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噶达史事 (之五十六)
乾隆皇帝既然看清了打箭炉军事地位的重要,决定移成都满兵驻防打箭炉,所以从将领安排,兵员配置,到后勤保障,营房建设等方方面面对移驻打箭炉的满营都特别又特别,以致到为了“观瞻”,不惜花钱的地步。但最终决定将“阜和改营为协,泰宁改协为营”还是乾隆四十三年的事,请看下面这条“实录”。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三月癸亥(1778.3.30)兵部议奏:“四川总督文绶等咨改阜和、泰宁营制事宜:
阜和改营为协,泰宁改协为营,应将原设泰协副将改为阜和协副将,泰宁协左营都司改为阜和协左营都司,俱移驻打箭炉。其原设阜和营千、把、外委及额兵七百名,悉归协标。再于原设泰宁协左营额兵内拨给阜和协左营十七名。原驻清溪之泰宁协右营都司改为阜和协右营都司,仍额兵三百名。阜和左右两营定额兵共一千十七名。至泰宁改协为营,应将原驻炉城之阜和营游击改为泰宁营游击,原设阜和营守备改为泰宁营中军守备,同移化林坪,隶阜和协,定额兵共六百八十三名,各营千、把、外委等分驻汛地各仍其旧’等语。均应如所咨办理。
阜和、泰宁副将、游击、都司、守备俱系边地要缺,今营制虽改,而地仍边要,应仍在外题补’等语。应令该督将作为题缺、调缺之处查明报部注册。
移改副将、游击、都司、守备请换给四川阜和协副将关防一、
四川阜和协副将中军都司兼管左营关防一、四川阜和协右营都司关防
一、四川泰宁营游击关防一。其泰宁营中军守备系由阜和营移改,向未
二、给有关防,应给四川泰宁营游击中军守备条记一。此外千、把、外
三、委应用木戳,照例由司刊给’等语。查泰宁营中军守备仍与游击同
四、城,应由司换给钤记,未便由部铸给条记。再原设泰宁协副将传敕,
五、应令缴销另给。余均如所请行。
副将、游击、都司、守备等官衙署,宜照旧移驻,毋庸另建。’应如所咨办理。’从之。”
这是朝廷在川边进行的一次重大军事调整。改泰宁营为阜和协。终将川边军事重心从化林-泰宁转移到了打箭炉。之后,统领阜和协的将领也由副将升至总兵(清末阜和协的“协台”就是提督衔的记名总兵陈均山)。打箭炉遂逐步成了川边的军事重镇和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