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高考作文也能得满分?看来你孩子……

以下是上半年高考结束不久之后的一点想法,当时没有发,昨晚有家长带孩子来谈到高考作文问题,现在发一下。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到底在说什么?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专家指出,这种材料相对冷门,但从材料中可以生发的角度其实不少。不管是哲学层面的多与少,重点与非重点,热门与冷门;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重点关注人群与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人群;抑或是某一个事件中的受伤害者与次伤害者……题目给考生的延展空间相对较宽。

如果真的从“哲学层面的多与少,重点与非重点,热门与冷门,现实生活中的重点关注人群与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人群;抑或是某一个事件中的受伤害者与次伤害者……”角度去写,扣题紧不紧,会不会被看成偏题或离题?专家的分析靠谱不靠谱?以上角度哪个比较合适?哪些可能不太合适?

还有专家表示,这道作文题象征意味极强。它其实是在讲对于人生短板需要重视,不要让短板毁了一生,孩子们从这道题中也能找到兴奋点。这是一道高区分度的作文题,善于思考的孩子能想到很多,不太善于思考的孩子或许写不出什么来。7日下午,教育部考试中心作出权威综评:全国Ⅱ卷作文“幸存者偏差”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考生可以通过聚焦思维方式来立论,如全面地、综合地看问题;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透过现象看本质;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理性分析;跳出思维惯性,以逆向思维挖掘被隐藏的事实真相等。

“人生短板需要重视,不要让短板毁了一生”,可以从这个角度立意吗?这个和战机防护问题,沃德的看问题的角度问题,有着内在的关联吗?这种立意是不是属于扣题不紧的立意?

1、全面地、综合地看问题;2、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3、透过现象看本质;4、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理性分析;5、跳出思维惯性,以逆向思维挖掘被隐藏的事实真相。

以上5个角度看着都可以吧?但是不是感觉还是隔了一层,没有完全点透。

再看看一些语文名师的分析:

这是著名的幸运者偏差问题,切入点可以有几个:

1、只看了表面的现象或是表面的得失,没有注意到事件的根本原因和背后的事件,透过事件表面看到背后的事实。

2、在统计结果时往往以偏概全,造成了错误。从以偏概全这个点进入。

3、战机机身留下弹孔是出击过程,而没有弹孔的则是坠落未回的战机,重视结果论,还是过程论。

4、从力排众议入手,坚持自己所认为正确的,并且在实践中检验它,不要随波逐流跟随他人脚步。

5、兼听则明的道理,客观全面地分析数据,抛弃对于个例或者不全面事件的迷信,从整体分析整体出发。

这5个角度呢?是不是都合适?哪个有点浮泛,哪个有点偏?哪个最合适?

到这里,如果你没有被绕晕的话,应该有点数了,上述材料最核心的指向应该是:

1、统计学上,如果样本有偏差的话,得出的结论往往以偏概全,不够准确。更准确的结论,来源于更全面的数据统计。

2、沃德的正确做法得益于他统计学家的专业素养,他没有被眼前所见的“局部表象”所迷惑,整体考察,全面分析,直指真相。

这样一看,上述专家名师的分析哪些比较肤浅,哪些比较浮泛,哪些精准、哪些深刻就清楚了。

下面是重庆一考生的满分作文,蓝体字为本人所加。

  浮尘不拂,真珠难露

  

  战机防护,止于表象众人服(什么叫“止于表象”?停止在表象上?然后众人服?);力排众议,透视本质获真知。( 上述材料的核心指向是表象与本质关系吗?其实不是,核心问题在局部与整体,因为只看到了局部现象,所以得出不够全面的结论。只要统计数据全面,谁都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沃德借透视本质之笔,书正解之章。故曰:浮尘不拂,真珠难露。透过现象观本质者,往往能化曲为直,傲视群雄。(化曲为直?这是什么意思?傲视群雄?这要干嘛?)

  莎士比亚有言:“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表面上是愚笨的顽石,其内心却可隐着光彩的珠玉;表面上是争艳的罂粟,其内心却可是害人之物。物皆有其两面性,其表象只起到麻木人心之用,而其本质才是事物的内核,抓住本质才能从容坦然地面对任何问题,才是“有所成”的真正捷径。

莎士比亚的名言,能论述表象和本质的关系吗?顽石,罂粟,两句是告诉我们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表象与本质并一定完全对应。物皆有其两面性,这句话所指的是什么?这和本文论述有关系吗?战机防护这个问题,是物有两面性的问题吗?

  观本质者,柳暗花明,困境亦从容。

这是分论点一。困境从容不从容,是不是有点跑偏了?上述材料中有这个意思吗?

  瑞士化学家雄班在自家厨房做试验时,不慎打翻一瓶化学试剂,随手抓起围裙擦干后放在火炉上烤,突然,围裙“扑”地燃烧起来。表面上的一场小事故,雄班却嗅到了它的实质:于是仔细寻找根源,烈性炸药就这样诞生了。倘若雄班沉浸在表面上灾祸的痛苦之中,不能从灾祸的背后挖掘本质,对于他个人是一次打击,烈性炸药更无从谈起。

雄班的例子能论述“困境亦从容”吗?能论述表象与本质的关系吗?看起来是,其实是若即若离。那是科学家别具只眼,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思考习惯让他们能从生活中发现与创造。

  观本质者,出奇制胜,艰难亦英雄。

这是分论点二。艰难英雄不英雄,是不是同样有点跑偏了? 有必要做这样的“引申”吗?

困境亦从容与艰难亦英雄,是并列关系吗?这两者是不是差不多?

  绝处逢生,透视本质败势转,叱咤风云,拳王台上当称英雄。我国拳手武僧一龙,面对屡屡落败,没有被对方表面的英雄光环和嚣张气焰所吓倒,不甘沉沦,细心挖掘失败本质,看到了对方强大力量下盲打的本质弱点,于是训练自己的抗击打能力。决赛上,他将身体裸露在外,不加任何防御,使对手在连击十三拳之后无名指骨折(真有这事?身体裸露在外,不加任何防御,让对手连揍十三拳,还不揍个半死?这是什么战术?对手连击十三拳之后,如果无名指不骨折呢?如果对手一点没有受伤,而自己遍体连伤了呢?你还能反败为胜?这事我没有考证,这是哪一场比赛,对手是谁,我想看看。 ),三拳辉煌地结束了比赛。从此声名鹊起,逆袭世界拳王。倘若武僧一龙不能从实质上分析问题,寻找原因,便很难有他的逆袭之路,也便无“中华第一武僧”在世了。

  论古,《河中石兽》老河兵明察秋毫,深挖根源,寻回石兽;塞翁不浮于表面的祸福之观,洞察实质,使人生更为顺利。而问今,正如巴尔塔沙所云:“只有一小部分人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表象。”人心之浮燥,致使多少双探索的双眼蒙上了烟尘,致使多少脚步在茫然中徘徊不前:未调查清楚就盲目跟风;未深入分析就妄下定论;未论清状况便大打出手;未谨慎考虑便放弃生命……这一段过于虚浮和情绪化。拥有透过现象观本质之心何等之重!

  浮尘不拂,真珠难露。敢于并善于采撷本质,就定能在鼻翼盈满生活的馨香。

收尾一句,语言富有诗意,但缺少力度。

补充一节材料:

在中国,也有一些经历过侵华战争的老人,觉得日军是有纪律、有组织、优待军民的,这对于一些研究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我们要清楚一点,就是这些老人之所以活了下来,是因为他们遇到的是一些可能得到严令,或者是有较高素养的日军。但绝大多数没有遇到这样的日军的国人们,他们没办法发声、作证,是因为他们已经被残暴的日军给杀死了。这也是“幸存者偏差”名字的来历,一些人幸存了下来,但我们决不能忽略另外一个没有幸存下来的人群,单单只采信一方,只会让我们离事实、真理越来越远。可能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对于这些,并不会那样的在意,但明白“幸存者偏差”这个理论的话,对于我们看待一些事物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又好比我们到博物馆逛的时候常常感慨古代工艺品制作如何精良,如何的美轮美奂和坚固耐用。几千年下来仍然保存良好。又或者几十年前的电器或者老爷车如何的经久耐用,并吐槽现在的工业化产品不耐用,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请不要忘了,和博物馆中的老物件或者老电器同时代的其他的产品,他们的情况呢,绝大部分已经是淘汰殆尽了。能留在现在的都是当时的佼佼者或者被佼佼者们精心保护的的产品。如皇室陪葬品本身就是顶级的东西。这就是幸存者偏见。看待事物的时候要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如果只是因为看到的“事实”而去下了定论,也许与事实南辕北辙了。

现在不少中高考满分或高分作文,审题立意都存在明显偏差,论述过程逻辑混乱,所举论据似是而非,这样的作文能得高分,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说明评分标准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严苛,阅卷老师也会网开一面,得高分并不太难。但也是一件坏事,如果我们孩子平时的学习止步于此,那么他们就会放松自我要求,没有动力提高审题立意的精准性,不会太注意论述的逻辑性和论据使用的准确性。这对孩子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都不是好事。

同时,评分标准过宽,会掩盖好作文与不好作文之间的差距,使真正的好作文难以得到相应的好分数。这也是一种不公平。

学习,为了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江南学堂
浙江武义武阳东路308号  15857995255
微信号:Jiangnan-xuetan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