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 征文 | 济源城的历史文脉和烈士鲜血染红过的宣化街 | 作者:茹书贞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今天的济源城宣化街,道路宽阔,人流如织,车流如潮,街道两旁,楼宇鳞次栉比,大型超市、专卖店、步行街、银行、邮局、医院、学校、书店……一个紧挨一个。
入夜,高楼上霓红灯亮起,五光十色,交相辉映,一派都市风光。
济源县于陏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立,县城中的宣化街随之而始。成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的《济源县志》作了更详细的记载:“陏废王屋郡为王屋县,又析轵县为济源县”。
济源县,位于太行王屋山麓,黄河之滨。县城的确切位置在穿境而过在河合村交汇的蟒河、湨河而形成的三角洲上。距“济水之源”约3000米。
当初,是哪位高人有如此慧眼独居匠心,将新设立的济源县城设在如此美妙的地方,而后又取其名呢?
中华民族受数千年儒家文化影响,修城筑池必择风水宝地,地域取名也要符合阴阳五行。
今天,我们不知当年的陏开皇帝差遣的济源第一任县令是谁,然却可猜想:初来济源上任的县令,第一桩大事莫不是将县府择于何处,取个大气、灵气的名字。这等大事,应细思慎行,不可贸然。
想必:县令及其幕僚会约见当地绅士名流,文人墨客,甚至风水先生会聚,商讨此事。
最终,县令汇集各路高人真知灼见:济水,中华四渎之一,它有坚韧不拔直奔大海的精神,王屋山有王者之气,把县府设在王屋山麓、“济水之源”边上,它的名字取“济水之源”四字中头尾两个“济源”。新济源的子民承王屋山的王气,济水坚韧不拔的精神,乘胜前进,岂不妙哉!
“妙哉,妙哉!”众人齐呼!
在此设府,新设县取名“济源县”。一锤定音!
从此,济源县府就选在了有王屋山的厚重,“济水之源”的灵气这个山水风光秀丽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宣化街上,济源县名字也就应运而生了!
县令画出蓝图,新济源城池在子民手中拔地而起。
接下来修城隍是否应开东门,县令又犯难了。
县城西的王屋山,王者风范,王者之气。加之大诗人李白登临王屋山留下的“山高水长,物象万千”壮美诗句,更助其王者之气。
若东门洞开,自西而东的滚滚王气,会由东门顺流而下。此时高人又出招:封堵东门,聚集脉气,在其上筑文昌阁,以期济源日后人杰地灵,民丰物饶,国运昌盛!
接下来在济水西源筑的文峰塔,东源修的济渎庙无不一脉相承,同出一理。
至此,济源大格局形成,历经千年风雨,一路稳步向前。
旧时,掌管一地的地方官,无不是少时勤于读书,后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在掌管的一方热土上,历经图治,成就事业,留下功名。
史上在济源建功立业,留下功名的县令就有洛阳人房琯,四川阆中人陈省华,安徽怀宁人萧应植……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勤政为民的济源地方官,托出胸中描绘济源的蓝图,带他的子民将其变成现实。
旧时,宣化街四周的古城墙、城门楼,街道两旁的旧县衙、文庙、关帝庙、城隍庙、汤帝庙、文昌阁……这些无不是济源人民勤劳的写照,智慧的结晶。然这些曾经的辉煌,随着时光流失,朝代更替,烽烟岁月,有的自然消失,有的焚于战火,有的拆除……全都不见。
除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老街原址上重修的汤帝庙外,唯有在明朝年间,迁至宣化街上的姚家祖上,在自己老宅院里栽下的那棵老槐树,现在依旧挺立于槐仙大楼前,见证着宣化街的沧桑巨变。
1946年12月14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举攻克济源城。至此,群魔乱舞的济源城获得新生,回到人民手中。
那时的宣化街,从现在的汤帝庙向东延伸千余米至今天的文昌路,路宽几米仅可马车通行。并列在大街两旁低矮的民宅、医院、药店、膏药店、商铺、粮行、学校、书店依然带着旧时代的痕迹。
新时代来临,春风在宣化的大街小巷吹拂,人民欢欣鼓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无处不孕育着生机。
1958年的大跃进年代,宣化大街从东至西新建的大礼堂、邮局、百货大楼、国营饭店、理发店、职工俱乐部、学校、书店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宣化街东西延长,南北拓宽,老旧建筑拆除。代之而起的是外贴瓷片、马赛克的几层高的楼房,济源城成了豫西北一座漂亮的小城。
家住乡下离县城不远的我,常被父母差到宣化街上购买油盐酱醋,去新华书店买自己喜欢看的书籍,常到街上询医问药,在影剧院看演出,广场上看球类比赛,代表学校参加篮球赛……
常去宣化街的我,它的大街小巷几乎无处不到,对它并不陌生。当听老师讲:当年济源烈士党继新在宣化街马号刑场英勇就义的故事,方知自己并非认识宣化街。极想翻开老街这本厚重的大书,看看它底色的触动油然而生!
1906年,党继新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勤于读书的他,14岁考入沁阳一中,毕业后又考入省城开封一中高中部。
在学校受进步思想影响下,他开始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信仰共产党的理想和主张,成了千千万万觉醒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1924年,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从此踏上了革命征程,去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民国时期,位于现在宣化大街大十字南街东约60米处,是当时济源庙学合一的文庙,是当时的县学——济源青年人求学的地方。
1926年,共产党员党继新由开封返济,将革命火种带到这个易于接受新思想、青年读书人聚集的地方——宣化街上的文庙。至此,拉开了济源革命的大幕!
他在这里建立了济源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小组,任组长。向进步学生宣传共产党主张,秘密发展党员。
接下来,他以教书身份作掩护,多次往返于省城开封与济源之间,向中共河南省委汇报情况,带回党的指示。于1928年建立中共济源特别支部,党继新任书记。1930年建立中共济源县委,党继新任书记。在进步学生中创办“学生联合会”,组织“读书会”“教育研究会”等;
他还组织进步学生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
秘密组织学生在宣化大街上张贴标语,散发传单,谴责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的罪行;
组织“学运”,同教育当局反动派斗争;
走出学校,组织发动农民开展反高利贷斗争;
……
坚定的革命者,脚步匆匆,四处播撒革命火种,一时间,济源多地燃起革命烈火。
他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多次被通缉抓捕。
身临险境,时有不测,他全然不顾,依然矢志不渝,肩扛红旗,无所畏惧,继续前进。
1931年9.18事变后,忧国于民族存亡,忧民于水火中的他,要把革命火种播撒到更广大的地区。
他接任中共焦作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巡视员,到豫西北各地联络、指导党的工作。把革命火种播撒于太行山麓、黄河岸边,开辟豫晋边苏区,与鄂、豫、皖苏区南北呼应,对郑汴洛形成南北夹攻之势。
播撒火种,燃起辽原革命烈火的最终目的——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
1932年4月20日,他同薛子中带领民众发动了太行山上原大寨东侧的黄背坪起义,打响了豫晋边游击战的第一枪。最终,力量悬殊,起义失败。却从此唤醒了广大民众的觉醒。
起义过后,敌人悬赏千元大洋,四处缉拿党继新。
舍生取义的革命者是吓不倒的。
1932年9月6日,党继新又同沁阳的共产党人郭大佛领导沁阳义庄民团起义,成立“豫晋边红军游击队第四大队”,沿太行山麓西进,奇袭武山公所,又成立“豫晋边红军游击队第七大队”,声势浩大,震惊中原。
至此,“豫晋边红军游击总队”正式成立,党继新任政治部主任。他带领队伍挥师北上,建了以原大寨为中心的豫晋边革命根据地。
白色恐怖,血雨腥风……
10月27日,党继新赴省城向中共河南省委汇报工作返回根据地途中,于济源水运村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敌人将他押至旧县政府审讯、拷打,酷刑用尽,直至压断双腿,他始终没有暴露半点党和红军的机密。
他安慰前来探监的爱妻说:“不要悲伤,要把孩子培养成人,继续革命……”
他对化装前来探监,计划营救的同志说:“人有生必有死,死不足虑!我已残废,不要同志再为我作无为的牺牲……”
党继新视死如归,不惧献身!
12月1日,天气阴沉,乌云压顶。党继新步出监狱,走向宣化街,昂首迈向马号刑场,在黑暗中去迎接祖国的黎明。
“中国共产党万岁……”党继新的呼喊声在天宇间回响,这喊声似惊雷,震撼着旧世界,呼唤着新世界的到来!
随着枪声,他的身躯倒下了,但他的英灵却飘飏九霄!
党继新倒下了,无数个党继新站起来了!继续前赴后继,浴血奋战。
正是这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漫长的艰难岁月中,在这块热土上抛洒热血,叙写春秋,唤醒民众,豫晋边苏区才率先创建,济源在中原大地才率先迎来曙光,获得解放。
1946年12月14日,济源人民欢庆胜利,告慰天上英灵:你们的血没有白流,你们为之奋斗的胜利来——到——啦!
听到人间胜利的消息,想必天上的英灵定会泪飞顿作倾盆雨。
今天,享有人间幸福生活的我们应该记住,如今光彩照人、繁华无比的宣化街,曾是被烈士的鲜血染红过的土地呀!

作者简介:茹书贞,退休教师,文学爱好者,一心跟党,夕阳洒余辉。作品名称《宣化街底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