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唐诗解读——杜甫之《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

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是说自己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却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下场;也有自负的意味,指乾坤中,如同自己一样的心忧黎民之人已经不多了。

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病欲苏,病都要好了。

存:留养。

老马,诗人自比。

解读:

这首诗应作于大历三年(768),此时杜甫正流寓湖北。尽管年龄越来越老,环境越来越恶劣,但诗人报国之心并未因此而消沉,具体到这首诗中,诗人将这样一种人生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也因此,该诗成为诗人一首极具代表性作品。

晚年的杜甫,身体被各种疾病所困扰——疟疾、肺病、风消渴……,加上辗转流离,朋友稀少,遂于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三个月之后到达湖北江陵,他原计划回到洛阳,可洛阳发生兵乱,交通阻隔,不能成行,于是在江陵住了半年,又移居湖北公安数月,并在这年年底移居湖南岳阳。

首联诗人以“归客”“腐儒”两词对自己的身份进行概括和界定。“归客”者就是漂泊无依的天涯沦落人,此时杜甫漂泊于江汉之间,由于受多种病症的折磨,身体越来越糟,心情也越来越抑塞无聊。“腐儒”则完全是诗人自嘲之语,其中不无激愤之意,清人黄生曾这样解释:“'一腐儒’上着'乾坤’字,自鄙而兼自负之辞。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应该说深知诗人之意。

颔联道出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思归之情。诗人仰望苍穹,仿佛觉得自己与天空“片云”一起,共存于浩渺的天空,无所依存,又好像是和“孤月”一起,共渡这漫漫长夜。“片云”“孤月”不仅仅是写景,其中也有诗人自比自况。其实这两句为倒装句,应为“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长夜”。用了倒装之后,就非常巧妙地把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景物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融会成一个绝妙的艺术境界。

颈联承接上句“腐儒”之句,后世研究杜诗之人对一联提出批评,认为“秋风”对“落日”不工,并非实写眼前之景,而是诗人比喻自己已经所处“日暮途穷”的境地。这实则是诗词中所谓的“借对”之“借物对”。其实杜甫在这里只是想借秋风所蕴涵的萧瑟之意,同时又化用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意,诗人一改以往悲秋诗的做派,面对萧瑟秋内,丝毫无衰飒之意,反倒觉得这秋风可以拂去自己多年疾病,表现自己情志坚定不移。苏轼在贬谪岭南之时,身处困境,曾在《次韵江晦叔二首》中写道:“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从中不难感受到杜甫这两句诗对其创作起的影响。

尾联化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诗人以“老马”自比,表明自己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情怀。

全诗委婉含蓄,造语巧妙,情景交融,情绪高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所谓“乾坤作客,日夜思归,重宵洒然,八面俱彻,思参造化,笔夺天工矣。”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

  • 6401杜甫五律《送李卿晔》读记

    杜甫五律<送李卿晔>读记 (小河西) 送李卿晔 王子思归日,长安已乱兵.沾衣问行在,走马向承明. 暮景巴蜀僻,春风江汉清.晋山虽自弃,魏阙尚含情. "李卿晔"即李晔.唐 ...

  • 文学原创•《杜甫公园断想》作者 田正文

    杜甫公园断想 作者 田正文 舌耕耒阳,寓所就在耒河边上.凭窗而望,耒水无烟无浪,悠然东流.时有渔舟横卧水面.恍惚间,从小舟中传出一个苍老的声音: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 ...

  • 李元洛:《千年至美莫如诗》(新著)选辑(四)

    李元洛:当代著名诗评家.散文家.学者.研究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多所大学兼职.客座.名誉教授,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小楼听雨>诗平台顾问.出版<诗美学><诗国神游一 ...

  • 陈复兴:读《吴小如讲杜诗》

    论及<吴小如讲<杜诗>>,令人惊叹不已回味无尽的,兹略述三点.其一,即先生深具之对诗词艺术的嗅觉之锐敏.书中所讲之诗大半为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所选,我辈熟诵前贤多 ...

  • 杜甫的诗歌《江汉》,自比腐儒和老马,读后令人动容

    杜甫在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见他早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就规划好了回家的行程.但是到了大历三年(768)秋天,杜甫还在 ...

  • 162唐诗解读——李白之《拟古十二首》(其六)

    运速天地闭,胡风结飞霜. 百草死冬月,六龙颓西荒. 太白出东方,彗星扬精光. 鸳鸯非越鸟,何为眷南翔. 惟昔鹰将犬,今为侯与王. 得水成蛟龙,争池夺凤凰. 北斗不酌酒,南箕空簸扬. 解读: 这首诗应作 ...

  • 1 唐诗解读——杜甫之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上)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 ...

  • 2 唐诗解读——杜甫之《北征》(上)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无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筚.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 ...

  • 2 唐诗解读——杜甫之《北征》(下)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无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筚.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 ...

  • 3 唐诗解读——杜甫之《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 ...

  • 4 唐诗解读——杜甫之《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 ...

  • 5 唐诗解读——杜甫之《述怀》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 ...

  • 6 唐诗解读——杜甫之《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上)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

  • 7 唐诗解读——杜甫之《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