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商隐《霜月 》:动静虚实间,月色带来的清凉竟也这般美好
月亮像一个忠实的卫士,默默无闻地守护着地球这一人类家园。圆缺变化,阴晴无常,为古人留下多少想象的空间,也产生了无数描写月亮的诗词佳作。
月到中秋分外圆,赏月是中秋节千百年来留下的习俗。嫦娥、玉兔,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月宫景象,嫦娥也无数次走进诗人的笔下。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历代百姓的共同追求,是不分古今的,把对美好的向往融入到未知的世界里,是历代神话故事以及诗词等文艺作品最常使用的方法。
中秋赏月,天已深秋,这时的月亮是冷清的。月宫也叫广寒宫、清虚府,传说只有嫦娥、吴刚和玉兔在上面生活,外加一棵桂花树。所以一般写月都是愁和悲的,想家了,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念亲人了,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而一贯追求唯美的诗人李商隐,却把中秋月的冷和静,写成了仙女间的争芬斗艳,把月宫中的冷静写成了热闹,静中求动,内心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跃然纸上。
深秋之夜,雁已南飞,蝉已息鸣,诗人站在高楼之上,一眼望去,水天一色,月光下,空旷无垠,心旷神怡。抬头望,圆月高悬,皎洁的月光普洒大地,犹如冰霜。
在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感到的是深秋的冷清,但诗人的思绪却已跑到了月宫之上,分明看到了月宫中,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在争相比美,冰肌玉骨中,哪有寒冷,只有美艳的仙女翩翩起舞,世间的美好岂是寒冷所能阻挡的。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刚开始听到南飞大雁的鸣叫,蝉已经息鸣。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惧寒冷,在月宫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这首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了一个深秋之夜的动感和绚丽。前两句是现实风景,深秋后大雁南飞,蝉鸣停息,高楼俯视,水天一色,描写了眼中的深秋景色。后两句,笔锋一转,从现实中写到了虚幻的月宫中,由地上到天上,由人到神,把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到传说中的美好中去。
人世间深秋寒冷,月宫中却是另一派景象,霜神和嫦娥冰肌玉骨,不惧严寒,在翩翩起舞,娇柔百态中尽显多彩华丽。这种美好,在诗人心中是不是已经忘了现实中,两党之争给自己带来的困惑和为难?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转载,请注明“郝人读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