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之地 | 张宏文:老井

【巴蜀之地】

文:张宏文

主播:湛蓝

图源:堆糖

人生旅途中,心底那眼“老井”,始终滋润着我的生命之海。

上世纪70年代初,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风起云涌,在“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激情的鼓动下,我报名下乡了。

离过年很近了,1月8日,镇上敲锣打鼓举行了欢送仪式,我们那批青春少年被卡车送到了黄家乡。下车后公社举行了欢迎会,我坐在比自己强壮太多的背包上,听知青办领导宣布名单,记得我被分配到了“万鸭二队”,左等右等,没有人来领,院坝里知青同伴渐渐都随人家走了,我好像被遗弃般孤零零留在了冰冷的院坝头。我感到一阵悲哀,凉意从心底袭来,犹如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好想找个角落痛哭一场。“知青办”负责人问我:“你分到哪个队?”“万鸭二队。”我说。他大声喊:“万鸭黄队长。”一汉子闻声跑进大院:“杨主任找我?”主任说:“黄队长,你的知青咋不领走?”黄队长斜眼:“点点大娃儿我不要,胎毛都没褪。”汉子一脸嫌弃走了,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杨主任眉毛胡子都皱在一起,自语说:“咋办呢?户口都下了!”这时进来个瘦瘦人影,说:“杨主任,这娃儿去我队吧!孩子远离父母,嗨!”杨主任略一思索,点了点头。

来人是齐心8队肖光亮,他把行李放进谷萝兜,说:“跟我走吧,孩子!”擦擦眼,我跟随这人来到齐心8队。原来这里有姨爹肖光武,他早晓得我个子小,没人要,大早去求肖队长收下我。肖光亮是他堂兄,满口答应。村口苦楝树下,姨娘老远迎接我,亲人面前我哭了,当晩就住在姨妈家。

翌日,队上派人去买农具、生活用品,为我打点住处。我随表哥去熟悉环境,这齐心8队地处丘陵山区,倒也山清水秀,山梁子上一条沱灌渠潺潺流过,滋润着这片美丽的黄土地,这块土地因此能旱涝保收。200余人的生产队,一座四合院坐北朝南,环境优美,是早年的老房子,院前小堰塘,供社员洗猪草、饮牛、洗菜,青幽幽慈竹林盘环绕,堰塘埂上棵棵桉树顶天立地,后山丘上,郁郁葱葱翠竹林盘鸟语花香,各类雀鸟“叽叽喳渣……”叫个不停,院左竹荫下一口深深的“老井”紧邻池塘,林木森森,青石板镶嵌的井台,苔藓青绿,井口两尺有余,深约三丈,井圈金鸡尾沾满水珠,清亮亮的井水倒影着我瘦小的脸。“老井”没有辘碌绞架,村人全靠麻绳系木桶取水,需要大把力气,表哥说“老井”已有上百年历史。“老井”水质优良,冬暖夏凉,口渴了从井边过,有人取水,你尽可饮个够,然后神清气爽。若没有“老井”取水的力气,你在井台边说声:“表叔,帮我扯桶水。”二话不说,清凉凉井水就倒满了你的桶。

“老井”外,沿菜园地前行,里把路外幺塘(冬水田)边还有眼“浅水井”,青石井台简陋一些,离水面约一米有余,这里紧靠黄泥大路,赶场人路过时口渴,村民憨厚备有竹竿,下端鼻孔,可系桶绳取水,竹节上削一小洞,供路人饮水。

公社拨付200元安置费,可用于购置锅碗瓢盆缸等生活用品、农具。大院左边的朱家小四合院“龙门儿”宽敞,队上用木夹板充了三米高土墙,安块门板,墙顶桉树横放,铺些桠枝和庄稼秸秆,就是一间小屋。墙角垒口土灶,土坯一砌加块石板就是案板,一口瓦缸,成了我煮饭的灶房。住房咋办?这难不倒肖队长,他脑壳一扣,东边有间牛屋,是肖家四合院空下的屋基,队上将就土墙架梁,置椽盖瓦,晒棉花竹巴子作门,社员柴火灰交来堆放在里边,喂养了两条水牛(耕牛)。这屋给知青娃住,不是正好吗?说动就动,派人把牛牵走,柴火灰推开,竹笆子夹间小屋,竹子绑个床稻草一铺,墙边借来砍猪草的条桌,蚊帐挂上,铺盖卷儿打开。从此,我便有了独立生活的知青小屋。社员交来的柴灰继续往里堆(我成了灰包蛋)。

就这样开始了我的人生之旅。毎天天没亮,肖队长就在院坝里喊:“拿起走呐……”各家闻声,全劳力们揉揉眼睛,肩扛农具走向湿润的黄土地,开始一天的忙碌耕作,我自不能例外(每天挣6个工分“是半劳力”。全劳力10个工分,合0.24元)。约莫9点,各家喊:“爸爸,吃饭了……”队长说:“收拾……”大家就回家吃早饭,我去哪里吃呢?飞一般跑回朱家“龙门儿”,米缸(有半年供应粮)舀碗米淘洗,锅里加水砍根红苕盖上锅盖,灶膛塞把豌豆藤藤点燃,火钳一搅“轰……”的一声烈火熊熊,锅里“咕嘟……”饭还没好,出工喊声又响了。就这样每天三次,持续着我艰难的人生(当年工分,勉强分回我的口粮)。

晚上收工天已黑透。“自留地”干旱,我顶着星光去浇灌,菜苗儿恢复生机,我才拖着疲惫身躯回到朱家“龙门儿”,水缸没水,只好挑起水桶走向“老井”。又累又饿,16岁单薄的身躯体力难支,从“老井”中勉强扯上一桶水来,打二桶水时,井绳湿了很滑,“垮嗒⋯⋯”一声木桶掉进“老井”摔成碎片,我一屁股坐在井台边欲哭无泪,夜风轻抚汗渍的面孔,我忘了饥饿。有脚步声向“老井”跑来,喊着我的名字,我无力应声,原来是肖光立(后来战友),他焦急地说:“吓死我了,以为你掉井里了呢!”我说:“缸里没水,煮不成饭。”肖哥说:“妈让我端了海碗包谷㸆㸆,有泡酸菜,先充饥吧。”我们抬着桶水回灶屋,我狼吞虎咽吃完“㸆㸆”,在池塘边洗脸洗脚,回“卧室”(灰屋)睡觉时已经深夜,他说:“以后取水交给我,今晚就住你这。”说完撩开蚊帐倒头就睡,瞬间鼾声如雷。我却无法入眠,想起远方的父母和姊妹们,他们一定很担心我,能否熬过艰难的再教育。煤油灯下,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破旧,想了很多,蚊子猖狂,只好熄灯。迷迷糊糊中,梦见母亲在缝纫机前熬夜,满脸辛苦……鸡又叫了,肖队长在喊:“拿起走呐……”门外星空漆黑,社员们陆续走出家门。

往后的日子一如既往……

老农爱惜地说:“细娃儿,熬过三个六月就合格了。”果然,那年19岁,我和肖光立报名参军,我个头长到153厘米了,体检前喝了一茶缸水,体重90斤刚好达标。那年肖光立和我应征入伍,走进了解放军的大熔炉,“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闷罐车载着我和理想奔向白雪皑皑的边疆。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我们已青丝变白发。30年后,去齐心8队看望战友,看望待我不薄的乡亲们。池塘竹荫下那眼“老井”更加老了,村口苦棟树落下金黄的果实,乡亲们对我依然亲热:“老远就看到你了,硬是我们的知青哥呢!”那些乡亲们,都成了老婆婆老爷爷,他们围拢过来亲热:“你再不回来,我们都怕见不到你了哦!”……

这块养育过我的黄土地啊!岁月悠悠,我无时不在挂念着你,乡亲们还好吗?那眼“老井”还好吗?那美丽的池塘和竹林盘呢?

2020新冠肺炎来得霸道,在党坚强的领导下,我们多少白衣战士舍身忘死,冲锋陷阵,为祖国赢得了抗疫的胜利,而世界,正在经历浩劫。待疫情稍稍缓解,心血来潮,就想去看看养我的黄土地,想去看看滋润我生命的“老井”。给肖光立打了电话,战友说:“我好想你,快来吧,我去车站接你。”

清明前,天清气爽,大早我就出门了。客车穿山越岭,“漫山遍野花芬芳,江流潺潺绿波漾”,我给战友打电话:“我来了。”走出车站,望着这块生活过的土地,我找不到熟悉的小路,找不到熟悉的小河。正茫然间,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老战友,你好吗!”转头时,却不敢认,记忆中战友满头青丝,如今已是光秃秃雪白的发茬,他笑呵呵历经风雨的容颜布满沧桑,岁月渐渐尘封了战友昔日的风采。

电马儿顺着炒油大道一路前行,须臾,电马儿停在路边,我说:“不对啊!……”战友说:“是这里!”一树挂满红桔的小屋前,战友搬条长凳请我坐下,小火炉上开水“滋滋……”地响,他端起茶杯说:“黄家已归并三溪,都拆迁了,丘陵推为平地,尖端工业正陆续入驻。”哦!炒油大道纵横交错切割了这块黄土地,淮州新城成了金堂东进战略高地,乡亲们都搬去安置房了。我急问:“那眼老井呢?”

原来,随着成都市东进战略启动,简阳“国际机场”就要完工,淮州新城融入了“蓉欧枢纽”版图,我插队的村庄拆迁了,战友舍不下那片果园,搭两间小屋,种些菜蔬,养鸡养鸭自得其乐。我随战友走在记忆的土地上,视野内厂房林立,村前竹林盘还在,滋养过我的“老井”还在,院坝前的池塘还在……

“那“老井”随着时代变迁,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每家都有机井,一拉电闸,清粼粼的水就“哗啦啦……”地流淌。”战友和老妻都领到了退休金,儿子娶媳妇有了孩子,老妻去县城帮儿子媳妇。战友舍不下故土,依然孤独地守候着美丽的时光。

2020.12.29.写于青白江

相关链接:

巴蜀之地 | 张宏文:五凤溪的美,让人心醉

巴蜀之地 | 张宏文:陪伴战友游金堂

“中原红木杯” 第二届浣花文学奖征文启事

作者简介

张宏文,男,籍贯金堂,生于50年代。下过乡,当过兵,退伍进成钢当工人,84年参加青白江文讲所学习,写作至今。现在退休,住青白江,青白江清白诗歌沙龙成员,青白江作协会员,四川散文学会会员。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湛蓝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总监:徐和生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柳依依  暖在北方 胡迎春  尾子

主编:烟花    清欢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陈风华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朱晓燕

美编:无兮    ETA    张婷儿   鱼的记忆。

播音部:

主播:魏小裴   自在花开   眉如远山   西西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平台

(0)

相关推荐

  • 散文 | 在那炊烟升起的地方

    在那炊烟升起的地方 李冠男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离开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已二十五年. 那是一个炊烟升起的地方.二十五年间,曾回过生我养我的老村五次,两次是母亲离世和三年后回去给离世的母亲烧纸,剩下的三次大 ...

  • 老井荡出新岁月【洪小兰 | 文学看台1741】

    ................................................................................ ................... ...

  • 【散文】难忘那年霜降 ‖ 罗学娅

    难忘那年霜降 罗学娅 霜降,在我的知青岁月里,总是冷嗖嗖.湿漉漉的.可1977年的那个霜降,却犹如春雷一声炸响,改变了我和很多知青战友一生的命运,令我终身难忘. 那一天,我照样一大早就打着赤脚和大伙儿 ...

  • 前赴后继——因为一个水桶而牺牲的四位知青

    文中主人公 :勤得利农场(兵团27团)10连下乡的哈尔滨老知青孙德军讲述因寻找和抢救落井知青而牺牲四位知青战友的故事. 前赴后继 作者:贾宏图 在百人牺牲的矿难时有发生的今天,因一次生产事故死几个人, ...

  • 知青往事:不做上门女婿做干儿子,他知恩图报的方式令人感动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陕西省延安地区的陈家坪大队第三生产小队只有五十户人家,因为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乡亲们的生活都很苦.考虑到陈家坪三队的实际情况,公社只为陈家坪三队分派了七名北京知青来插队落户,分派 ...

  • 宋业国 || 奶奶与老井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宋业国,安徽合肥人,年逾古稀.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合肥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市民俗学会会员.理事.平素喜爱写作,时有文字见诸报端,著有< ...

  • 知青往事:在陕北插队时帮寡妇挑水惹闲话,他灵机一动想出好办法

    "那是一段苦涩的人生经历,我却难以忘记,时隔半个世纪,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这句话是秦笃学老师一首诗歌的开头,因为这首诗,我俩有了交流,他说这首诗就是他年轻时的亲身经历,是 ...

  • 听老知青讲述在陕北插队的往事,他说陕北当时有多苦你都想不到

    马成骏是1969年1月份到陕北插队落户的,他曾经在陕北的后刘家沟大队插队落户生活了三年多,后来当兵入伍才离开了他插队落户生活了三年的第二故乡.说起当年在陕北插队时的生活往事,马成骏至今还记忆犹新,那难 ...

  • 【散文】李艳霞/印章情怀(外一章)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印章情怀 (外一章) 李艳霞 在过去,几乎每人都有一枚印章,它是私人的姓名图章,特定时期,不可或缺.印章不仅代表个人的有效身份,并且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

  • 山乡老俵情

    山乡老俵情 鲍金棣 二0一八年十一月四日是我们广丰知青下放德兴五十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我们原知青班的8名战友在班长程学军的带领下,满怀激情的回到五十年前下放插队的地方原德兴县界田公社光明大队程村生产队 ...

  • [老知青回忆录] 政治队长(十五)

    政治队长(十五) 紧接着,令我终身难忘的一幕出现在眼前!在村西头的路口上,大约有二十多名男女社员和家属涌出叶家村西村口(我们的青年点在叶家村村西外,离村西口有60多米远的路程). 这些人一直来到我们青 ...

  • 古建元素 | 井台

    但凡有人聚居的地方皆有井.井,有时便是家乡的代名词. 近年来,在探访传统建筑的过程中,拍到了不少的老井.这些井虽与建筑本身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不妨作为古建的附属物来看待.一口老井,不但承载了时代.环境 ...

  • 知青岁月 乡村趣事 作者/​吴翠兰

    公众号第77期 乡村趣事 吴翠兰 1969年1月12日,我们24名开滦二中68届学生,豪情满怀地来到滦南县青坨营公社后姜六庄插队落户.受到了村干部和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在老乡的炕桌上吃上了第一顿热乎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