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行动>里,那些死于无敬畏之心的孩子》
下午趁闲看了电影《湄公河行动》,整部影片从人物到场景再到剧情,好得无可挑剔!
电影中,有个小片段让我印象深刻至极,深到不寒而栗。
在犯罪头目“糯康”所藏匿的地方,有一群正当童年的孩子。
这些孩子围在一起嬉闹赌博,更为可怕的是,他们赌博赌的不是钱,而是命!
两个孩子用一把装了一颗子弹的枪进行赌博,
轮到谁的时候,谁就对着自己的脑袋开一枪,
如果没有打死自己,那就算“赢”,继而轮到对方。
一个孩子扣下扳机,侥幸相安无事后,他满是傲慢地做着鬼脸,再把枪扔递给对面的“对手”。
另一个孩子带着些紧张感,却也不怎么犹豫,同样利索地扣动了扳机。
一秒,空发。
他如释重负地笑笑,继而再把枪递回去。
赌局已经进行了一轮,枪再次回到了先出手的那个孩子手中。
在这个孩子脸上,你全然看不到本该属于孩子的天真无邪,
反而密密麻麻地都是不屑和狂狷。
一个熟悉地做鬼脸动作,接着,“歘”一下,
从枪口发出的子弹直接穿过他的太阳穴,
一道血溅出,他也随之倒下。
这个生命,和这场赌博游戏一同结束。
围观的人,有和他同岁的、有比他年纪小的、有年长他一些的、有高他一两辈儿的,只是可叹,这些人全都是热闹看客。
在他倒下的刹那,周围一片欢呼叫好声,
而赢了他的那个孩子,更是跳起来扬洒着自己赢来的钱,骄傲至极!
就是这么一个微小的片段,却折射出人性的演变过程。
贪生,本是人的本性与本能,而这些拿性命去游戏赌博的孩子,并非不怕死,而是还不知“生”与“死”,究竟为何物!
无畏,只是因为无知!
跟着一群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无道德底线、无法律意识、无敬畏之心的人,属于孩子本真的童心早已被浸染腐蚀。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在仙洞学修炼,在魔窟学嗜血。
成年人尚可意志力坚定地出淤泥而不染,
可一个尚不知“三观”是何物的孩子,拿什么抵御无形的有力塑造?
北宋时期,苏轼曾与一度成为好友的章惇共同到芦关。
途中,有一条架着一块窄狭木板的深涧,两岸悬崖峭壁,下方水流湍急,景色有多壮观,环境就有多凶险。
章惇提议,到对面悬崖石壁上留下姓名,以示到过此地。
苏轼认为冒险,便劝章惇也放弃这个念头。
章惇为人既大胆又固执,独自走到对面,抓着一条垂下的绳索在峭壁上刻下了他和苏轼到此一游的证据。
事后,苏轼对章惇说,“将来你一定会杀人的!”
章惇问原因。
苏轼说,“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也自然敢取别人的性命!”
果不其然,后来的章惇,与苏轼分道扬镳,成了一心权谋而又手段狠毒的政客。
当一个人有敬畏之心,那些大胆无畏是有分寸、有责任、有使命感的勇敢。
而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他的大胆无畏却会是狠厉、暴力、血腥的残忍。
《湄公河行动》一片中,那些被犯罪团伙带大的孩子在参与犯罪活动中,打掩护、开枪、扔炸药,毫不畏怯。
那些大人们没把他们当孩子,他们也就意识不到自己本身是孩子了。
对于上面交代的事情,他们只会乖乖执行,不知道其中深浅。
另一面,中国警方在这次抓捕活动中的负责人“高刚”,
在面对如何对待这些孩子的态度上,
给出了他能做到的最大限度的宽容指令,“尽量不要伤害他们!”
即使知道这些孩子也都和那些成年犯罪者一样,吸毒、杀人,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但高刚还是对这些年幼的生命存有恻隐之心和惋惜之意。
也只有真正对生命充满敬畏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珍视生命,心怀正义与仁爱!
——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