1)从易到难,不求快、不求多,打好基础;
2)不要过于拘泥用哪种图,哪种模式,关键是开启小朋友的自主思考和分析;
3)早期由家长主导,给小朋友做演示;随着逐步具有写画能力,开始让小朋友参与直至独立完成;
4)思维的模式其实是非常丰富多样的,思维导图也不仅仅是今天介绍的这八种,不必过于僵化地学习和应用。
看了这么详细清晰的思维导图学习方法,家长们get到要诀了吗?思维导图不仅对于帮助孩子在阅读理解、数学学习、梳理各种关系上大有益处,只要学会举一反三,思维导图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是非常棒的开启智识的钥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