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要说打架,我就没在怕的

当我们谈论辛弃疾时,我们会说他是南宋著名词人。我想,或许辛弃疾更希望大家想起的是另一个名号。

辛弃疾,号稼轩居士,据说,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很崇拜西汉名将霍去病,于是取“弃疾”二字,与之呼应,希望他将来也能成为大将之才。

辛弃疾从未忘记祖父的期许,为了这个理想,他用了一生去实现。

辛弃疾能文能武,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换句话说,他是武将中最能写的,文人中最能打的。

在打仗这件事上,辛弃疾就没在怕的,能动手的绝不瞎哔哔!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奋起反抗,这种场面当然少不了辛弃疾啊!21岁的他,意气风发,聚集两千起义军,没有军籍,没有粮草,直接就上阵杀敌了。五个字,干就完事了!

转眼到了22岁,起义军中出了一个叛徒名叫张安国,原本满怀希望的辛弃疾听到叛徒投降的消息后,勃然大怒,带着几十人便直奔敌营。于是上演了50vs50000的名场面,并且生擒了张安国。至此,辛弃疾“一战封神”。

干他!

当然,用脚指头想也知道,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以一敌千,还要正面刚,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真的发生了,那我们只能称它为奇迹。而辛弃疾有勇有谋,在生擒张国安这件事上,他是靠勇气和智慧取胜的,不过也十分硬核了。

虽然辛弃疾武力值超强,一心想要报效国家,但他的北伐梦却一生未能实现。

当时的南宋朝廷分为两派:一是主战派,二是主和派,而绝大部分人都是主和派,皇帝大臣都想苟安一方,主张卑微求和,能过一天是一天。对内争斗不断,对外求和不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腔热血的辛弃疾显得像是一个异类。

再加上辛弃疾“归正人”(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的身份,他的仕途之路充满了坎坷。据统计,辛弃疾的一生被频繁地调任40余次,短则几个月,最长也不过两年,而且给他的几乎都是和上阵杀敌毫不相关的官职。好在辛弃疾是一个全能的复合型人才,他能屈能伸,到哪都能撸起袖子干。

即便如此,辛弃疾也从未放弃过报效祖国,实现理想的决心。而他能做的却只有等待,等一个实现理想的机会,等一个北伐的调令。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他等啊等啊,等到了不惑之年,等到了年过半百。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辛弃疾的苦,谁人能懂呢?

嘉泰三年(1203年),63岁的辛弃疾终于等到了,朝廷传来任命,带兵北伐!然而这一切只是朝廷想借他威名的计谋罢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昔日英雄,已垂垂老矣。

开禧三年(1207年),金军势如破竹,再次南下。67岁高龄的辛弃疾再次收到了朝廷的征召,而此时的他已积郁成疾,卧病在床。他终是没能让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大宋的山河之上。

当他在床上挣扎着想要起身,大喊“杀贼!杀贼!杀贼!”,内心该是何等的难过。此时的他,已经握不住心爱的宝剑了。

我们只能感慨,稼轩生不逢时,但他的爱国情怀迸发出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为南宋朝廷注入了一股激越的清流。

我认为,辛弃疾完完全全配得上“英雄”二字,他年少从军,以寡敌众,生擒叛徒风光无限;他仕途坎坷,辗转各地,却将每一件小事都做得尽善尽美;他横刀立马,骁勇善战,以复国为志,以功业自许……

他以戎马建功,收复河山作为毕生梦想。然而到头来,纵有万千豪情,纵是漫漫等待,换来的,终是一场空。

或许,他更希望世人称他为南宋著名爱国将领辛弃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