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精义2/儿童ITP
ITP是immune thrombocytopenia的缩写,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旧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名字虽然改了,ITP这个缩写依旧延续了下来。
新的名称显然更为精准,因为这个病的本质是免疫异常,存在针对血小板膜抗原(如GPⅡbⅢa)的自身抗体,并且它不一定有紫癜;所以,改特发为免疫,再去掉紫癜二字。
ITP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可以找到特定的病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艾滋病、免疫缺陷、药物诱发者等。本文主要谈原发性ITP。
儿童ITP的临床特征是,平素体健的儿童,突发皮肤紫癜和/或其他粘膜出血;无其他全身症状(发热、淋巴结脾肿大、骨关节痛等);约60%发病前1个月内有前驱病毒感染史;单纯血小板减少(<100,000/μL,以下省略单位)。部分儿童没有出血症状,而是在体检或其他原因化验时发现血小板减少。
国内把儿童ITP分为急性和慢性。
UpToDate分为:新诊断的ITP(3月内)、持续性ITP(3-12个月)、慢性ITP(持续12个月以上)。本文采纳该分法。
诊断ITP似乎很简单,只要一般状况良好、皮肤黏膜出血、无其他全身症状体征、单纯的血小板减少,就基本可以诊断。骨髓穿刺不是必须,血小板自身抗体检查也不推荐。
但是,必须深刻理解,即使符合以上特征,ITP也需要排除很多其他的疾病。比如: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白血病、某些活动性的病毒感染(丙肝、传单、巨细胞病毒等)、Evans综合征、SLE、免疫缺陷综合症、某些药物(肝素、奎尼丁、苯妥因、磺胺类、万古霉素等)、再障、溶血尿毒综合征、T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等等。本文不对这些病进行详细的介绍,总之医生必须对这些病有基本了解,才能可靠地诊断ITP,最大可能减少漏诊误诊。
精义1:ITP是排除性诊断。
ITP诊断的同时,必须对其出血的严重度进行评估,这与治疗决策密切相关。
如果仅有皮肤的瘀点或瘀斑,叫干性紫癜,根据多少和面积分属1级、2级。
如果有口腔和鼻等黏膜出血,叫湿性紫癜,属3级。
经期大出血、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等,4级,是较严重的出血,占比约3%。
颅内出血是最严重的,致命性的,幸而非常罕见,仅占约0.5%。它罕见到我做血液科医生近30年,也没有见到一例儿童ITP发生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尽管非常罕见,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所以,必须尽早识别其警示信号:头痛、持续呕吐、神志改变、癫痫、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近期脑外伤等,有这些情况,必须尽快做头颅CT。
无论医生还是家长,都应该掌握严重出血风险的评估。以下是高风险因素:血小板重度减少(一般少于10000)、既往有湿性紫癜、头部创伤、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
精义2:始终保持这样的警觉:识别颅内出血信号和严重出血风险因素。
ITP无论轻重,以下普适的措施是很重要的:
活动限制。如果血小板少于30000,要避免接触性和碰撞性的运动。
避免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肝素等。
控制月经量。对于青春期女性ITP,如果有月经量过多,可以用黄体酮来抑制或减少月经量。
监测。无论急慢性ITP,定期监测血小板是必要的。
教育。告知监护人相关风险的识别和控制、避免,以及审慎用药的重要性。尤其儿童感冒药一类,多有导致血细胞减少的风险。好的医生,也一定是好的教师。
儿童ITP在现实中有很多的过度治疗,弊大于利,越治越差。
精义3:以下三个结论医生、家长都需要深刻理解
1、无论是否接受治疗,50%-70%患儿会在3-6个月内恢复。
2、大约有10%-20%的ITP会发展为慢性,但是,目前的治疗似乎并不能减少慢性ITP的发生率。
3、儿童ITP极少导致死亡。新诊断ITP的死亡主要是罕见的严重颅内出血,而慢性ITP主要是免疫抑制剂并发的感染。
基于这三条理由,儿童ITP的治疗需要非常谨慎地权衡利弊,非常精准的评估。有时候,不治比治更好;有时候却又需要分秒必争地强化治疗。
精义4:出血风险低:如果没有出血或仅有皮肤的干性紫癜(1、2级),且没有严重出血风险因素(见上述),不需要治疗,观察随诊就可以了。至少有一半的患儿是这种情况。
目前没有严重出血,但具有中高度出血风险者,可选择1-2种一线治疗药物(口服激素、IVIG、aiti-D)。
非致命的重度出血,如重度粘膜出血、消化道非大量出血、肺出血而心肺功能正常、肌肉关节出血等。予1-2种一线治疗药物(静脉激素、IVIG、aiti-D)。
致命性出血(少于1%),是指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影响血流动力学、肺出血影响心肺功能。一旦发生,需要立即联合使用以下所有治疗:
●血小板输注
●甲泼尼龙冲击疗法3-4天
●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1-3天
●大剂量的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艾曲波帕)
关于血小板输注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只有在发生致命性出血时才需要输注血小板,否则,哪怕血小板低于10000,也不需要输注。但在临床上,ITP输血小板的比较过度。
此外,如果需要进行手术或侵入性操作,来不及等待其他的方法,也可以输注血小板。不同的手术,需要输注的阈值如下:
●颅脑和眼部手术:100,000/μL
●大多数其他大手术:50,000/μL
●内镜操作–治疗性操作:50,000/μL,低风险的诊断性操作20,000/μL
●支气管镜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20,000-30,000/μL
●中心静脉置管:20,000/μL
●腰穿–血液恶性肿瘤者10,000-20,000/μL,否则40,000-50,000/μL
●硬膜外麻醉:80,000/μL
●骨穿/活检:20,000/μL
精义5:以上所有的药物治疗,目标不是为了把血小板上升到正常(100000-300000);而是为了快速升高到可以止血或降低严重出血风险的水平,一般以20000-30000为阈值。
对儿童而言,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尤其不能长期使用,达标即可停药或减量,不要追求极致的正常水平。
再强调一遍,一定要明白,没有必要非把血小板升到正常水平,只要没有严重出血的风险,哪怕只有20000也不要紧。
慢性ITP治疗的精神与前面大致相同。患儿可能长时间保持血小板低水平,但只要没有出血症状和高风险,就可以不予以治疗。
治疗只在发生持续性或严重出血,或出血风险增加(如活动增加、需要手术、特殊用药时、焦虑等)时。此时,如果需要快速升高血小板,治疗和前面的一样。
一线治疗如果不能稳定地达到目标,可以选择二线治疗:利妥昔单抗、艾曲波帕、脾切除。(其他还有一些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证据都不够)
利妥昔单抗对青春期女性效果更佳,使用前需要筛查乙肝病毒。
艾曲波帕虽然口服便利,但对儿童仍然有依从性的巨大挑战,因为服药前后2小时不能进食,前后4小时不能进乳制品。
脾切除显然是万不得已的最后选择,只有在持续的严重的血小板减少,且有高度严重出血风险的,一线二线药物都无效,或者不能耐受者,才可以在反复权衡利弊的前提下选择脾切除。脾切除的效果和风险(增加严重感染)都相当显著,5岁以下儿童应尽量避免。
总之,儿童ITP的诊疗之路上有无数的坑,最主要的是:误诊、未识别高风险因素和致命出血信号、过度治疗(不该治而治,长疗程用药)、无指征输注血小板、对血小板计数期望值过高、各种偏方等等。
救救孩子,还是唯有依赖于循证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