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修养的最高境界是“玄德”

在儒家的文化中,“慎独”作为一种修身的方式被推崇。所谓的“慎独”,就是说,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恰恰是最应该谨慎的时候。

为何这么说呢?

一个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能够保守自己心中的戒律,是不难的,毕竟有其他人的监督。

但是一旦没有了其他人的监督,即使是君子,也容易被心中的邪念趁虚而入,做出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

所以说,君子越是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就越是谨慎,防止自己的邪念由于没有人监督而付诸行动。

一个人,只有在没有人监督的时候,依然还能做出符合道德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有道德。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更加欣赏那些做好事不留名的人了。

他们做好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仅仅听从自己良心的召唤。

即使无人知晓,甚至不被人理解,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地去做他们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

这是儒家的修身观。

而道家的善,就是希望如同水一般。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道家所推崇的境界。这是一种无私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境界。

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会发现,刘备的字,是“玄德”。

刘备说:“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人心丧乱。”

所以他要用仁义匡扶天下。

这个“玄德”,就是来自于《道德经》中。

《道德经》中是这样解释玄德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就是说:“创造万物,却不占为己有,养育万物却自恃有功,长成万物却不把持主宰,这是最深的德行。”

生而不有,对于教育孩子也是一种启发。

虽然孩子是父母所生,但是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而不是父母的一部分。

有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报自己喜欢但是孩子不喜欢的专业,这是违背“道”的。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有自己选择的意志。

所谓的“生而不有”,就是不占有孩子,给孩子有充分的独立自主的空间,如此,才是无私的爱。

为而不恃,在古代许多明智的功臣身上有所展现。

不明智的功臣,一旦自己立了功,就感觉自己高人一等,于是就飘飘然了,开始自恃自己是有功之臣,认为自己可以搞特权,所以不把法律放在眼里。

此刻,正是君主害怕大臣功高盖主的时候,如此肆无忌惮,只能是落得个“飞鸟尽、良弓藏”的下场。

而明智的功臣则不然,他们立了功,不但没有飘飘然,反而更加谨慎、谦卑,立了功,好像他们没有立过功一样。

他们的表现,不但令君主放心,周围的人也会喜欢他们不“自恃有功”的谦卑,所以他们的功业是不会消失的。

长而不宰,在大自然中我们能够看到。

天地让万物生长,给予养料,甘露,却从来没有控制过万物,万物只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在生长。

小草接受雨露,茁壮成长,他只是自然的生长,上天并没有说我给你雨露,所以你要长成我希望的样子。

作为普通人,虽然我们难以达到这种高深的修养境界,但是,这也给了我们一个修养自身的方向,令我们能够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止于至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