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最“头疼”的8种行为,很可能影响你的最终治疗!

都说患者看病难,

其实医生问诊也不容易。

要想诊断高效准确,

是需要医患双方配合的。

下面小编就帮你纠正看病过程中易犯的错误,教你来做一个聪明的患者。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近日,2017年中美医生领袖论坛在北京协和礼堂开幕,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在发言中指出,中国需要进一步优化医生的待遇和执业环境。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刘远立认为,源于其具备五个鲜明特点:社会责任重;服务内容广;成才周期长;职业风险高;知识更新快。

医生的初心是救死扶伤,但遗憾的是,这个初心正或多或少受其他因素影响。

据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超半数的医生认为医疗价格并没有充分体现医疗服务的价值;1/4的医生还在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垫付医疗费用;87%的医生决定不让子女从事医疗行业。

当然,也有67.5%的医生表示愿意继续为患者做随访。

人们从这组数字中不难感受到,利己还是利他,医生在脑海里会发生碰撞。

不过,这样的“碰撞”在刘远立看来,并不应该成为“痛苦的抉择”。

他认为,医生是神圣的。“养家糊口的方式有很多,但一旦选择穿上白大褂,就意味着选择了吃苦,要甘愿受埋怨和不理解,甚至选择牺牲,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要学医。”刘远立说。

由此可见,医生也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职业。

很多时候,我们到医院看病,常因要苦等半天,但最后与医生交流的时间却很短,从而觉得委屈。但就医过程中,你有留意过自己的言行吗?

其实在见医生之前,适当准备会使就诊过程更加顺利、高效,对治疗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面小编就教你来做一个聪明的患者。

这样看病更高效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离开医院,就意识到忘记提起某个症状或问题,或者发现没有完全理解医生的话。

所以病人在看病前做“适当准备”是很必要的,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如何准备。

想好你就诊的目的

门诊之前请想好的你的目的:你是体检还是复诊?感觉不舒服,所以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病吗?

病情不稳定,需要一个新的治疗或是想调整既有的方案?想知道预后,未来疾病会怎么发展?

准备好病史和基本信息

准备好自己和直系亲属的一份详细的病史,比如:体检发现高血压的时间、最高血压是多少。

准备好你服药的清单,包括种类、剂量和每天服用次数,由于同一种药物可能有不同的生产厂家,所以,最好能携带所服用药品的外包装。

如果一些检查结果需要你提前准备,看医生之前确保结果已经出来。

如果需要带X线或其他影像检查的片子,你得知道在哪里拿,提前取好。

记住:千万不要随意折叠,会影响效果。

列举出你的症状

准备一份详细的关于你的“不舒服”的记录:什么时候开始不舒服的?怎么不舒服?

什么感觉:是疼痛?发热?变得迟钝、呆板?烦躁?浮肿?渗血?

用 0~10 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你觉得你在哪个程度?

你觉得是什么引起了你的症状,发生频率、持续时间?什么可以减轻你的症状?

这些都需要你有一份详细的记录,就诊时提供给医生。

把想问和听到的写下来

去之前记下你想问的,包括:我需要做哪些检查?我到底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

问诊时,可在征得医生同意的前提下,记下医生的回答和其他提示。

看病时一定不要做这些事

看病的过程需要医生与病人双方配合,有时候你不经意间的举动和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医生诊断,最终危害你的健康。

看病时一定不要做下面四件事。

插队乱问,打扰医生

“医生,我这个病很急,能先给我看吗?”“大夫,我就问一句……”

无论候诊大厅,还是医生诊室,都会有一些患者为能提前看上病“插队夹塞”。

挂号本是为了保证所有人享有均等的就诊时间和质量,随便插队问话不仅干扰其他患者,更会分散医生注意力,是一种严重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医生思路突然被打乱,匆忙回答的问题也很难保证准确性。

患者多一些耐心,若时间有限,可通过网络提前预约,按就诊时段前来就诊。

有些问题也可以先找咨询台或大夫助手解答,应尽量不打扰正在看病的医生。

只见片子,不见患者

在门诊,经常会有人拿着亲戚、朋友的一大堆化验单、片子挂号看病,这总是让医生左右为难。

临床证明,影像检查在诊断中只能作为部分证据,仅靠一张片子来看病,很难判断疾病与影像之间有多大的相关性。

患者对病症的描述、近期感受变化,以及医生对病人的查体结果要占30%~40%。

这种情况下,大夫只能帮着看个大概,病人自己不来很容易贻误诊治。

总提以前的大夫

“别的医生和你诊断结果怎么不一样?”“以前那个大夫说这个药得一直吃,你怎么给我停了?”

一些疾病的病程发展快速,前一次和后一次的诊断结果完全不同是有可能的,且每个医生临床经验不同,对病情的判断也会受到影响。

多听听不同医生的看法是有必要的,但类似的质疑如果太多,会破坏医患信任,影响医生的客观诊断。

患者遇到诊断结果不一致时,可多看几家医院,选择知名医院或专科知名医生就诊,结合此前医生的诊疗建议,请专家帮忙分析利弊,避免在盲目奔波就诊中耽误病情。

盲目自我诊断

网络搜索越来越简单,自我诊断的人也越来越多。

网络让信息更易获得,也让大家学到了更多健康知识,但学习归学习,切不可过度“迷信”。

医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每个人的病情复杂程度各异,片面对号入座极易造成误判。

任何一个大夫都会比病人经验多,患者应和医生正确沟通,把不舒服告知医生,接下来就把病情放心交给医生。

如果的确有疑问,建议患者在就诊前列个问题清单,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询问医生,切忌在未咨询医生的情况下擅自用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