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新立屯”

作者:郑旭东

我老家的屯子很大,有八个生产队,五百多户。在我们屯东南三节的地方,有一个小的可怜巴巴的屯子,叫“新立屯”。虽然,地挨地,道连道,这个小屯子不归我们大队管,归前屯的平安大队管,是平安大队的附属屯。

谁也说不清楚哪年有这个新立屯的。听老人讲,刚开始是打鱼的窝棚,后来,窝棚改成了房子,接连搬二十多户人家,有了屯子模样。由于是新建立的屯,大家给它起个名字:新立村。

小时候,除熟悉我们屯子外,就熟悉这个新立村。它是我们去巴彦县西集镇赶集的必走之路,也是我们孩童时期割猪菜、打柴火、逮山雀、洗野澡扑腾“狗刨”总去的地方。

当年,我们屯有一个供销社,卖的东西缺东少西,逢年过节,人们都去西集镇去买东西。比如:酱油、醋、盐等,有时候也去卖点家前后小园子自产的农副产品。去西集赶集,还可以吃到一碗挂面条、买回几根大麻花,全家人解解馋。

我们去西集镇穿过这个屯子中央,出屯口靠漂河边走一段距离草甸子,经过漂河大坝,绕过老山头,经过刘四房子,过了韩家沟屯,就到了西集镇。

从西集镇赶集回来,一般都到新立村歇歇脚。歇脚的地方是路边的井沿儿。这个土井比我们屯的水浅的多,辘轳把摇三四圈,柳罐斗子就能摇上来,把柳罐斗子放在饮马的木头槽子上,直接嘴对着柳罐斗子,井拔凉水直灌嗓子眼儿,那个凉快儿,那个舒服劲儿,比现在喝“大窑”都过瘾。

新立屯住的人家,都是大门不关,房门不锁,家家户户生活过的如房山头烟囱冒出来的炊烟,很散淡,很飘逸,连鸡鸭鹅都散淡,狗不拴不圈。我们南北屯人住着,经常红白喜事碰到一块儿,在他们屯看见我们过路,经常端着半碗小米饭,嘴边挂着饭粒,陪我们唠嗑,半碗饭进肚,我们也解了乏,抄庄稼地里的“毛毛道”,翻过一道岗下了个坡就到了我们屯。

新立屯比我们屯富裕,用屯里人话说:忒好过。屯子东边是漂河,漂河的南面修了一个大坝,水面扩大了,这里的人出门几百米就到了河边。漂河里很富有,各种鱼虾达到用瓢舀的地步。夏天,中午铲地歇晌,挑着水桶,扛着扒虾的网,我们去新立屯的漂河扒虾,三个人一个响午,准捞回去两大水桶杂鱼和河虾。有时候,天下急雨,漂河涨水,河里的鱼喜欢雨水的甜味,齐刷刷涌到岸边。水撤了以后,来不及游回去的鱼,浅在草棵中,发现了这个窍门,我们和新立屯的人一样,开始徒手抓鱼。在塔头墩子下面,一只脚可以踩到两三个大鲫瓜子,麻绳串不过来,干脆把裤子脱下来,把裤腿脚子扎死,鱼装在两裤腿子里面,往脖子一搭,驮回家,一顿鱼宴,幸福极了。

周围的屯子都羡慕在新立屯住的人,说他们日子过的好:哈巴狗都能说上媳妇。

新立屯的西面连着一片面积很大的柳条通,柳条子多年没有采伐,枝繁叶茂,从春天开始到秋天,远看一片绿色的海,没边没沿儿,人钻进去阴森森的,凉哇地爽。新立屯的人借柳条通的光,谁家也不缺柴火烧,柴火还硬实,全是干树枝子,开锅快,煮饺子不“落”锅。春夏节气还可以采蘑菇、挖野菜、捡野鸡蛋,冬天可以撵野鸡、套兔子,什么野味都可以吃到。

生产队那阵子,柳条通四周有很多计划外的地,老百姓叫它“小开荒”,这些地不用交公粮,社员们可以多分一些粮食。新立屯虽偏僻一点,孩子上学、找个医生、看个电影不是太方便,可是,还是没有人家愿意搬走,都喜欢上这个“世外桃源”。

从十几岁开始,一直到离开老家,新立屯的人我认识一大半以上,张大脑袋、李打头的、王会计、赵斜楞眼、邱大美人、孟寡妇、还有我的小学同学王医生等。我还领着宣传队在这个屯子演过节目,宣传队那个“姜大喇叭”还跟“八里香”好上一段日子。这个屯的人都有故事,经常在我脑海里闪现,一个个活生生、生气勃勃、成为我文学创作一次次用过的人物。

离开老家几十年,一直没有机会再走那条去西集的“羊肠小道”,没有喝过那口甜丝丝的井拔凉水。

前些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呼兰街里碰见几十年没有见过面当年的“姜大喇叭”,如今,是十里八屯的阴阳先生。

侃侃而谈,话题绕不过那个新立屯。姜大喇叭的话语还是当年的喇叭腔,他告诉我:那个屯子没有人住了,很多人都到旁边的“新立屯”住了。

我很不解,现在,农村人都进城了,怎么还又成立一个村子:“在什么位置?” 我问。

“王八盖子”荒地的东面!”这老兄的喇叭腔又换调了。

我明白了,这阴阳先生又在说阴曹地府的话,那地方,我在家的时候,就是“乱葬岗子”。

姜大喇叭告诉我:他会“过阴”,他去看了,张大脑袋如今当上村长了,李打头的还是当打头的,王会计不干了,成了养鹅专业户,赵斜楞眼还没有说上媳妇,邱大美人还有“拉帮套”的,孟寡妇和咱们屯王绝户搭上伙了,你的小学同学王医生去那看了看,说条件不好,没有去......

这个老姜头说的有鼻子有眼睛,吓人虎道的,惹得我几天睡觉都不踏实,如果真像他说的那样,我想,那个世界也需要改革啊!

(0)

相关推荐

  • 黑龙江小县城,当年上万山东人来“开荒”,如今留下的没几个

    黑龙江林甸县,一个鲜为人知的偏远县城.早在满人西清的<黑龙江外记>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七月已霜,八月则无不雪."当年,这里是苦寒之地. 林甸在南邻大庆,北接 ...

  • 柳条万千

    柳条万千 是拨动的琴弦 是回旋的波澜 一路绿色的彰显 春风荡漾 春意盎然 春色飞扬 从春天到夏天 情调越来越浓 超越了春风化雨 走过路过轻拂过 起舞的生机 低唱的活力 横穿四季

  • “儿时的记忆”:柳罐斗子怕漏

    柳罐斗子  柳罐斗子怕漏 我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柳罐是用来从带辘轳把的土井里往上打水的工具,它是用细柳条编织而成的. 在过去那个特殊的时代,木桶不抗摔,容易破碎,铁桶当时还是很珍贵的, ...

  • 散文《小毛驴儿》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在沙岭镇,北面2里地有一个沙坨子,方圆2平方公里,那里至今仍然流传着″小毛驴儿″的故事. 很久以前,沙坨子下边,有一个马 ...

  • 上学的路上(散文)

    上学的路上文/刘明江我少年的时候家住宾洲西北团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整个村子有七个自然屯,而有一个叫马玉杰的同学学就住在和我临近的一个小屯子里.每个小屯只住有十来户人家.小学的时候我俩就在一个班上学,而且 ...

  • 带辘轳的土井

         带辘轳的土井 今年夏天,我回了一次童年住过的小渔村,在这个村子我整整生活了十五年,望着这个小小的村庄,我在试图寻找童年的影子.时过境迁,我已二十多年未来了,村子变化很大,百姓住上了新房,吃上 ...

  • 回吴堡过“三月三”

    [往期选读] 名镇吴桥的历史    古镇大桥的历史 老区郭村的历史    名镇武坚的历史 名镇丁伙的历史    古镇邵伯的历史 古镇樊川的历史    古镇宜陵的历史 古镇小纪的历史    古镇丁沟的昨 ...

  • 大东北那些土生土长的“成语故事”之十四

    大东北那些土生土长的"成语故事" 之劈哩扑咙 在大东北地区,过去的贫苦日子里,老百姓根据生活中的经历,造出了许多土生土长的四个字的土话,即咱们所谓的乡村"成语" ...

  • 东北小院

    陪岳父回老家,见到了真正的农家小院. 岳父老家在锦州市黑山县的一个屯子里,屯子离县城不远,下了主道,拐入一条不宽的乡间土路,又跨过一处铁道路口,前行不远就到. 屯子不大,一条铁路.一大片玉米地隔开了外 ...

  • 新立屯立德堂旧事

    立德堂",在辽宁省黑山县新立屯镇内,是我省有名的大地主兼资本家,也是东北三省三大财阀之一(第一是大连造船长张本政,第二是哈尔滨火磨公司毓昌源王精三).当时,我家和"立德堂" ...

  • 新立屯

    山海关外 柳条边旁 有一座小城 声名远扬 老爷庙 立德堂 东沙河水 是那样令人神往 金猪山美 友邻鱼香 旱路码头 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老梯子 好儿郎 英雄的故事 传遍四方 高粱红了 瓜果飘香 远方的游子 ...

  • 新立屯关帝庙

    新立屯关帝庙

  • 20岁的杜新立,谋害6名战友选择叛逃,结局如何?

    20岁的杜新立,谋害6名战友选择叛逃,结局如何?

  • 穷凶极恶的杜新立和王中荣,谋害 6名战友叛逃韩国,二人结局如何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两名年仅二十岁左右的水兵小伙子枪杀了6名战友,叛逃韩国,是什么原因让他俩变得如此残暴?他们二人为什么要叛逃韩国呢?又是怎么将全船战士制服的?这二人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呢? 1985年3 ...

  • 向死而生—新立湖掠影之五

    这里候鸟经停,这里两河相汇,这里有朝阳袅袅,这里有落日余晖.眉是清浅浅的天黛,飞鸟掠过,山河远阔:眼是喜盈盈的碧波,交颈嬉戏,倒映人间烟火.我八天五次至此,为了寻找,固守,定格,带走. 当我打开这轴画 ...

  • 春天的使者—新立湖掠影之六

    辽宁北镇新立湖国家湿地公园于北镇市东南部新立农场境内,总面积727.98公顷,其中湿地面积684.72公顷,湿地率94.06%.该湿地为典型的库塘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禽迁飞路线的重要停歇地. 该 ...

  • 新立湖畔媚春光 —新立湖掠影之七

    朋友们,当我们看见蓝天下电力五线谱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时,当我们乘坐高铁驰骋在祖国大地时,当我们漫步在灯火辉煌的大街小巷时,当我们在温暖的家中其乐融融时,您是否知道,这美好的一切,是这样的一座座塔. ...

  • 自然之美—大雁(新立湖掠影之八)

    生命的第一需求是生存,每一个物种都有生存的权利,对于人类来说,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类自己! 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 大雁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