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忆《贡嘎山》
《贡嘎山》是甘孜州有国家正式刊号,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杂志。有汉、藏两种文字的版本,分别出版发行。
《贡嘎山》的“出世”,还得从1980年6月的省文代会说起。这是四川文艺界一次历史性的盛会,对发展繁荣全省文化艺术事业影响深远。
甘孜州出席省文代会的代表,由州委宣传部部长李志良带队。参会的各族代表,热情很高,对发展繁荣我州文化艺术事业,纷纷献言献策。
这张照片中不少是甘孜州出席会议的代表
又一幅甘孜州出席会议的部分代表的合影
代表们最高的呼声是,《甘孜报》的文艺副刊已不适应和满足全州文学事业发展繁荣的须要,应有个更专业的阵地,就是要正正堂堂地办个专门的刊物。
李志良同志很支持。经认真的研究工作考虑,决定将办刊的任务交给康定的老文化人、回族诗人张央(张世勋),州委宣传部干部、藏族青年作家意西泽仁(何承康)和《甘孜报》编辑部副主任龚伯勋(汉族)。由他们三人具体筹办。
省文代会期间李志良(左三)与张央(左四)、意西泽仁(左二)和龚伯勋(左一)的合影。
当年,张、意、龚交往密切,三人经常相聚,办刊的事自然是重要话题。给刊物取个十么名?议论来议论去,我一下灵感触发,想到了前两年走近过的木雅贡嘎大雪山。贡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是横
断山脉的最高峰,有“天府之国第一峰”的美誉。何不以《贡嘎山》为刊物之名!?最后大家都说:好,有气势!
刊名那几个字一定要书写好。意西泽仁说,他发现《人民画报》上的一些标题字很有力度和艺术魅力,何不请那位书法家挥毫?!于是一封专函发到《人民画报》,很快便收到了那位书法家为我们题写的《贡嘎山》刊名,一直沿用至今。
《贡嘎山》编辑部很快组成。由州委宣传部一位负责同志兼任主编,张央任副主编,并先后调意西泽仁、列美平措等到编辑部工作。由张央具体主持编务。
编辑部成立后,首先在1980年9月,选编刊印了“甘孜藏族自治州1950—1980《文学作品选》”。
1981年3月,编辑出版了《贡嘎山》试刊号,即第一期。这年又编辑出版了第二期。1982年先后编辑出版1、2期和三四期合刊,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型季刊。
这个时期的《贡嘎山》是个“大文化”的刊物,还不纯文学的期刊。从其“目录”便可见一斑。
刊物初办,麻烦事不少,首先是刊物编好后,必须送宣传部审阅签发。部里主要领导一般不看,下面具体审稿的人,总要挑三拣四,在他们手里很难“过关”。
送审当然是应该,可刊物的具体主持人为什么没有签发权?理由是:他们不是党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宣传部的领导给我“做工作”,决定调我这个《甘孜报》的编辑部副主任、共产党员到《贡嘎山》编辑部担任主编,决定:每期刊物编好后,不再报送州委宣传部,由我直接签发付印。
就这样,在1983年3月,我上了“山”。住进了从北三巷到子耳坡的半山上的那幢小楼。
同时,上面作了相应决定:《贡嘎山》成立党支部,由我担任党支部书记,并选为州级机关文卫口党总支委员。不久,州文联筹备组成立,其党的关系与《贡嘎山》同为一个支部。明确,行政上《贡嘎山》为州文教局下属的一个正科级部位。
经济上《贡嘎山》独立核算,经费由州财政局直接划拨(包括人头经费和刊物的印刷发行等事业费用)。编辑部下设了由会计、出纳等组成的财务室。其时,财政上拨给的经费还较宽裕,办刊费用有保障。
人员上也得到充实。除原有的张央、意西泽仁、列美平措、姚福康、刘天寿(行政杂务)等外,又破例从康定中学调来黄定坤(嘎子)加强编辑力量(当时上面有规定,是不准随便调动教师的,所以叫“破例”)。并调一姓范的同志来担任会计,还从康定县商业局调来贺智富担任出纳并作些编务。另外,为了编好藏文版,除有一位叫范美蓉的同志担任藏文编辑外,又特聘州政协常委、资深藏学家邓珠娜姆担任顾问……
至此,在我眼中,《贡嘎山》多少有了个样子!
对这个刊物,我提出:出人、出作品、积累文化的办刊方针。
对编务人员,实行“三三制”,即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深入生活,搞创作;三分之一时间到内陆参观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坐下来从事编辑工作。但,因种种原因和复杂的关系,执行起来就有些走样了!……
不久,落实汉族干部“内调”政策。1984年4月,我即内调到成都,参加筹建《四川法制报》,在此工作到退休。
行前,州委宣传部的领导曾征求意见:谁合适来接我的班?!建议调当时在德格县工作的贺先枣同志来主持《贡嘎山》的工作。
……
龚伯勋 2018年8月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