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打出的拳架不生硬?靠意识、呼吸和动作三结合 2024-06-07 15:48:29 练太极拳是开合虚实与呼吸的自然结合,做不到这一点,在行拳过程中,要么气断,要么意断,要么动作连接转换断,也就是说,看走来很生硬,不美观。合和虚是蓄、吸,开和实是发、呼。开合虚实的动作要自然地与呼吸结合起来。一开一合就是一呼一吸,一呼一吸称作一息或一气。开合虚实与呼吸要自然结合。合、蓄是吸,在做“合”的动作(如屈、退、仰、起等动作)时,应当吸气;从虚上讲,就是由实逐渐变为虚时,也应当吸气。开、实是呼,在做开的动作(如伸、进、俯、落等动作)时,应当吸气;从实上讲,就是由虚逐渐变为实时,也应该呼气。至于开合虚实的突然变换的快速动作,乃是练拳纯熟后的自由变换,并且一般为了技击性的目的,才主张有闪电式的爆发力强的动作。没有这种迅速变换的能力,在技击上是一个缺点,不可能应付对方迅速的袭击,也不可能迅速进攻和退却,决胜于俄顷。所以,王宗岳主张“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陈鑫主张“缠绕回旋,至疾至迅”。古典太极拳论从未主张过速度绝对均匀的锻炼方法的。“运劲似抽丝”说明了柔缓的一面,“发劲似放箭”又说明了刚速的一面,原来是极为辩正的。老架太极拳套路中有缓慢柔和的套路,也有快速刚脆的套路,主要是为了适应技击性的发展。但初学时,练拳速度要匀,则是另外一回事。试举杨式“搬拦捶”动作后面的“如封似闭”这一式子,来说明动作和呼吸的结合。第一动当右捶回收变掌,身渐后坐,两掌左右分开斜上举时,从形态上说,这个动作通常叫做合、屈或退,从虚实上说,乃是由实逐渐变虚。这时应该吸气,胸肌向下作弧形松沉,气聚小腹,这是“蓄势”。第二动当两掌随身前坐而前按时,通常叫做开、伸或进,从虚实上说,是由虚逐渐变实。这时应该呼气,内部原来向下作弧形松沉的胸肌,其路线似乎经小腹两角折向前面斜上射出,配合上肢的弧形交叉集中于一点,劲往前微向斜上发出。这是“发劲”。这就是一合一开,一虚一实,一蓄一发,一吸一呼的锻炼方法。第一动是合、虚、蓄、吸,第二动是开、实、发、呼。这种“劲由内换”的练法,也就是胸部大小肌的“折迭”(配合外部的动作)。腰部的转换与形态上四肢的手法“折迭”,同步法转换是统一的,互为表里的。所以单从外形手足上来讲解“折迭”和“转换”,也是不全面的,不是内动支配外动的,也就不是内外合一,周身一家的。太极拳的掤劲最为重要,它是富于韧性和弹性的一种掤劲,螺旋式的伸缩进退,决不可丢失掤劲。凡屈退的动作,弧形旋转走化,掤劲也决不可丢失,没有掤劲的走化动作,推手时容易被对方压匾而破坏身法。拳论所说的“松开我劲弗使屈”,“劲似松非松”,就是虚中有实的妙用。凡伸进的动作,即使看似直线而去,而内劲也是螺旋式地前进,极为缠绵曲折,不柔不刚,若有若无,“将展未展”,任其自然,不犯直率、僵硬之病,这是实中有虚的妙用。久久练去,自然能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外似棉花,内似钢条,变化非常灵活迅速。合、虚、蓄为吸,开、实、发为呼合乎人体生理规律如上述的“如封似闭”,当第一动右捶回收变掌时,肢体方面要松屈,意念上是由实逐渐变虚,由于身体逐渐后坐,这时胸肋背部肌肉和骨节都相应地徐徐收缩,横膈膜受其影响也呈收缩状态,因此胸腔容积随之增大,这时必然要吸气的。在这点上说也是合中有开,因为其中有缩小,也有扩大。当第二动两掌前按时,意念上是由虚逐渐变实,由于肢体逐渐向前伸张,胸胁腹背部肌肉和骨节都相应地舒缓,横膈膜受其影响回复到平时隆凸状态,胸腔容积随之减小,这时也就必然要呼气。在这点上说也是开中有合,因为其中有扩大,也有缩小。拳论指出“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所以练太极拳时,自始至终每个动作都要与呼吸有节奏地、自然地结合。“开呼合吸”与“开吸合呼”开呼合吸——是以内动外发为开合的标准。内动为合(吸),外发为开(呼)。屈、退、仰、起等使内动的动作为合(吸);反之,伸、进、俯、落等使外发的动作为开(呼)。开吸合呼——是以胸廓的扩张与否为开合的概念。胸廓扩张为开,反之为合。使胸廓扩张的如屈、退、仰、起等动作为开(吸);反之,使胸廓缩小的如伸、进、俯、落等动作为合(呼)。太极拳与推手是相辅而行的,练拳即是推手,推手即是练拳。推手时必然是开、实、发为呼气,合、虚、蓄为吸气的,因此本文采用了“开呼合吸”的术语。开合虚实与呼吸在走架推手上是一致的。练太极拳套路时,合、虚、蓄为吸,开、实、发为呼,跟双人推手时是一致的。在推手上“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提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呼吸通灵,周身无间”。推手技巧熟练到这种地步,搭手时,四面八方,任何角度,都能蓄能发,“绝不用力,哈之即出”。这是“以意行气”,不是“以力使气”。推手时如果要牵动对方重心,不论在任何开合的姿势下,都须用短促的一吸,将对方重心牵动,“若物将掀起”。这是突然的一合、一蓄,生理上自然地来一个短吸。接着突然放劲时,全身劲向下沉而膨胀,内劲上翻而弧形地微向上而往前上直射(“发劲似放箭”),乘对方重心不稳而放劲。这是突然的一开、一发,生理上自然地来一个短呼。由于速度快,鼻呼吸不够用,须用声音来帮助。传统太极拳套路在编排上呼吸与动作是协调的太极拳各派的产生,都是前辈太极拳家继承上一代的传统,经过勤学苦练,融会贯通之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而推陈出新的,是不断精心冶炼凝铸而逐步形成为别具风格的派别,都经过学习、消化、吸收、批判的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内容、形式,到创作方法,有它本身一套规律和特点。太极拳运动的核心是螺旋式、抽丝式的运劲,一动无有不动,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结合。拳势呼吸,亦即在意识指导下呼吸与动作一致,有助于增强内脏器官机能和发挥技击作用。这是传统太极拳套路的共同规律和共同特点。根据合、虚、蓄为吸,开、实、发为呼的原则来检查各式传统太极拳套路(如陈、杨、武、吴、孙等架式),整个套路每一动作都是一开一合,一虚一实,一吸一呼的,证明这些传统太极拳套路都是经过精心编排,一再修订得没有多余动作而最后定型的。当然,如果练走了样,或是不懂得每一动作的开合虚实与呼吸自然结合的道理,任意添加一个吸或呼的动作进去,那么,这个姿势的整个动作练起来就不可能呼吸与动作正常地结合。因为两个呼的或是两个吸的动作连在一起,就要用一个短呼或一个短吸来加以调节了,结果只好强调呼吸归呼吸,动作归动作的所谓“自然呼吸”了。动作中加上一些花招(不应有的多余动作),同样会破坏拳势呼吸。尽管拳式动作的一开一合、一虚一实编排得很正确,合乎一呼一吸的原则,可是在初练拳时,仍应强调动作与呼吸自然结合,不应拘泥执着,这样才符合“气以直养而无害”的要求。练习整套拳式从头至尾都要求结合拳势呼吸是不必要的,并且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勉强去做反而是不自然的,甚至是有害的。呼吸的深、长、细、匀、缓,是太极拳腹式呼吸法的主要内容,但都应力求自然,不能故意做作,那才有利而无流弊。总的来说,开合是姿势上的现象(由内动而形于外),虚实是内劲的轻和沉的现象,呼吸是生理上的自然现象,三者密切而自然结合,构成了太极拳练意、练气、练身三结合一套完整的锻炼方法。谢谢观看,动动手指转发一下哟! 赞 (0) 相关推荐 太 极 拳 运 动 的 基 本 原 理 编者:本文作者寄语<武谈>,希望刊发此文,目的是能为眼下的太极拳乱象起到一点拨乱反正的提示作用.作者杨志英,男,1965年11月生,河北省永年县人.18岁起学习陈式太极拳, 1989年始学 ... 悟劲与练劲|不要只顾练拳还要独立思考……再议太极拳的“懂劲” 太极拳的"懂劲"之重要,为习练太极拳的人所熟知. 令人费解的是在一些人的眼里,竟然成为了"偏执"之重:强调"悟劲"的人说,套路练习熟练就可以 ... [名师讲拳]杨氏太极拳怎样才能 '' 定式有拳架风骨,转式要连绵不断 ''? 一.基本概念 "定式"的涵义 "定式"这一概念,主要表述的是拳架演练过程中某一单式动作完成后的姿势和静止形态,它集中展现了太极拳法的总体要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 ... 摆脚跌叉与金鸡独立无缝衔接有技巧,掌握后,拳架转换难题轻松解决 刘左龙老师:摆脚跌叉后,如何裆走后弧起身到金鸡独立? 刘左龙:陈正雷老师关门弟子,曾获得全国武术锦标赛太极枪术第一名,河南省首届武动中原太极拳比赛中拳枪双科一等奖第一名,多次在太极拳年会中取得拳枪双科 ... 练10年以上太极,才能打出这种韵味!武当太极十三式完整动作! 练10年以上太极,才能打出这种韵味!武当太极十三式完整动作! 太极拳的“八门劲”是什么 原来一直贯穿在你的拳架里 太极拳的“八门劲”是什么 原来一直贯穿在你的拳架里 高质量的拳架千金不换,不能随意改动! 如果你是一个小学生,一开始给你上教授课,你能不能听懂呢?当然不行!必须从基本开始练起,一步一个脚印,练出身形,练出下盘,把身盘软,非下大功夫不可,如果开始就空啊,柔啊,越轻越好,那就完了,充其量练个 ... 帮助学员校正拳架-太极懒扎衣-六封四闭-单鞭-两脚虚实变换 帮助学员校正拳架-太极懒扎衣-六封四闭-单鞭-两脚虚实变换 师徒拳架印三中,夜话太极五关系 酒吧说罢拳,凌老师建议在附近吃午饭. 坐下来点好菜,轩源迫不及待要求来碗米饭.回头悄悄对小珠说:"这次来东阳,我想说的话都尽说了,现在觉得肚子里空落落的,一坐下来就想吃饭!" 服务 ... 真没想到,一个白鹤亮翅拳架研悟,竟引起诸多不同观点之讨论。 问题关键点在于,真正懂太极拳之"合"的人太少 今晚,和拳友们简单聊聊太极拳的"合",找时间再细聊. 说明一下,我在允升园里发的所有文章,都是我已经体悟出的东西, ... 练拳架不练劲道,只是一个空架子 太极拳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拳架(套路),二是劲道. 练拳架,不练劲道,只是一个空架子. 练拳架,同时练劲道,才能练出太极功夫. 一般人练拳架,只练套路,不练劲道,或练不出劲道,那么这个拳架只是一个空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