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心学的核心,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阳明心学
在王阳明的《传习录》之中,致良知的一个方式就是心学的的一个核心思想,王阳明认为致良知的知行合一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
在儒学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学文化的传统思想,儒学思想,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就是修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内心。这样一句话叫做,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想要修外在的身,既要挣自己的心,让自己人品修养,足够端正,才能做好一番事业。
王阳明强调的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一个状态,这也是修身的一个核心。一个人想要修身的时候,他并不是先天性的能够完成的一个事情,它需要在人生成长的一个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错误,才能达到修身的状态。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当有自知之明的时候,需要自己不断的反省自己。当一个人经历过无数次的跌倒,才能够看清真正的自我,找到面对对错的,面对事情的时候,该有的一种态度。从内心做到不怨天尤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通过不断的修补和完善,才能更加完美的,靠近自己想要达到的一个标准。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修身的时候,有一个更加完善的一个人格,更加高尚的一个品格,他才能更好的致良知。明白自己人生,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是非常少的,很多人对自己的评价,轻了容易产生自卑的状态,重了则就容易产生过分自信的状态。只有真正把握好一个尺度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都能恰如其分,才能够真正的完善自我。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王阳明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注重个人的修养,注重个人的良知。良知是做为人标准的一个内心准则,当真正在内心具备两次的时候,便有了知善去恶的一种能力。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之下,一个人在追逐成功的一个路上,才能够披荆斩棘,获得更好的一个社会地位。
王阳明作为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强调的是个人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他认为内心念念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这一点,久而久之自然就能达到致良知的一个根本。把天理时刻铭记于内心,逐渐达到一种宏大神圣的境界,就是从自己的内心最初的意念。
不断的发展下去,做到心无旁骛,心之所向的力量,远远不止于此。在奋斗追求成功的路上,缺少心之所向的动力,无法坚持到底,难以发挥潜在的能力,难以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当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排除杂念,排除私欲的时候,才能够嵌入真正致良知的一个根本状态。
有一天,王阳明在回复朋友的一个来信中,就说:诚是心的本体,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功夫。
每个人都有一个最原始的初心,在这个初心上面是没有功利的讲究,就像花儿的绽放,是非常纯粹。他们能听从内心的一个召唤,是人内心的一个本性,王阳明主张的就是每个人在致良知的时候,驱除内心的一个杂念,符合天理。
很多人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是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也很难从内心去接受。以至于总是执着自己的一腔信念,却不知道这一个想法已经是错的,这种自以为是的聪明,或许会成为一种算不清的糊涂账,王阳明所强调的致良知的根本就是去除杂质,去除内心的私欲。
在这个生活中,很多人难免被自己内心的那种欲望和私心所玷污。人是具备了独立思考的一种能力,正是因为这样的能力,所以才有了欲望,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就是没有私心,就是合于理。
一个人如果在投机取巧的路上迷途不返,就会越走越远,就好像追赶自己的影子,永远都会追不上,自己跑得越快也能跑得越快,高尚的品格就离自己越来越远,只有放弃私心,放下那些欲望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的达到内心纯洁的状态。
用难得糊涂的心态面对人生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果每个人都玩的聪明才智,只会让世界,更加的繁杂。内心纯净,达到一种致良知的状态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