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词学习心得二章(存档)
早先自学补习格律诗词过程中,有疑问有迷茫,有思考有探索,甚至斗胆发声。虽然看来幼稚,也有些许收获。题记。[201809]
试论格律诗词精品评判标准
陈迅工 [20070622]
格律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一件瑰宝,相对现代自由诗而言,有它独特的魅力;许多人喜爱它,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更好地继承格律诗词的精华,使之发扬光大,建立格律诗词精品标准无疑是一个重要举措。
中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许多名家名作名句,犹如璀璨的明珠褶褶发光。唐代宋代更是名家名作名句荟萃的巅峰,在此之前,尚有诗经楚辞,此后还有元曲,也算标志性建筑。然而唐宋以后,明、清到近代,以至今天,却很少再有名家名作名句传世。
究其因,可能这些时段的作者、作品,相对唐宋而言,除极少数外,整体上没有达到先前的高度,未出其右;也可能此间本有优秀作者作品,只是未被发现,或其价值没有被肯定而已。以至今天,除了毛泽东如此特殊人物及其作品外,再也列不出传世经典了。这样下去,再过若干年的人们,可能仍像今天一样,只知道唐诗宋词、李杜苏陆,不知其他了。
为了给今后留下传世经典,除了有必要搜集整理近代现代作品外,更需要大力繁荣当代诗词作品,多出传世精品。所以建立格律诗词精品评判标准,作为推动传世精品出现的举措之一,十分必要,不但现实意义重大,且具历史性价值。其实所谓评判标准,众多的书面媒体、网络刊物,多有出现早已存在,可能只是没有形成比较集中、形成共识的东西,特别是格律诗词这一块。现在该是时候了。
这个评判标准应当兼顾形式与内容、现代与传统,以传统的格律形式为基本载体,又不为传统格律所束缚;确认诗韵规则以中华新韵为准绳;鼓励多种形式和不同风格,包括仿格律诗词、仿古体新古风、旧体新诗(词赋曲)。出于这一总体原则,笔者参考悠歌等人的初衷,归纳出以下提纲式草案,以乐作铺路石的大无畏英雄气,斗胆亮剑,抛砖引玉。
格律诗词评判标准与方法(暂行草案)
一、标准
第1条精品必须合符格律规范。(出律出格能恰当补赏,拗救/满分30)
第2条精品必须符合社会规范。(思想健康,不违背法律、道德/满分10)
第3条精品必须富有形象思维。(表意生动,含蓄,明快,味浓/满分15)
第4条精品必须给人熏陶和启迪。(情感的,哲理的,励志的/满分15)
第5条精品必须雅俗共赏。(简洁精练,易共呜,不晦涩、附会/满分15)
第6条精品必须推陈出新。(意境高深,底蕴厚实,表达新奇/满分15)
二、方法
1为综合体现整体水平,采用计分制,满分100。
2每个单项尽可能细划,如第1条押韵15平仄15。
3为统一步调,步韵一律依中华新韵,不按平水。
4继承优秀传统,同时鼓励仿格律,旧体新创。
古诗词理论目睹之怪现象
陈迅工[200706021]
讲平仄,讲格式,是律诗和词的主要特征,也是古诗词的精华所在。然而在历来古诗词理论中存在许多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甚至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的地方。放下韵、词先不说,看看律诗之怪现象。
律诗除平仄基本格式(或称公式),还有不少格式以外的规则,如一三五不论、孤平拗救、三五互换、出对互救。矛盾从这里展开:
一、“一三五不论”实际上完全被架空。因为强调的是两个修正:一不允许“犯孤平”,二不许“三平调”。
二、“不允许犯孤平”实际上又被否定,因为强调的是“孤平拗救”,不但允许,而且提倡,“相当普遍”。
三、允许甚至提倡“三、四字互换”的“变格”,再一次否定了“二四六分明”。
四、“出句与入句互救”,实质系孤平拗救的延伸,又一次否定“二四六分明”。
五、既标榜基本格式(公式),又极力歌颂变格(拗救)。这一矛盾已相当分明,又来一个“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广互救”和“避上尾”。
顺便提及:关于“对仗”和“不重字”,不存在自相矛盾。
六、古诗词理论中还有一节“如何看待前人诗作中非律现象”,包括1并非律诗,而是古风;2律诗形成初期,格律尚不严格;3作者败笔和传抄之误;进一步把人们推向矛盾的深渊。
关于1,律诗与古风的区别,这里基本上没有矛盾的地方。
关于2“尚不严格”,本来否定之义,却被吹捧到极致。失粘失对,被称作脍炙人口的好诗。请看:
“王维那首《渭城曲》因为太著名了,有人把这种失粘的七绝称为阳关体”“有些非常著名的仄韵绝句,也是失粘的,如孟浩然的《春晓》”“所以…既不应因此对前人意境高超的佳作作消极的评价,更不应以早期存在的…不规范现象为借口,而在今天的创作中违律”
关于3“败笔”,“正如高明的军事家也会有犯错误的指挥…一样,高水平的的诗人仍难免有有疏忽,有败笔”等等,等等。
读到这里,怎么看怎么想,眼前一片茫然,只剩下12个字“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于是得出结论兼谬论:只要是名家、名诗、名句(三名),什么格律不格律,统统可以不要;非三名者,如果稍微有点违律,破格,对不起!再好再妙的意境,也白搭。因为这里:有章不循,无章可循。
如果以往的名家名诗名句,历史上约定俗成,由于各种原因已形成定论;那么现在、今后的名家名诗名句又在哪里?怎么形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