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纷繁复杂的信息表相,把握沟通的底层逻辑,实现价值共赢
01
现代社会,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近,我发现职场上,还有情感领域,很多人在匆忙中不断地报班,学习各种沟通课程,似乎很精进,觉得学的理论越多,沟通能力也应该越强。
然而,花的钱越来越多,学的课程也纷繁复杂,但往往真正的能力却并没有提高多少。
其实,真正的沟通能力的认知和学习,需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还能够下得去苦功夫。没有深度认知和刻意练习的痛苦,就没有一针见血的清楚;没有对网络上和现实中碎片化信息的百毒不侵,就很难建立起沟通的系统认知和思维。
放眼周围,我们随处可见的沟通'秘籍'和'真知灼见'像快餐食品一样诱惑着人们:我们在更轻松、更快捷的学习环境中,快速催生造就了一批貌似'知道'的未知,结果就是,人变得更加焦虑,更加迷茫。
以终为始,从结果就能看出来。
比如,有的人在沟通过程中,看到某个自己不喜欢的词,就一言不合就情绪化怼回去,甚至拽出来一大堆心理学专业名词,双方互怼,却早已忘记了当初各自沟通的初心。
这,是情绪支配了理智倾听。
也有的人,听到对方一大段话,没理清对方的中心意思,就急于回应,结果错误理解对方含义,以讹传讹,错上加错,最后离题万里,劳心伤神,沟通双方闹得不欢而散。
这,是误解支配了底层认知。
还有的人把沟通当成闲聊,漫不经心,天南海北,缺乏中心,看似聊得热火朝天,其实都是些家长里短的琐事,曲终人散,回味起来,落得个索然无味的落寞和孤寂。
这,是无效支配了沟通目标。
……
以上种种,都是低质量的沟通,无异于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生命。
02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获得充分发展的理想境界,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就是人性本质的终极目的,也就是个人潜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据马斯洛估计,人群中能够自我实现者不过十分之一,原因是除了个人条件之外,自我实现难免也受环境因素的限制。
而深层次高质量的沟通,就是人与环境互动并且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
亚伯拉罕·马斯洛选出杰弗逊、林肯、爱因斯坦等人,认为他们都是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分析发现,这些人的人格特质有以下13点相同:
有良好的现实知觉;
能正视自己、别人和自然;
他们活动和反应是自发的,而不是被迫的;
能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看法;
有独立自主性,不受环境和文化的支配;
能认识人类;
和为数不多的人发生深厚的友谊;
有与众不同的鉴赏力和审美观;
具有客观公正的价值观;
有一种哲理性、无敌意的幽默感;
具有创造力;
有较多的高峰体验;
有高度的社会兴趣,但不墨守成规。
人性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把马斯洛总结的这些人格特质迁移到沟通当中,立刻令人耳目一新,这13条标准,既可以作为沟通追求的根本目标,也可以作为判断某一沟通理论和方法是否有效的标准,还可以用以选择优秀的沟通对象,从而促进我们成长。
这,就是需要把握的沟通的第一个底层逻辑。
再进一步分析,不论是在现实中,还是通过网络,真正的沟通对象,其实是沟通双方背后所链接的人,以及这些人组成的人脉。
这,是我们需要把握的沟通的第二个底层逻辑。
人脉是什么呢?是指人际关系、人际网络或人缘,是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的构成,是经由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人际脉络。
所以,我理解的沟通的底层逻辑是这样的:主动将现有的和将有的人际关系,有意识有目的地管理起来,产生双赢或多赢价值,并使人脉不断扩展、升级和优化,最终实现马斯洛总结的这13条自我价值。
用通俗语言解释,人脉沟通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互相提供情感慰藉,二是互相提供重要信息,三是互相分享资源收益。最终目标是促成沟通双方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沟通技巧方法千千万万,但只要掌握了底层逻辑,就可以做到老子所说的'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掌握了底层逻辑,其他事就好办了。这时候再学习技巧方法,也就很快能举一反三,走出越学越焦虑的困惑。
03
你认识谁不重要,谁认识你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通过什么方式让别人愿意认识你,并且提供你所需要的资源。
反之亦然,我们自己首先也要深谙对方价值需求,提供所需。
以写作为例,透过文字,实质上就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写作的目标,不在于技巧与形式,而是读者读完后,解决了自身思想和精神的困惑,或者工作和生活学会了具体解决方法。而终极目标,也还是实现作者和读者的人格价值最大化。
现在有些作者吐槽说自己的写作到了瓶颈阶段,该说的话题都说得差不多了,甚至大脑一片空白,写不下去了。
我想起了有句话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果一开始就不随波逐流,而是建立明确的价值取向,引导读者达到正、善、美、德这四种境界,或者以马斯洛的13条人格价值为目标写作沟通,那么一切网络的热点、现实的问题,都可以从这四个深层次角度去深度解读,话题和素材也会源源不断,灵感频发,写作哪会枯竭呢?
04
利用沟通的价值趋同原理,回到文章开始关于沟通焦虑的解决方法。
人际沟通一般产生两类结果,一类是矛盾,是各自明白底层逻辑后价值观的根本冲突,也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大部分是第二类,也就是焦虑,就是还达不到各自明白对方的价值观和中心意思,却自以为理解了对方,就不假思索惯性思维去反馈,其实是误解了对方本意,导致对方也误解自己,于是错上加错,以后不得不用新的错误去解释和弥补旧的错误,导致沟通双方身心俱疲,两败俱伤。
提炼对方的表达当中的潜意识含义,并且看穿语言和情感背后的主题意思,是沟通有效进行的保证。
所以我的解决方法是三步走。
第一步,是'断',跳出对方或雷霆万钧、或以柔克刚的情绪,平和自己的心境,心如止水,不被双方那些情感上的言行表相绕进去而昏头昏脑地误判真实意图。
第二步,是'思',分析对方表达信息的真伪,目的,意图和对自己的影响以及造成的结果,判断出对方出发点是贬损自己、安慰自己还是激励自己。判断标准是,如果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对方整个谈话的核心意思,就说明你理解对方的含义了,如果进一步明白了对方的底层价值观,'思'的任务完成了,那么就可以进入下一步。
第三步,是'应',回应对方,反馈对方,根据自己理解总结的对方表达的核心意思,结合自己的目标规划和价值观,提炼出自己的三个回应角度:无所谓、赞同、反对。
无所谓,就是不置可否,以模棱两可的表达反馈给对方。当自己摄于对方权威,无法选择,或者自己没想好怎么办时,就可以采取不置可否的反应。
比如,职场上,上司明显安排了超过你工作时间和工作能力的工作,其实可能是要逼迫你自己主动提出辞职,但你不想马上撕破脸,就可以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让上司找不到发泄出口,无从下手,你就可以先保住当下的稳定。
但这并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赞同,就是附加支持性的内容,给对方明确的态度表示愿意支持和执行。这是自己和对方的目标和价值观一致的前提下才会这么反馈。
如果双方目标和价值观察觉太大,又是平等地位交流,可以直接反馈以反对,明确表示自己不支持对方的观点和行为。
但这里有个隐含条件,就是沟通双方的思维深度足够互相理解对方,并且双方的人格情绪非常稳定和成熟,才能保证无论沟通结果如何,都能达到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的沟通目标。
比如,很多家庭妻子埋怨丈夫缺乏情感,不懂情感,子女埋怨父亲不能付出关爱。
其实是丈夫和妻子这一主导关系中,双方都有值得反思之处,妻子擅长情感交流,但是却用抱怨,指责或者不温柔体贴,亲手关闭了引导丈夫情感表达的机会。甚至有的妻子通过联合子女和亲属,向丈夫施加情感压力,丈夫本就以逻辑思维见长,不擅长情感思维,于是内心会感到情感强迫,就更不愿意表达,于是出现了躲避、退缩。
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妻子和子女更抓住这一点所谓的'证据',去进一步'印证'了自己的判断,造成各自的焦虑升级。
解决方法,就是按照前面提到的三个步骤,大家都先冷静下来,抛开表面的情绪化沟通方式。妻子以情感思维优势引导启发丈夫逐步表达真情实感,丈夫以逻辑思维优势分析理解妻子情绪情感表达所隐含的中心思想,促成优势互补,和谐共荣。
妻子,擅长情感,就以情动人,在说出自己感受的时候,也引导对方说感受,而不是一开口就责备,抱怨,先入为主给丈夫贴上冷漠的标签。
丈夫,擅长逻辑思维,就分析判断女性一系列无逻辑,冗长的话语背后表达的诉求,看到她的真实感受并回应感受,做一个容器,容纳她,然后用情感加逻辑帮助妻子舒缓情感。最终达成共同价值诉求。
当然要训练表达感受,提炼话语背后观点的能力需要一定的觉知力,首先就是要意识到这个的重要性,然后才能愿意静下来去倾听,感受,回应。
夫妻之间,这是沟通的基本原理,而子女可能接受更有效实用的现代最新信息,更应该从以上三个步骤看清父母沟通的内在含义,做出既有理性又有情感的选择。必要时,可以明确反对父母一方的错误,并有理有据分析。也要态度鲜明地支持正确的一方,这是子女的理性之孝,也是我比较推崇的方式。
这一切的前提是,沟通各方达到一定深度的学习和自我认知,首先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价值取向。然后知己知彼,也深度地认知对方,才能选择最适合当下的最优沟通方法,达到共赢。
05
见天地,见人生,见自己。
老子《德道经》也说过:'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明在前,智在后,这样才有明智。先明白自己,才能推己及人,明白别人。
常见的沟通焦虑之所以产生,往往是自己还没搞明白自己的价值取向,或者自己选择了假、恶、伪、丑的价值取向,盲人骑着瞎马,骑马看唱本——走着瞧。这种糊里糊涂的沟通,很容易招致焦虑和失败。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共情',就是理解他人情绪,然后才能理智采取相应沟通方式。
但共情有个前提,就是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能把控自己的情感,然后才能准确地了解别人。
而且,一切自身之外的信息,不仅可用来分析判断别人,也可以作为观察自己内心情感和思维的镜子。
人性本能,多喜欢以自身擅长示人。一般而言,社会阅历浅显的人更喜欢讲大道理而给不出解决方法。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擅长举例子说明事物。能把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理论,又能提出方法,这样双方的沟通就容易满足。
人性原动力是积极阳光的,只是错误的情绪、以及不适合自己当下的信息掩盖了正向思维的能力。
比如,知识经济时代,有的人不清楚自己和写作高手的差距,却不断地参加高阶精品写作班,不知道那是适合高手提升升华写作水平的,自己处于小白阶段,结果达不到写作目标,就说人家割韭菜。
这就是不知己,也不知彼。毕竟一个写作班能在业界有一定口碑,肯定有对应适合的人群。
人,应该在遇到信息时,知己知彼,然后再筛选当前自己最继续、并且可以得到能力提升的信息,进行自我提升学习。
这样,你和这个信息之间,才是有效沟通。
推而广之,沟通时,先抛开情感、焦虑等等这些迷雾,深度进行自我认知,达到认知自我,然后知己知彼,也深度地认知对方,在此基础上选择最适合自己当下的最优沟通方法,达到共赢。
如果自己首先达不到深度认知自我,就会被外界纷繁复杂的信息困扰,导致被割韭菜。
割韭菜的本来原因,其实是自己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造成的。
06
沟通传递信息,信息创造价值。
以今日头条和抖音这两个我们经常与之沟通的信息系统为例,他们的推荐机制是你喜欢什么,就不断给你推送什么,就像深知我们喜怒哀乐的知心人一样,这是一套非常高明的沟通逻辑,这套沟通机制无限了解人性,顺应了人性。
比如我喜欢深度思考的文章,那么头条的推荐栏目,经常可以看到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深度解读财经、历史、文学以及热点现象的精品深度好文,读来我经常会眼前一亮,思维豁然开朗,开拓了我的价值体系。
总结一下:
生命是一朵花,总是要凋零的,但在开放的时候,一定要绽放出最鲜艳的色彩。
未来,人与人最大的差距,不是财富,而是价值标签的差别,而沟通就是体现价值标签的主要方式。掌握了沟通底层逻辑的人,代表了信息沟通的趋势,也将会是未来的信息沟通社会最大的赢家。
把握当下,把控机遇,深度学习和思考,掌握底层逻辑,不仅会帮助我们成为沟通高手,还会收获沟通以外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