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常用的辅助手法 第四节 :艾灸法

第四节   艾灸法

   灸法是借灸火的炽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一种方法。《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推拿中借助其的辅助,有益倍功效的效果。

施灸的原料很多,但多以艾为主,艾属隰草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叶气味芳香,易燃,用作灸料,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艾灸是用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即可成纯净细软的艾绒,晒干贮藏,以备应用。

灸法种类很多,做为推拿辅助时,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直接灸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之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见图53)。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然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二、艾炷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所用间隔药物很多,如以生姜间隔者,称隔姜灸。用食盐间隔者,称隔盐灸。

(一)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激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

(二)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三)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在治疗伤于寒卸或吐泻并作、中风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但须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候改善。

三、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缄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炷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也有在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琢灸。

(一)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俞穴部位或患者,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二)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旋转施灸。

以上两法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四、温灸器灸

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温灸筒或温灸盒里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15~20min即可。适用于灸治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见病。

五、艾灸的注意事项:

(一)而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

(二)一般空腹、过饱、过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慌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

(三)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四)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施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点原文链接

观看海量中医教学视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