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六年,想念白居易
溯源君,一切来路皆可追。
最近下饭的时候看了一眼电视剧《御赐小仵作》,纯粹有个声,也没看进去。
就记住一个事,故事发生在唐宣宗统治时期。唐宣宗这三个字有的时候输入法都不能直接打出来,一般联想成唐玄宗。
其实唐宣宗很不容易,是唐朝晚期的一抹亮色。内有宦官、国有藩镇、外有强邻,居然基本都控制住了。他在位的十几年,唐朝突然有了一哆嗦,精神一振,所以他也被称为“小太宗”,小号的贞观之治。
唐宣宗
我对唐宣宗这样的人物总是充满兴趣。其实这比较像我们普通人的日常,大部分都不是梦幻开局,总是种种的麻烦与矛盾,千辛万苦里劈出条活路。可惜拍这个时代的影视作品倒是很少。
我最早认识唐宣宗,是因为他一首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吊白居易》
这是他凭吊白居易的,这首诗很经典,基本是评价白居易最到位的诗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是什么流量,没有比这句更到位的。
浔阳送别图 明 仇英
写这诗的时候,大概是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刚刚去世,唐宣宗刚刚登基,可能年号都没来得及改——次年正月,才改成“大中”。
从史料中看,白居易生前和唐宣宗没有什么交往。唐宣宗即位前,几乎不怎么说话,参加宴会都是潜水,不太和外朝往来。
白居易可能到生命的最后都不知道,他被唐宣宗悄悄地记在小本子上了。
白居易琵琶行 明 董其昌
唐宣宗这时候提白居易,未必是随口一提,宣宗很有可能是想重用白居易。白居易一直在视野里,先帝唐武宗在位时,就提过用用白居易。李德裕说他太老了,身体也不好,就算了。
也许唐宣宗还想再试试,来个返聘,结果没来得及。白居易可惜了,错过了最后一次机会。
白居易没赶上,一直跟他学习的从弟白敏中却迅速被放在了宰相的位置上。那个时候白敏中也五十岁了,白居易就是差那么一点点。
当然,这不意味着白居易的仕途就是苦哈哈,他显然和摸爬滚打的杜甫不一样。白居易退休的时候也是刑部尚书了,虽然是个名义上的。晚年白居易待遇其实不错,只是没有在重要岗位做出过太大成绩。
香山九老图 明 谢环
有的时候想想,白居易没登显职,出走半生、归来仍是边缘,算是一种可惜吗?也不尽然。
其实中晚唐的历史很不好读。读《资治通鉴》就能感觉到,人物变换太快,变故太多,线索纷繁,很不好记。
唐朝安史之乱前比较好记,大叙事是稳定的,大家同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下的枝叶,稍微画画关系图就能厘清了。
但中晚唐不是,什么四镇之乱、泾原兵变、元和中兴、牛李党争、会昌中兴……光看名词就知道,唐朝很难,知识点很多,分数很不好拿。
如果只在史书上读这段历史,觉得很气闷。大事很多,亮色很少,没什么岁月静好,全在负重前行。
但是,白居易笔下的唐朝,却还不错。
既备献酬礼,亦具水陆珍。
萍醅箬溪醑,水鲙松江鳞。
侑食乐悬动,佐欢妓席陈。
风流吴中客,佳丽江南人。
节录自《郡斋旬假命宴呈座客示郡寮,自此后在苏州作》
他笔下的苏州,看着就很不错,一片祥和的样子。
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
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节录自《天津桥》
这是白居易笔下的洛阳,是不是有点5A级景区那味了?
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长安正月十五日》
这是写长安的,这时候白居易病了,而且求职不甚理想,所以他不开心。但长安也没人搭理他,大家都很开心。
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节录自《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
这是白居易记忆里的杭州。当然他写杭州的很多了,“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云云更有名,他总是怀念江南。
其实读读白居易的诗,就能发现中晚唐虽然放在史书里不太起眼,但白居易笔下的大唐,却依旧精致与安稳。
当然,白居易诗也有很多讽喻诗,比如《卖炭翁》《观刈麦》《秦中吟》,揭批很深刻。
不过他那些信笔所写的社会横切面,比较平和一些的,倒也不必就觉得无甚价值。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唐朝人,虽然没什么“虽远必诛”的豪气,但依然有很多人在努力生活,给历史挣一些体面。
以前白居易的很多“闲适诗”,我总觉得意义不大,但现在却觉得很有些味道。史书里看到的,是年号和大事记,但白居易的诗里,却是有山有水、有虾有鱼、有情有味的生活。
浔阳秋色图 明 陆冶
可能看这些诗,有的时候才感到一种历史的力量。总结性、提炼性、思辨性的叙事,会让人沉吟与思索。但那些直观的、视觉的、随意的捕捉,却让人感到生活始终继续、太阳依旧升起的永恒感。
有的时候看《资治通鉴》看得头昏脑胀,我就翻白居易的诗读读。密密麻麻的文字,冷峻理性的历史,好像突然花红柳绿了起来,有了一种生命力。
白居易是唐朝留诗最多的诗人,有近三千首。想知道唐朝日常什么样,很多时候还得看他,才能复原出大背景下的丝丝纹路。
香山九老图 南宋 马兴祖(传)
会昌六年,唐宣宗想念白居易。不过白居易成了一个走哪写哪的诗人,其实也挺好。
会昌、大中也好,元和、长庆也罢,在白居易的笔下,好像突然从二维变成了三维,立体而丰满了起来,深邃而永恒了起来。
图片来源:
李文君:《皇帝的名字》,中华书局2012年5月版;
中华珍宝馆;
来源 / 文化溯源
总监制 / 王玮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责编 / 家筱
光明日报 · 阅读公社工作室
把时间交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