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利 | 回乡夏收见闻
近期休假回乡陪父亲住院治病,适逢夏收,遂边陪护父亲边帮母亲收割小麦。三十年来又一次全程参与龙口夺食的紧张劳动和生活体验,感触颇深。
小麦作为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亦是目前主要基础粮种。种麦便要割麦,两千多年前,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其《观刈麦》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农人割麦时“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无比艰辛和对庄稼收获收益的无限渴望。
帮母亲夏收割麦,其实没有多少工作要干。目前,割麦已全面实现机械化,人工只是辅助少部分劳动,父辈乡亲极重视的收种大事,已从过去天公不作美的老天口中抢收的繁重劳动,变成极简单的事情。我亲眼目睹,邻居家男主人在县剧团排练节目比较紧张,难以请假脱身收麦,其妻一个小媳妇儿驾驶自家客货车连收带卖两小时搞定二亩半地的小麦,放在十多年前那是不可能完成的艰难任务。
人工收割小麦的传统已消失殆尽,偶见手提镰刀之人,多是收拾地畔路头遗漏之麦。现在连倒伏在地的难割麦子,收割机操作手也能轻松自如地收割。相较三十年前纯人工割麦、拉运,头顶炎阳,腰酸腿疼,死水汗流的艰难与辛苦,真是天壤之别。
如今收割小麦,联合收割机是主力。其犹如游走于麦浪之中的巨龙,张开带转轮的宽阔大嘴,在麦田中快速前行大口吐食无边的麦穗,粉碎的麦杆和包衣由机尾喷出,宛如两道白练铺于麦茬之上,脚踩其上柔软舒适,散发出青草和麦香混合的气味。待麦子充盈麦仓,农用三轮车早已跟上凑过来,收割机伸出水龙头般的出麦口,干净喜人的麦粒如金黄的水流喷涌而出,尽情倾泻于车箱。
收割回来的小麦大多需要晾晒,才能归仓贮存。过去,乡村硬化路面少,只能把土地碾实砸光作晒麦场,土麦场晒麦,湿麦潮地,既是日头阳火也得推开收起反复几天,吃力受累,麦子一咬,还有酥颗,难以干透。现在,村子房前屋后的水泥马路,阳光直射时表面温度短时便会升高,甚或高于当天气温。水泥路面下烤上晒的自然特性使其成为绝佳的晒麦场,只要有好日头,在水泥路面上把麦子摊薄,晒耙来回勤搅,半天便可晒干起堆。
良好的水泥马路减少了晾晒潮湿小麦的时间,但湿麦摊场铺平、干麦收拢装包或装车却是一件极费体力的劳动。若再遇天气突变,来点北雨阵雨,更需要快速收拢入库,以免麦子淋雨受亏。出现这样的状况,村子里对门熟户的乡亲们便会拿出自家的推耙、扫帚、推车等工具,不用招呼和邀请,自觉上阵,人多力量大,互帮互助,困难迎刃而解。晒麦期间,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他,使如今缺少劳力的村巷充满了难得的生机与活力。
晒麦期间,若天气晴好,乡亲们便会利用搅麦空隙,这家门楼里一堆、那家门楼下一伙的聚会闲聊,喝些啤酒,品些淡茶,漫话人生酸甜苦辣,聊聊收成状况。今年春季,家乡雨水丰沛,气温较低,乡亲们熟悉而长年习惯播种的耐旱抗倒伏的“小燕”系列品种小麦病害严重,麦穗稀疏,麦粒干瘪,产量大减至半;然而,种植“4199”、“852”等新品种的地亩,产量非但未减,还增产不少。
付出同样的成本、劳力和时间,数额不菲的收获差距,让乡亲们对培育优质小麦品种的农科工作者赞叹不已,对微薄的土地收益、集约化种植模式、土地流转出租等新型农业经营形式和趋势热议不至,无限向往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和农田科学管理,深切盼望着能有好收成、好收入。
虽然收割小麦已是极简单之事,但从农村走出来,在外打拼,仍有父母兄弟坚守家乡那几亩田地的外面人。到了收麦时,仍会想方设法回家帮助亲人打理收割事宜,有的甚至放弃回家过年的机会,也要将假期攒至夏忙时节。
然而,千里迢迢赶回家的收麦人,并无多少紧要重任等着他,最多只是抢着支付收割机和拉麦车辆费用而已。即使这样,有子女回家收麦的父母早已逢人就说:“我屋那点麦,nia儿或女子说他(她)回来收呀。”说话间,满脸漾溢出幸福满足的神态,惹得东家西家的邻居嫉妒眼红,心里禁不住嘀咕:“别人家的娃娃乖的,知道回家帮父母割麦哩!”
到了收割的那几天,不能回家收割的子女亲人,心儿早已飞回自家的田间地头。为此,三天两头电话视频连线不断,今日问:麦黄了吗?明日操心这块地或那块地割了没有?直至家中彻底割干净、晒利索、卖清白,电话那头的关心和牵挂才渐渐平息。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益创新进步,收种小麦已非常便捷,乡亲们不需吃力流汗,不需头顶炎阳,不需面朝黄土背朝天,也无人完全依赖种麦的收成来提高生活的质量。近年来,乡亲们虽尝试种植过许多经济作物,但总会留出大片的土地收种小麦,就如祖祖辈辈赓续的血脉在不断传承。就如在与父老乡亲们闲聊时,听到最多的一句口头禅:地不种粮食,人吃啥呀!
薛永利,酷爱运动,喜交朋友,用思想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