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要表达内心世界:严培明受邀谈艺术历程我的图书馆

<< 返回艺术要表达内心世界:严培明受邀谈艺术历程来源: cafa.edu.cn  时间: 2014.5.22“作为一名艺术家,要有很强的个性和表达能力。我在法国学习时,老师讲的多是:你在想什么,想表达什么?所以做艺术应先学会表达自我。”2014年5月20日晚,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系列讲座第四讲《严培明历程》在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讲座邀请当代绘画艺术家严培明主讲,油画系教授刘小东担纲主持人。严培明1960年生于上海,1980年赴法国习艺定居。1991年,他的作品进入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并先后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里昂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大展。2009年,他成为第一个在有生之年于卢浮宫举办展览的当代艺术家,并获颁法国荣誉骑士勋章。严培明讲座中讲述了自己走过的艺术之路,并与现场师生就绘画创作主题、表现手法、艺术语言、情感表达及中法艺术教育差别等方面进行交流。艺术就是要表达我的内心世界“表达”是严培明在讲座中最常提到的一个关键词。他说,“我关心自己,关心家人,也关注全世界的动向。我对整个社会和国际形势都很感兴趣。我想把这些感受用绘画描述下来,表达我的内心世界。”在面对绘画主题的选择时,严培明认为,每个人都在寻找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他常选择社会政治事件进行创作,是因为自己更关心人的问题,如生与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一直强调自己不善口语表达,但也由此转向借助绘画语言,将强烈的表达欲望诉诸绘画。严培明坦言,“我从小就喜欢画,这辈子和画有缘分,能搞绘画我觉得很幸运。”放弃色彩,归于黑白严培明的作品给人留下更多的印象是永远单调的色彩:黑与白。用最简单的语言叙述,由强烈对比造成视觉冲击,是他的作品最独特的表现力。严培明在法国求学时,西方后现代主义正在崛起。纽约渐成现代艺术中心,欧洲的一批新锐艺术家开始反思,对艺术的地域性、多样性进行系统梳理,并在传统上寻找忽略和遗忘的遗产,一批人开始重返架上绘画。严培明的脚步,正踩在西方后现代的频率上。1985年,严培明决定舍弃彩色。他谈到,“处理颜色问题有一个困难,因为印象派大师的影子都会笼罩着你。当你面对困难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勇敢挑战,另一种是逃避。我选择了避开色彩,只画黑白。我发现这种方法更适合表达我的感受,更单纯也更有力量。”严培明最后警醒在场的学子,每个学习艺术的人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路。作为一个艺术家,可以喜欢但不要盲目崇拜其他艺术家。“因为崇拜是一种笼罩,崇拜就会丢失自我,失去自己的语言,限制自我的发展。”此次讲座是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系列讲座的第四次,学术委员会系列学术讲座意在传播学术前沿,推进学术讨论。学生 赵晶/文美术馆/图宣传部 吴琼/编2014年5月22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