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阳明心学,才能解决当前人的精神危机

思考的太多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不经常思考就会失去做人的尊严。当前盲目赶路的人多,抬头仰望星空的人少,当出现了很多问题后,只是脚痛医脚,头痛医头;岂知,我们最大的问题却源于我们精神上的危机。

中国封建社会时间太过漫长,当年孔夫子创立了儒家学说,提出“克己复仁,天下归仁”,但是那帮人杀红了眼,谁还听到那些“仁者无敌”的无稽之谈。于是乎,孔子沦为惶惶乎如丧家之犬,终于明了“道之不行,已知也”。

后来为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于是乎打着儒家学说的幌子,所谓的“新儒学”应运而生,大都夹带着自己的“私货”,为的是得到皇帝的赏识,自己的前途与利益。

比如汉代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等新的儒家学说,贻害无穷,延续了两千多年。换来的是自己受到尊崇。位极人臣,即使退休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死后还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再后来的程朱理学,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样的观点无疑是进一步禁锢人们的思想,人的本性负载的是理,也就是所谓的道心。这些学说,都没有人们现实的思想问题,百姓遇到不讲理的时代,尤其碰到了荒淫无道的正德皇帝,又能向谁去喊冤?儒学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但大乱后才有大治。

也正是在程朱理学已经式微情况下,一代大儒王阳明应运而生。在王阳明看来,人的心负载的是良知,可以扬善去恶。他把人从学习外物的虚化转向内在的修行,这就是阳明心学的高明之处,阳明心学也成为儒学的源头活水。

在王阳明看来,每个人都有良知。那么,什么才是良知呢?王阳明《大学问》:“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这就是说,良知每个人都有,人生而知之,不需要考虑与后天的学习,与生俱来的。他在《咏良知四首示诸生》里:“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意思是说,过去我们总把世间万般变化归结为外部因素,其实,每个人都有定盘神针,那就是我们的内心的良知。这也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内因决定外因。

这些年,我们却感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很多人唯利是图,利欲熏心,为了金钱可以泯灭良知,丧失做人的底线,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且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生活是越来越好了,脑子却越来越空了,追寻的只是感官的快乐,没有发自内心的愉悦;没有钱不快乐,有了钱后还是不快乐。

物质越来越富有,但人的精神上越来越空虚,老是怀念那些年少时穷日子:天是碧蓝碧蓝的,河水是可以喝的,笑也是发自内心的,邻居间也是经常串门的,每家纳凉夜不闭户是经常有的。正如孔子说他弟子颜回那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物质上的富有,并不能带来简单的精神上的满足。

而如今,我们生活在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之下,邻居相见不相识,每天上班时戴着面具,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回来时疲惫不堪,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完全可以像阳明心学说得那样,凡事凭着自己的良知,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做,知行合一。

可以肯定的说,每个人都有良知,当今我们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就是因为人的良知如明镜需勤擦拭,要下克己功夫。古人讲究日三省吾身,修身养性,就是让我们体察自己的言行,有没有昧着良心做事。正如阳明先生所说:“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出了问题,先反求诸己,而不是一味去责怪别人。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这世上越是聪明的人却做出傻事,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就是要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不自由,毋宁死。人要是没有了思想的自由,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一身臭皮囊,与动物何异,了无生趣。所以,当今社会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那种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口号,催生了一个经济时代,却摧垮了一代人的精神支柱。

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破的。人也是一样,在这个喧哗骚动的时代,人失去了活着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柱,只是为金钱为名利为生存而活着,却不知道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很多人只是混吃等死,外在的喧哗浮躁、世俗功利,却源于内心道德底线和敬畏之心的丧失,人变得越来贪婪无耻,根本上与低等动物无异。要知道,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他的社会性,至于贪婪好色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当前切迫切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时常来叩问自己的良知。只有阳明心学是救世的良药,他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迷信不盲从,而是遵从自己内心的良知,从良知出发,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去做。

也正如阳明先生说的那样“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有形的“贼”很容易被打败,但在每个人心中的无良之“贼”却难以被打败。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他的弟子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是啊,“君子坦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0)

相关推荐

  • 读阳明心学:阳明四句是致良知的高度法理准则

    阳明四句是致良知的高度法理准则 读王阳明心学最终必会归结到"阳明四句"教义,也就是阳明心学思想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 超凡入圣:读懂王阳明的创新人生(4)

    这是一个解读王阳明心学思想与创新人生的连载系列,你将读到: 1.为什么你值得一读 2.王阳明的传奇一生 3.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4.心学对儒学的继承与超越 5.心学对儒释道的融合与创新 6.王阳明与西方 ...

  • 景海峰|谈心

    1957年生,宁夏贺兰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台湾大学等校做访问研究.现任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 ...

  • 刘立夫 | 王阳明:心学的三个层次

    王阳明:心学的三个层次 王阳明的心学到底属于儒学还是禅学?肯定不是纯粹的儒学,否则他与别的儒者便无区别:也肯定不是禅学,否则他岂不做了和尚?实际上,王阳明晚年曾提到过"圣学之全", ...

  • 读《王阳明大传》,品品质人生

    要想了解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以及他的心学智慧,我觉得非<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莫属,这三大本读完,宛如陪同圣人一同游历了浩瀚的人生,并体味了其思想的成型过程,还能涉猎他的主要学说. ...

  • 儒家理学的“来龙去脉”

    儒家理学的"来龙去脉" 原创2021-08-31 21:23·雪夜读书聊天好玩 儒学是整个中华文明中占统治性地位的学说.中华文明以儒为主体,同时又杂以道.佛.法等,交相融合为一体, ...

  • 【学点哲学】浅读《传习录》

    文/李  俊 王阳明,这三个字,在当今社会,恐怕但凡是读过几年书的人,就没有不知道的,一直以来,王阳明都是一个偶像般的存在,很多著名的大人物,如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甚至日本的东乡平 ...

  • 超凡入圣:读懂王阳明的创新人生(1)

    导读: 这是一个解读王阳明心学思想与创新人生的连载系列,你将读到: 1.为什么你值得一读 2.王阳明的传奇一生 3.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4.心学对儒学的继承与超越 5.心学对儒释道的融合与创新 6.王阳 ...

  • 王阳明佩服的一代宗师,被正统儒家视为异端,却受现代人重视

    此人天赋异禀,才智过人,他创立的儒学理论被正统儒学视为叛经离道,他和理学宗室朱熹激辩三天三夜,谁也没有说服谁. 他的理论上承儒学正宗,下接阳明心学,王阳明受其启发,但却对对他的思想颇有微词. 有人认为 ...

  • 阳明心学可以解决哪些真问题?

    发布时间:2021-09-02 如何解决企业经营问题? 如何在工作中与同事更好地沟通? 遇到磨难,该怀着怎样的心态处之? 如何教育孩子,爱之有道? 面对这些问题,阳明心学都有答案! 1  <告谕 ...

  • 王德峰:阳明心学何以成为当下中国人的精神出路? | 荐读

    当我们面临命运的抉择,知识帮不了我们.知识之外,我们也需要对命运的领会和对真理的感悟. 在现代化道路上跋涉许久的中国人,已经开始回归古人的思想,学习如何依靠古典哲学安顿内心了.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成果, ...

  • 王阳明,一代国学宗师,阳明心学更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国哲学的升华

    与大多数陈陈相因.谨守朱子门户的科举士子不同,王阳明在年少时已游历了北部边塞,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王阳明一生狂狷不羁.坎坷传奇,阳明心学的完整构建,标志着儒家思想又一次通过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而得以重 ...

  • 阳明心学入门(定制精装版)

    序----------------------1 前  言--------------------1 第一章 心学是什么?....................................... ...

  • 阳明心学的七重境界:当心与天地连通,生命即发生质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王阳明作为中国古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于心学的贡献是成功将其分为七种境界,并且认为只要能够融通这七种境界便能实现与天地相连,能够让有凡质的生命发生变化. 这是王阳明在面临着思 ...

  • 阳明心学,你应该这样学!

    这篇文章适合对心学有一定了解但又在实践方面不得其法的朋友阅读. 一.学习心学不必拘泥于传习录 我们先来说一下为什么很多人知道心学,也读了传习录,但是却没办法体会到心学的妙处.最主要的原因有这样几个. ...

  • 阳明心学课堂第四课 王阳明先生年谱节选(1472-1505年)

    第一等事 原文 1472 年   成化八年壬辰九月三十日丁亥,先生生. 先生在娠十四月.生之夕,祖母岑梦神人绯玉,自云中鼓吹送儿来,惊寤,已闻啼声.竹轩翁因名先生"云".而乡人遂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