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稻
黄泉路
奈何桥上道奈何
是非不渡忘川河
三生石前无对错
望乡台边会孟婆
(一)
澄黄的流水淌过石板路,淌出条条浅浅的沟壑。岸旁,株株彼岸花簇拥着盛开,风吹过,瞬间燃起一片火红。歌谣,流水,花香,缠在一起,蛊人的神秘在空气中漂浮着。
老人迈着蹒跚的步子,有些好奇打量着四周,“这就是黄泉路吗,到底还是来了。”他的目光被小路旁的彼岸花吸引,他走下石板路,钻进花圃里,弯下腰细细打量着,嘴里不住喃喃:“嗯,花不错,可惜不能吃,还是种水稻好,种水稻好。”
“嘿,老人家,快上来,别踩坏了我的花!”远处,少女清脆的喊声传来,老人被吓了一跳,赶忙从花圃里退了出来。
“敢问你是?”
“看不出来吗,我是孟婆啊。”女孩有些不满。
“孟婆啊,真年轻,小姑娘,你几岁了啊。”老人看着面前咋咋呼呼的女孩,乐呵呵地笑了起来。
“才不是小姑娘,我已经几百岁了呢,看起来小罢了。”
“好好好。”
“好了,给,这是孟婆汤,喝下它,忘掉前世种种,便可过忘川桥,入下一个轮回了,时间紧,快喝吧,等会还有亡魂来,堵车就不好了。”
老人接过小碗,有些踌躇。“这个可以不喝吗?我脑子里装的东西太重要了,不能忘滴,不能忘滴。”
“无非是那些酸酸甜甜的情情爱爱,哪有什么不能忘的。”孟婆搅着锅里的热汤,漫不经心地答着。
“不对不对,我这脑子里装的都是知识,能种出超级水稻的知识,能让全世界人们都吃饱的知识,不能忘的啊。”
“稻?你会种水稻!”孟婆的眼里闪出一阵惊喜,像是回想起了什么,“我以前最喜欢稻,粒粒圆润的大米,吃起来最香,可惜那时候战乱频仍,京都的皇帝收税又重,吃都吃不饱,还没看够世间的奇事,就给活活饿死了。不过也好,那人吃人的世界也没什么好留恋的。”
悲痛闪过老人苍老的面容,“吃不饱的感觉,不好受啊。”突然,老人的眼里亮起火焰,他有些期待地说着:“我会种稻,死前我带了种,我们做个交易成吗,你不是喜欢吃大米嘛,我可以给你种,你许我不喝你这孟婆汤。”
“老爷爷,你别唬我啦,这黄泉土都是盐碱,哪里种得出稻。”
老人有些洋洋得意,骄傲的兴奋爬上了他的嘴角:“别说盐碱地,就算是海水里,我也能种出稻。”
看着老人真诚的面容,孟婆有些动摇。
“罢了,大不了就先答应他,到时候种不出来再送他去轮回司也不迟。”
孟婆挥动她火红的长袖,在空中开出一条小道,你从这走吧,等我下班后来寻你。
(二)
“各部门注意,各部门注意,现有一亡魂出走,有发现者,尽快上报。”尖锐的警报声盘旋空中,像是学生年代广播里年级主任的喊话,久久回环,惹人烦恼。孟婆翻开文件夹,准备一瞅是哪个麻烦鬼阻碍她下班的脚步。
寻鬼启示:
姓名:宋应星
朝代:明朝
于2021年5月23日走失,见者请送至轮回司。
孟婆看着照片上的老人,有些无奈。
晚上,劳碌了一天的孟婆走上小道,她准备去寻早上的种稻老人。在小道的尽头,她惊奇的看见两个熟悉的身影,一个是执着的种稻老人,一个是刚走失的明朝孤魂。
“好家伙,都在呢。”孟婆有些欣喜。
孟婆地突然出现,打断了两位老者的谈话。
“你们怎么遇到一起了。”
“啊,这个啊,说来话长。”
(三)
白天,老人得了孟婆的许可后兴冲冲地走在小道上。他很开心,小道周围是一大片广袤的平原,虽然只寥寥生着几株荒草,但是个适合种盐碱稻的好地方。他卷起裤脚,撸起袖子,缓缓走下田去,准备细细研究研究这块土地。
“老先生,你手里拿着的是稻种吗?”
田畴旁地一声问询吸引了老人,他抬头看见了一位粗布衣衫的老人。
“敢问您是?”老人开口问询。
“在下宋应星。”
“宋应星!您是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先生!”老人有些惊喜,“太意外了,竟在这遇到了您。您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啊,我年少时读过你的书,我最喜欢里边的《乃粒》,贵五谷,而贱金玉,农业,天下之本啊。”
“你看过我的书!敢问阁下大名。”
“在下袁隆平,一个种稻子的农民。”
“种稻好啊,种稻好啊,你这稻亩产有多少啊。”
“有1000多斤了。可惜命数有限,没实现3000斤的目标,没能实现禾下乘凉的梦想。”
“1000多斤,这么多,我们以前可只有五六百斤啊。您这是打算在这种稻吗。这可是盐碱地。”
“无妨无妨,盐碱地也可以。以前在人间时间有限,如今时间充裕了,想慢慢来,换一个地方,争取实现目标。我看这阴司也有许多百姓,我想让他们再尝尝大米。”
“老先生,我可以和你一起吗。盐碱地里也能生水稻,太神奇了。”
“好啊,好啊,正好有个帮手,有个伴。”
老人笑着,伸出手,想借此表示友好,却见对方有些茫然,而后赶忙抬手向前拱手行礼。老人见状,乐呵一笑,垂下手,微微弯腰,缓缓回礼。
(四)
跨越百年的会面,燃起了孟婆的兴趣,她打量着眼前两位聪慧的老者莞尔一笑:“你们真打算种稻?老人家,我想好了,早上的交易,我同意了。我回去和轮回司报告的,你们就在这安心种稻,我等你们好消息。”
于是乎,金黄的麦穗联接了300年的时空,在广袤的黄土地上,两位闪耀中华的农学大师交织在一起,在清冷的黄泉创造出独属人间的灿灿烟火。
(五)
一年后,贫瘠的土地上开出了金黄的麦浪,孟婆吃惊地看着粒粒饱满地麦穗,兴奋地有些不知所措。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黄泉,成了千百年来的阴司第一头条。那一年,饱满地谷粒充实了阴司的粮仓,久不用炉灶重新燃气柴火,落灰的烟囱里第一次升起炊烟屡屡,未曾出现过的饭香溢满了黄泉。
新年,一年一度的阴司表彰大会如期召开。冥王邀请来了袁隆平先生与宋应星先生,决定为他们颁发“黄泉最高荣誉奖”以表达对他们贡献的无限感激。两位老者在颁奖仪式上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讲话,他们留下了两本书,一本是袁隆平先生毕生所学的汇总,一本是改良后的《天工开物》。他们想托引使把它们送回人间,留给后人,以实现他们未完的夙愿,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袁先生,地上的人们给您捐了颗星,您是伟人,呆在这清冷的阴司太委屈了。到天上去吧,每天看看您所眷恋的人间,看看地上那群可爱的人们,也给在黑夜里探寻的他们照个亮,留给美好的念想。”冥王接过两位的书,凝成一道银河,送别那位和蔼朴实的种稻人。
当晚,人间。
城市的点点灯光好像突然失去了光彩。很难得的,在繁华都市的夜空中,出现了一片星河。人们抬头仰望,撞入眼眸的是,稻穗状的群星。
【推荐语】很有意思的一篇小说。描写了袁隆平院士与《天工开物》箸者宋应星于黄泉路上跨越百年的会面,在孟婆的特许下以金黄的麦穗在清冷的黄泉创造出独属人间的灿灿烟火,最终成为天上稻穗状的群星得以每日睹着令人眷恋的人间,给黑暗中探寻的人们一束光。整篇小说有着如此温暖的底色——即使是“冥王”“孟婆”等意识中渗着阴冷气息的字眼在小说中也具有着善良温暖的人情味,温情脉脉令人动容。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为人类驱散寒冷与饥饿的科学家们的崇高敬意。(郭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