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范辰辰 | 稻作与创业:中国企业家精神南北差异的文化起源

作 者:张 博  范辰辰

简 介:

张博,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250100;

范辰辰(通讯作者),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博士,250014。

刊 期:《财贸经济》2021年第6期

稻作与创业:中国企业家精神南北差异的文化起源

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活跃度在南北方之间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南盛于北”的特征。2018年各省每万人实有市场主体户数超过1000户的地区均为南方省市,分别为江苏、浙江、上海和广东,平均而言,南北方省市的每万人实有市场主体户数分别为816和737,南方省市比北方省市要高9.68%。本文从稻作衍生的社会资本视角检验家庭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南北差异提供一个新的解释。具体而言,本文将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和26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进行匹配,利用受访者户籍所在地市1957年和1995年水稻播种面积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的占比作为水稻种植方式的衡量,运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检验水稻种植方式对家庭创业选择、创业企业雇员规模和成长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了确定水稻种植方式对创业的影响,本文控制了受访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规模等一系列个人和家庭特征及其所从事行业的固定效应,以及受访者户籍地的儒释道等文化特征、历史因素、自然地理变量和现居地市的固定效应。

研究发现,户籍地来自水稻播种面积占比较高地市的家庭从事创业活动的可能性更大,但水稻种植方式对企业雇员规模和成长性的消极影响并不稳健,这一基准结果在使用历史上的水稻种植区域划分衡量水稻种植方式、控制户籍地宏观经济变量和使用水稻、小麦适种指数作为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剔除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与省会城市样本、以及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作为样本之后保持稳健。进一步分析作用机制,本文发现农户在水稻种植农忙时期的协作互济,以及共同修建灌溉系统过程中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强化基于亲缘和地缘形成的熟人社会关系,为创业者提供情感支持、物质资源、技术经验以及重要信息,从而促进创业活动的开展。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如何提高创业活跃度、促进创业企业发展具有政策启示意义:第一,稻作及其相关的社会资本在推动家庭创业开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落实以及相关激励政策的实践应该考虑地域差异性,实现地域文化与政策激励的良性耦合,在南北方不同地区采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创业活动的开展。第二,尽管水稻种植方式所形成的熟人社会关系有利于推动家庭开展创业活动,但在创业企业的后续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不稳健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激发创业活力、提高创业质量、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的保障,营造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简化创业市场准入程序,提高创业企业信息透明度,有效协调地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同时应加快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普惠金融,提升金融发展的包容性,拓宽金融服务广度,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从而推动创业企业发展壮大,向现代经济组织转型。

本文的贡献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现有文献多是关注宗教、族群等文化因素在创业活动中的作用,本文从稻作衍生的社会资本视角,进一步拓展了创业行为文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第二,现有文献关于熟人社会关系等社会资本影响创业的文献并未形成统一的结论,部分文献认为社会关系不利于创业,但一些经验研究发现熟人社会关系对创业活动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关于稻作通过形成熟人社会关系和受限制信任模式,对创业选择和企业后续发展产生差异化影响的发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已有文献出现的不同结论。第三,本文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为理解社会资本影响宏观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微观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