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插队第三年经历的事

我插队第三年经历的事

作者:王仁龙

制砖、烧砖对于现在的城里人来说很难亲眼见到,多数仅仅是从书本或其他方式获取。但是我在插队的第三年,不但亲眼看到整个制砖过程,而且还参与其中,对这个行业的艰辛体会特别深刻,直到现在,这段往事还时时涌上心头。

烧砖
制砖

1971年,是我插队的第三年。我插队的地方位于坛丘公社,正北最北边与梅堰公社交接,那里有一座东西朝向的石桥,名叫目褳桥。石桥的东边就是我插队的坛丘西扇1队,桥东一条弯道绕过一个大约高7米的旧窑墩,再沿伸向一条约4米宽的拖拉机泥路直通我插队的村庄。这个旧窑墩上面长满了野草,据队里的老人讲,这个旧窑墩年代久远,他们也不记得建于哪一年。紧挨窑墩的南面原先是吴江县坛丘养殖场办公地点(主要是养鱼),面积约1000平方米,1971年,坛丘养殖场搬迁至桥西。养殖场搬迁后这个地方形成了一块空地,这块空地原本属于我插队的生产队,现在又物归原主了。但是这块地一直撂荒,荒草肆意蛮长,到了夏天甚至长得比人还高,而这块荒地的东边和南边都是我插队生产队的农田。在荒地的南边是一大块桑树地,每到春天养蚕季节,桑树地里会迎来一帮叽叽喳喳采桑叶喂蚕的农妇,给平时荒芜寂静的地带来一片生机。

旧窑墩

晚春的晴天已经很热了,在有点燥热阳光的照射下,花草田散发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微风吹来,大片的星型花此起彼伏如同一大匹紫蓝色的绸缎飘动不息。我们正在靠近旧窑墩东边的田里用满齿铁鎝(一种下端扁平的翻田工具)翻用来肥田的花草田,准备沤烂后种双季稻。我翻垦的地方紧贴通往村落的拖拉机泥土路。这时拖拉机泥土路过来了两个人,走到我们翻田的田边停止了脚步。一个是我们很熟悉的大队副书记,还有一个约50岁,脸堂黝黑,张口微笑着,左边少了一颗犬牙的汉子。大队的副书记用眼扫视了一下,很快就找到了目标喊道:“福宝,上来一下。”听到喊声,队长把满齿铁鎝往花草丛中一扎,用手撩起衣服的下摆擦了一下汗水,慢悠悠地往来人处走去。队长习惯性地眯起细长的双眼瞟了一下副书记和来人说道:“找我什么事?”副书记向队长递上一支烟,然后向队长介绍身边来人:“这是李书记,原本在郎中大队当书记,现在公社派他来筹建砖窑。”队长听后细长的眼睛一亮,深深地吸了一口烟,不紧不慢地说:“哦,这是好事,但是有些事情需要好好商量一下。”

铁鎝

翻田

接下来的几天,队里如同炸开了锅,不分男女老少,碰面就是议论建窑的事。终于盼来了确切的消息:在原先的旧窑墩先翻建一座砖窑,看以后生意好,考虑再在荒地南边建一座。给我们占用荒地的补助是:1、窑上用工从我们队上用,按当时用人报酬结算工资;2、窑上烧砖的土坯优先收购我们队上的,但是必须是集体的,不收个人的。土坯价格按标准验收合格0.67分一块;3、窑上燃料优先收购我队的(主要是油菜杆、稻草、麦草)。那时候,除了田里产出的收入外,其他没有1分钱的收入,这些条件让我们热血沸腾,整天乐呵呵期盼早日动工。

砖窑

重建砖窑首先要土坯,队里开始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制造土坯首先要解决制作土坯的工具“土坯盒”的问题。去了当时会制作土坯盒的木工作坊(在当时南塘大队)询问,价格很高,每副要价5元。当时5元钱可以换100个鸡蛋,队里全部现金也就几百元。最后买了一副土坯盒,交给我看看,能不能仿制。我看了一下样品,尺寸是22×11×4厘米(盒内尺寸)他们制作用的材料是香樟木,但是当时香樟木很少,所以我说先用其他材料试试。结果试下来,效果一个样,接下来就大量制作。材料有什么用什么,不到10天,我就为每个制土坯的农民哥儿都做了一副。成本合起来每副不到2角钱(我每天算10个工分,在当时10工分在年终能分7角钱,我每天可以制作6副,材料都是农民家里找出的杂木棍儿或旧家具的木材,只要尺寸符合就行),把个农民哥儿乐得合不上嘴。

制作土坯的土坯盒

制作土坯刚开始时严格按照要求制作。一些原先的土墩清除掉表面的杂树和茅草(这些都是集体的),用满齿铁鎝细细捣碎,浇水用脚反复踩踏。在踩踏时,小腿上的汗毛可就遭了殃,被粘得一根不剩。这样踩踏坯泥一直要到如同不硬不软的面团才算成功。然后用钢丝弓(也是我制作的)切割跟坯盒大小的泥团,用力摔在盒子内,用钢丝弓沿着坯盒一拉,把多余部分切割掉,然后再用三角刮木来回一刮,泥坯面光滑如镜。用一块与土坯大小差不多的薄木板提起坯盒,衬在底下,将盒子末端梭形横搭拉开,盒子两边的架木轻轻向两边移动,一块土坯制作完成。然后再由一些老人拿着土坯下面衬板,搬到经过平整过的边上场地,由专人小心翼翼一块一块竖立排放。一般可以排放10层,每层土坯排放搭住2块,这样在晾干过程中才不会倒塌。这是一件技术活,由队里做活细致、聪明的人胜任。

土坯制作

晾干土坯一般天气好的话需要一个星期左右,如果天气不好需要半个月,而且不能暴晒,主要靠风。在这10多天时间内,如果下雨马上要用尼龙簿膜遮好,因为土坯一碰到水就会软塌,上面还得盖上稻草筿。

土坯晾晒

土坯的制作一直要到运到建窑现场,才能算获得了收益,每块0.67分(中间还会有损坏)。挑土坯是一件累人的活,一个强劳力一次最多只能挑50块左右,所以尽管能优先卖土坯,但是讲到收入,其实也没几个钱。但是不管怎么说,队里多了一份副业收入,总比没有强。

挑土坯

制作土坯中,我除了修理损坏的制作土坯的木盒子,最多的活是三角木的出新和制作,因为三角木几天下来就没了棱角,没法将土坯刮光,就需要用刨子再次刨出棱角。有时,我空下来也会参加制作土坯的活。一天下来除了踩泥弄得两腿酸疼,用盒子制作土坯也不是轻松活,两臂同样酸得一点劲都没有。当时队里一个最强壮的农民哥儿基本不休息,1天也就制作800块土坯。如果放到现在绝对没人去干这个活,但是在那时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经过2个多月的强劳动,在制窑技术员的辛勤劳作下,一座废弃的旧窑翻新逐渐完工了。砖窑外面用青砖叠砌,外面覆盖上土,内圈全用的是土坯。这些土坯经过第一轮烧制,会全部变成青砖块。整个砖窑成圆拱形,最高处足有2层楼高,整个窑内,一次可以堆几万块土坯,堆土坯绝对是技术活,这么多土坯,逐层堆砌,每块土坯之间留有缝隙,使其受热均匀,而且每块土坯受力必须均匀,否则极易倒塌。

堆土坯

新窑试烧前,队里的油菜籽秸秆源源不断挑到窑前的场地上,秸秆蓬蓬松松堆满了整个场地。在那个年代,安全意识不强,一旦有一丁点明火,准能烧上半边天。

收油菜籽秸秆

开始烧窑了,按照用工从我们队里出的约定,第一批被叫到的小伙子高兴得合不拢嘴,以为当上了被人羡慕的工人,但是几天下来,个个都如霜打茄子。因为烧窑火是不能停的,晚上也要两个人轮流工作,一个人将燃料不断用叉子送入窑的炉堂里,一个人用车将燃料拉到窑门口,基本没有休息,对于从来没有整夜工作的农民来说,很不适应。连续要烧好几天,你想2班倒,还不把人折腾得半死。新鲜感一过,有人要打退堂鼓,但是这事可由不得你了。

烧窑

按烧窑师傅的指令,到了浇水冷窑时又是一件令人胆战心惊的活,从河里用木桶装满水,沿着不足40厘米的青方砖踏步,一步一步挑到2层楼高的窑顶,倒入顶端的囤水池里,水池里的水逐步渗透到烧红的砖块,在水的浸润下,变成坚硬的青砖。生产方式的落后,可苦了我们的农民哥儿。

砖窑冷却下来要经过好多天。当第一窑开窑时,众人都很紧张,到底怎样,还是未知数。队里派出了一些年轻的姑娘和小媳妇用来出砖。尽管农村女人长期在田里劳动,皮肤黑黑的,但是面貌还算干净。但是当两手各执一块砖块大小的木板顶住腰部,木板上各放5~8块有点发烫的青砖,刚开始还能挺住,但时间一长,就有点吃不消了。仅仅依靠腰部力量,负重三四十斤,不停地来回走,这是一件谁也无法一下适应的重活。当一天出砖下来回家时,连自己的丈夫和父母都不认得啦,就剩下一双眼睛在动,牙齿有点白,就像是非洲来的。与刚听说建窑时的心情整个倒了个个儿。有些女人干脆哭了,怎么也不愿再去出窑了。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窑内温度接近40度,人一进去就出汗,而窑灰飘在脸上,一出汗,黑黑的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淌,弄得内衣全黑了。而在里面出窑的人更苦,在这样的高温度下,将里面烫手的砖不停地弯腰递给出砖的妇女,一会儿还能忍受,但是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可真让人受不了。但是不管再苦,出工还是照旧,不管你愿不愿意,队里也没有人去换你,当时讲好用工归我队出,既是契约,也是必须要面对的劳动。幸亏,烧砖很成功,工钱兑现有了保障。

搬砖的妇人

有了第一窑烧砖的经验,以后几乎每窑都烧得很好,几乎没听说出过次品。队里提供的土坯砖渐渐跟不上窑里的需要,窑上开始收购其他队里的土坯砖。燃料仅靠我队供应也不够了,开始收购砻糠和其他队里的稻草、麦秆等。由于在当时周边地区青砖窑仅仅就这一座,产品供不应求,第二座窑又开始筹建。到了第二年,南边靠近桑树地边又建了一座。工人光靠我队提供不够了,开始从其他大队招收。其他大队路远,不能早出晚归,再加上当时交通都靠步行,就在桥西的一块三角形的空地上开始建宿舍和食堂。人渐渐多了起来,甚至还招收了一个苏高中的插队青年来做会计。

在砖窑外工作的工人们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轮窑逐渐兴建,土窑在价格上失去了竞争优势,再加上改革开放,农民劳动力逐渐吃香,又脏又累的窑活没有人干了,土窑一天比一天衰弱,最后只能停窑。队里的青年人逐渐走出村庄,进入盛泽几家大厂当上了真正的工人,对于窑工的生活经历逐渐淡出了人们记忆。

轮窑

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2021-08-26

(0)

相关推荐

  • 从道光年间砖窑烧制出来的古建青砖

    据说,出岸村烧制青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甚至更早.早在2012年, 出岸古建青砖制作技艺就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要说出岸村大家可能不熟悉,要说雄安白洋淀.世界五百强企业华北石油想必知道的 ...

  • 黑白记忆里的青春岁月(四)

    作者:史津生 建窑洞 知青们刚到村里时,全部分散居住在民房里,从南头到北头距离很远,集体生活非常不便. 1974年春,在县里和大队的安排下开始动工自建房屋.由大队雇请了几位河南籍泥工师傅,剩下的就由知 ...

  •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编者按:本文选自于信阳市政协文史委编写的<我的知青岁月>,主 ...

  • 『我醉乡土』第64期:程立正丨《烧窑》灵魂深处的记忆

    烧    窑 程 立 正 看过电影"地道战"的朋友,一定记得电影中英雄人物高传宝擒获日寇司令山田大佐的情景吧,那个故事场景拍摄的地方就是我华北一带过去常见的传统烧制青砖的" ...

  • 听北京知青讲述在陕北插队的亲身经历:为了上大学她没能信守承诺

    ​王红玉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她曾在陕北杨家坪三队插队落户生活了七年多,陕北的艰苦和贫穷让她吃尽了苦头,好在她赶上了被推荐上大学的末班车,幸运地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才离开了陕北.说起在陕北插队落户的那 ...

  • 龙儿网络日记:经历的事多了,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经历的事多了,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一. 做任何事儿都不慌不急.做任何事儿,都要做到专注.聚焦!一个项目不成功,绝对不开发下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做到极致了,急流勇退,再考虑下一项目.每天读书一本,一日 ...

  • 清朝皇帝中只有他是嫡长子继位,可在位期间经历的事却太窝囊!

    都知道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的皇帝权力很大,后宫佳丽三千,过着让万千男人羡慕的生活.坐江山拥美人,皇家代代不缺人,生的孩子也很多.像我们熟悉的康熙爷,就有35个儿子:唐玄宗有30个:南朝陈朝的陈宣帝陈顼以4 ...

  • 聊斋志异:瑞云(三)人生只有经历一些事,才会明白宝贵的所在

    (书接上回) 0 1 原文 贺曰:"人生所重者知己:卿盛时犹能知我,我岂以衰故忘卿哉!"遂不复娶.闻者共姗笑之,而生情益笃. 贺生看到瑞云这个样子,对瑞云说:人生看重的是双方的情义 ...

  • 周幽王经历的事,在鲁国早就发生过了|史记周次元048

    周幽王姬宫湦危机来临的时候,鲁国也没有对周王室伸出援手.是他们来不及吗?还是他们的立场和选择有问题呢?当时在位的鲁国国君是鲁孝公.鲁孝公是周王室一手扶植起来的.鲁孝公是不是也觉得,要是出兵救援的话,同 ...

  • 漫漫人生,渺渺红尘,遇见该遇见的人,经历该经历的事

    漫漫人生,渺渺红尘,遇见该遇见的人,经历该经历的事. 有些遇见,只是匆匆一瞥,擦肩而过:有些遇见,却是命中注定的缘,一生难解. 有些人,散了就忘了:有些人,记了一辈子,念了一辈子. 有些事,过了就放下 ...

  • 一个人经历的事越来越多了,就会变得沉默不语

    不再向任何人表露自己的心里想法,因为不是人人都懂得自己,学会坦然面对现实,过好自己才是重要的事. 以前很喜欢和身边认识的人聊天,一点小事也要分享出去,换来乐趣也好,换来一起探讨也好,为了消磨时间也好, ...

  • 每日一禅:遇到的人,善待,经历的事,尽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们今生所有遇到的人和事,前世已注定:我们来世所有遇到的人和事,今生已注定.生命中的一切,我们都无需拒绝,笑着面对,不去埋怨.遇到的人,善待,经历的事,尽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轮回路上,就让善意盈 ...

  • 这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

    点击"成安文学",关注作家动态,欣赏更多佳作(2019年第四十五期) 这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 --读武学福<卫河岸边的女人>有感 申玉春 编者按:河北省作协会员.成安县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