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是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而优则仕”是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的硕士生郝治伟近日受到关注。虽然他并非名校出身,但不俗的科研成绩依旧引得网友连连称赞。不久又有人爆料,这位学术前途大好的年轻人,却选择了回到自己家乡当一名普通的公务员。
在网络上很多人对这位年轻的学术新星转型为公务员感到惋惜和不理解,可是公务员的选择却是郝志伟自己的职业规划。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如此具有学术潜力的学霸不去追逐学术梦想?其实如果放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却非常好理解。
"学而优则仕",这句脍炙人口的观点不管你是否赞同,在学术界却是客观而普遍存在的。如果一个学者没有一官半职别说出成果,恐怕连进一步的研究都很难继续进行下去。
郝志伟显然深谙各种规则,这种影响应该来自于其家庭传统,毕竟其名字"郝志伟"就是"好职位"的谐音,也许是巧合,也许是一种好的愿望,不管如何郝志伟的人生志向就是"仕途",学术只是进入仕途的踏脚石罢了。
一度,"学而优则仕"在高校被批评,很多人认为在大学做学术的就是做学术,搞行政的就是搞行政,对于那些"学官"和"官学"一度总是让学界不齿,可是"学而优则仕"这种文化传统却一直发挥着其强大生命力,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也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学者们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追逐,毕竟"仕途"才是"王道",学术只是踏脚石而已。
显然,郝志伟深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才会有网友说"见好就收",更何况学术做得再好不还是得受官员管理?不得不佩服"学而优则仕"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看看每年的公考我们就知道,在我们自以为对传统糟粕已经基本摈弃的今天"学而优则仕"又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甚至我们一度引以为荣被当作不沾染尘埃称之为"象牙塔"的大学,现在也妥妥变成了官场,只有按照官场的思路才能在大学活得更加滋润,如果想做一个清高、道德洁癖的学者,那注定被大学边缘化,甚至被同事们不齿,毕竟影响别人在大学升官发财,不共唾之才怪。
"学而优则仕"在过去评价和选拔人才方法匮乏的时代,一度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但是在现代社会分工非常详细的情况下,我们非常清楚做政治的、行政的和学术的人的智能机构完全不一样,做不好官的学者比比皆是。
可是尽管在这么一个"学而优则仕"并不能出好官的现实认可下,却有这么多学者前仆后继追求官职,甚至已经影响到了诸如"郝志伟"这样的下一代,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里不再展开,但我们知道社会的发展在于每个人都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学而优则仕"则恰恰相反,把那些顶尖的学者从其擅长的职位上放到并不适合的位置上,这对社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可是,"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人们的行为中代代相传了,背后的动力除了传统观念之外,恐怕更多的则是现实意义了。
作者:虹野
编辑:虹野
图片:来自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