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八路军恩县、夏津独立团解放古贝州-山东恩县的经过
恩城原为恩县,史称“古贝州”、“卧牛城”,是一座有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城内原有祭孔文庙,南北两关有玉皇阁,东有娘娘庙,西有八郎庙,北关城外还有城隍庙,故恩城曾有“井对井,庙对庙,无水赶三桥”之说,亦作“扁担街,卧牛城,无水赶三桥”之说。南北大官道(通九省)由此穿过,地理位置比较重要。原恩县辖现平原、武城、夏津三交界地区882个村庄。在相当长时期内,城内店铺林立,生意兴隆,是当时一个比较繁华的商贸中心。
在敌伪统治时期,恩县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早日解放恩县城。1945年9月9日(农历八月初四)晚上,由李华珍团长、胡永昌政委率领恩县独立团、马神(马立朝)率领的夏津独立团(老百姓称运西大队)等部队1000多人,在周围民兵的配合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恩县城团团围住,由此,拉开了解放恩县城的序幕。
当时,恩县城内驻有日本侵略军10余人,伪军四个支队,十二个中队,千人左右,另有伪警察百余人。城四周是用三合土(即石灰、胶泥、白土)搅拌夯实打成的城墙,城墙高10多米,城墙上每隔1米就有1个垛台,借此掩护对外射击。城墙下面是2米多高的电网,电网昼夜通电,经常电死猫、狐狸之类的动物。电网外是宽15米、深3米的护城河。全城共有5个城门,每个城门上都有城门楼,由1个伪军中队把守。整个城池可以说易守难攻,要想攻破它绝非易事。
我军将恩县城包围之后,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关键是没有火炮支援,且城墙十分坚固,城外有电网,人员根本无法直接靠近。故几次组织攻城,都未能奏效,只好围而不打,等待支援。20天后,我军一部分离开去执行新的任务。
据当时在城内的老百姓讲,在恩县城被围至解放前的这45天里,粮食供应十分困难,到后期,根本吃不到青菜,连一根葱都难见到,食盐也没有了,伪军只好杀掉老百姓的牛、猪充饥。即使这样,敌人仍抓了大批青壮年劳力去修复加固城墙。此时,朱洪烈(后在海军离休)、刘子蔚(后在河北一地委离休)领导的城内陆下党组织,在城内积极开展群众思想工作,用政治攻势瓦解伪军。据说南门一个中队的大部分伪军被瓦解,在我军攻城时,未做任何抵抗,就缴械投降了。在城内陆下党组织的积极配合下,城外民兵也组织专门人员用话筒对守城的伪军展开政治攻势,并不间断地向城内打冷枪,以涣散伪军军心,降低伪军士气,等待成熟的攻城时机。
10月25日(农历九月二十日)上午10时左右,渤海军区1个炮营携带2门迫击炮奉命前来支援,驻扎在现恩城镇大北关后,立即派人到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勘察地形,并分析四个城门的敌情,决定以大北门为突破口,首先打掉大北门东侧敌人的电厂,使城墙外电网失去作用,然后用迫击炮把城墙打开1个缺口,攻进城内。战斗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全体参战官兵纷纷摩拳擦掌,决心彻底消灭敌人,解放恩县城。
渤海军区炮营的战士们首先用小炸药包进行多次实验,以测定设立迫击炮阵地的最佳位置,经实验将2门迫击炮阵地设在距大北城门120米处。下午,2门迫击炮开始试射,第1发炮弹正好打在大北门城楼上,打掉城门楼1个角,第2发炮弹准确击中大北门东侧发电厂的发电枢纽,使发电厂顿时陷入瘫痪状态。
当晚,城内一片漆黑,家家关门闭户,十分寂静。8点左右,攻城战斗全面开始。顿时,枪炮声大作,两门迫击炮轮番向大北关城门轰击。半小时后,城门楼东侧城墙被炸开一个缺口,城门楼上的伪军也被打的死的死,伤的伤,其余敌军见状,也丢弃城门,仓皇向城内伪县政府方向溃退。我军先头部队见城门上敌人已无抵抗能力,趁机接近城墙,进入城内。当时城门被敌人里外用土填堵住,于是攻进城的先头部队,一部分人继续向南追击敌人,一部分人在民兵的配合下,迅速挖开填堵城门的土,打开城门,后续部队立即进入城内。
进城后,先头部队在城门南700米大十字街处,遇到一个班的敌人凭借四周交通沟等工事,用一挺重机枪四面射击,顽固的抵抗,做垂死挣扎。我军在此受阻,并有10多人伤亡。战斗持续半个多小时,直到后续部队跟上,经激烈战斗,敌人才被彻底消灭。
我军和民兵乘胜追击,由于敌人全部退缩到小十字街(现邮电局处),准备继续负隅顽抗,我军立即成合围之势。此时,敌军见大势已去,顽抗只能是白白送命,于是纷纷缴械投降,除一小部分敌人趁乱化装逃跑外,其余全部被俘虏。至此,恩县城被彻底解放。不久,恩县人民政府由旧城迁驻恩县城里,副专员刘子蔚兼任恩县县长。根据上级指示,1956年6月撤销恩县,将原恩县驻地改为恩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