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底蕴

中西哲学的差别,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差别,而是类型上的差别。要把握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这样才不至于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1、整体关联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部分在整体里面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整体的变化也会影响部分的变化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更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体的问题。只有把部分放到整体里面去,才能正确认识它。部分在整体里面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同样地,整体的变化也会影响部分的变化。

这就像一个太极图,里面有阴也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阳又是互根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强调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此会转变为彼,彼会转变为此,总之,彼此是一个整体。(编者按:太极图有大智慧)

在古人心目中,不论有多少事物,不论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一个东西贯通,这就是「道」,唐宋以后也说「理」。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孔子讲「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一」,佛教华严宗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要求道、悟道、证道、传道,用「道」来贯通一切。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的很多道理,既可以用在治身上,也可以用到治国上。

「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这个集体上,人体是「体」,集体不也是「体」吗?范仲淹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人生志向,早已成为千古佳话。(编者按:道通万物,以简驭繁之道也,这也是做学问的窍门)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些根源性的典籍,除佛教外,中国本土的儒道经典有三玄、四书、五经,三玄是《周易》《老子》《庄子》,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些典籍蕴含有天地人生的一些根本道理。传统上,一个人都是先通过这些经典打下全面的基础,不管最终着重研究什么,在某方面成就有多大,他要说明一个问题,往往会引经据典,也许有的在我们看来是牵强附会,但他认为都是从经典里得到启发而发展出来的。

因此中国也就有这样一个传统,就是非常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人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思想,用古人的话说,这叫「述而不作」。事实上,后人有很多新的创造,把文化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他们不会说这是自己的功劳。(编者按:述而不作,不仅是对圣贤对道统的谦恭,更是文明延续的重要保证。今人时常肚中空空如也,也要创新,结果只能各说各话,都被一阵风吹走。「述」也有大智慧,述什么,怎么述,述的效果如何——楼先生概括的三玄四书五经,是我们述的基础)

总之,中国古代不像现在有文史哲、政经法、农工医等复杂的分科,是在一个学派里包含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学科。近代一直在争论儒家到底是不是宗教,其实儒家既是宗教,又不全是宗教。贺麟先生就说过,「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谐和体」。不仅是中国文化,从全世界来看都一样,源头上的文化不可能分得那么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的学者都不只是某一学科的专家,他们都是通才。(编者按:贺先生此论振聋发聩——当然,儒学还是书教、春秋教还是乐教,但也可涵盖于广义的诗教礼教之中)

2、动态平衡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中」就是事物的平衡。平衡就是适度,就是恰好,既不过,也没有不及。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呢?因为「中」就是事物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偏差。平衡就是适度,就是恰好,既不过,也没有不及。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地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

比如,中医就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于身体阴阳的失衡,也就是偏离了中道。一个人的身体,由于内伤和外感,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有些外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从而取得一个相对的平衡,这样才能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

近代哲学家章太炎讲到,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整体把握。

近 100 年来,我们都在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而现在的情况有点倒过来,自然科学开始引进人文方法来研究,也关心整体、系统、关联、动态、平衡,注重个体差异。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是变动的,这个变动需要我们很好地思考和研究。(编者按:章太炎先生此论极有见地,科学本为好奇心驱使,但后来却为拜物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石)

3、自然合理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它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性。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是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它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性。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理都江堰,指导思想就是顺其自然、自然合理。大禹治水,看到水总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让水能够顺畅地流下去,所以水就治好了。

李冰看到水是波动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坝栏,而是用竹篓子装上石头,放在那里,随着水的波动,它也会起伏。汶川地震中,新修的钢筋水泥的水坝都震坏了,而李冰留下的装着石头的竹篓子却没有坏。顺其自然的思想,可以适用于一切方面,适用于人身,适用于社会,也适用于整个大自然。不顺其自然,人身会得病,社会会得病,大自然也会得病。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我们要顺应它本身的发展趋势,帮助它取得平衡,而不是去破坏平衡。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维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认为要达到社会的平等,就必须「非齐」;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孟子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的话,那当然就「不齐」了。究竟是「齐」还是「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维齐非齐」4个字背后蕴涵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先秦儒家讲「维齐非齐」,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指向是一致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编者按:维齐非齐,理一分殊,还有朱子的诗句,真是让人叹服!)

自然合理就要顺应事物的本性,就要尊重事物的个性。自然合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性化,这跟现代科学的普遍适用不一样,它注重的不是普遍适用,而是如何符合这个事物的特性,不是用一个统一量化的标准去规定。西方近代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合理,把普适性放在第一位,要普遍适用才是科学的,但也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普遍适用,离开了这个范围就不普遍适用了,比如说,牛顿的经典力学就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形。

客观世界是很复杂的,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要达到自然合理才能相对符合事物的特性。现代科学的发展也发现,越符合事物的本然就越合理。

(0)

相关推荐

  • 北大教授楼宇烈讲:中医的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 楼宇烈(1934-),男,浙江嵊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 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整体关联 有人认为,中医的理论是不科学的.模糊的.不可实证的 ...

  • 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有交集就有合力

    有交集就有合力"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物质的外部"运动",来自于矛盾双方或多方未抵消的剩余部分合力的作用.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 ...

  • “非此即彼”(Yes or No)和“求同存异”(Both…and)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 中国人与西方人,无论从表面还是内心都存在某些不同.就拿名字和 ...

  • 人生如何实现动态平衡?

    文丨李建平 · 主播丨涂山 内观己心 好纠结的人生 又到红灯了,我们稍微放缓了一下车速,计算着直行还是转弯,能够把等红灯的时间省下来,尽快到达目的地.这件事情刚刚做完,另一个地方已经有事在等我们.职场 ...

  • 楼宇烈: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底蕴

    中西哲学的差别,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差别,而是类型上的差别.要把握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这样才不至于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整体关联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 ...

  • 中医与中国传统哲学#06

    中医与中国传统哲学#06

  •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脉络

    中国传统哲学历经七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每个发展阶段各有自己不同的鲜明的思想特征. 先秦子学.先秦时期,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思想学说 ...

  • 中国传统哲学对21世纪意义,哲学可以促进全学科进步,提供方法论

    #春日茶话会#中国的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传统哲学似乎没有严密的逻辑化,系统化的大论文!大多是对答语录,寓言故事,以及经史合参,又或者是奏章文,策论! 总而言之,中国的传统哲学 ...

  •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节

    中国哲学中的节的概念是什么呢?是天人合一理论系统中天文学的概念,就是24节气的节!         一."节"是天人合一哲学系统表示物候的名词概念.既表征时间,也指示时间.     ...

  •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节# 中国哲学中的节的...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节# 中国哲学中的节的概念是什么呢?是天人合一理论系统中天文学的概念,就是24节气的节! 1.节在天人合一语言系统内的一个名词概念. 2.是方法论链接方法的表述"符号&qu ...

  • 中国传统哲学的七个思想特点

    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不论从其思想内容还是从其思想形式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宇宙观.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各方面都有所表现. 一.关注现 ...

  • 好书推荐:被“主义”绑架的中国传统哲学

    王小波有篇著名的散文,名叫<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文中谈到一个叫花剌子模的国家,这里的国王有个癖好,只想听好消息,不愿听坏消息. 如果使者给他报喜,他就给对方加官进爵.如果谁给他报忧,国王 ...

  •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A

    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一个高度复杂的哲学思想的体系,而不只是简单的那些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不是什么礼教吃人.科举八股.修身治国:不只是什么女子裹脚.男人三妻六妾.愚忠愚孝等.更加不是读书要读儒家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