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刘秀推翻王莽建立新的王朝 刘秀为什么延续用汉作为国号

对刘秀开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秀身为开国皇帝,刘秀为什么要延续汉作为国号,刘秀心里是怎么想的?刘秀此举有什么用意?

起义一定要有口号,就像革命一定要有主义是一个道理。起义的口号必须能吸引当时主要社会力量。简单说就是不但要有人为了这个口号卖命,还要有人为这个口号出钱。

点击加载图片

刘秀的口号无疑是承袭他哥哥刘演的口号——“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

既然确定了革命的最高纲领是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那就得承接高祖所建立的汉朝国祚。所以继续以汉作为国号做继位皇帝也就不奇怪了。事实上,在刘秀的认知里,是没有东西汉之分的,这是后世史家为了方便区分,把两汉分了东西。

刘秀称帝后,最先祭祀的祖宗是高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从法理上确定了延续汉朝国祚,也从法理上表明了自己继承汉室江山的正统性。

口号喊出来就必须坚持,哪怕在一统和统治过程中会有一定的修正,不能改变大方向,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这样革命才有凝聚力,才能把革命群众笼络在一起。起义嘛,大的财力物力支持者为的是利益,但普通群众都是受口号和旗帜蛊惑。

比如后来的吴三桂,先是杀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起兵的时候又不得不以'兴明讨虏'来笼络人心,但那些明代遗老遗少已经看清他的面目,起不到笼络革命群众的作用了。

八月壬子,祭社稷。癸丑,祠高祖、太宗、世宗于怀宫。

点击加载图片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以继承汉室正统为革命最高纲领。

这个问题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刘秀有比较纯正可考的血统。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不像后来的那位大耳贼刘皇叔,是自己封的,汉室血统有待考证。既然是刘邦的子孙,自然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最容易吸引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口号和幌子。

第二是起义者反的都不是汉朝,而是王莽的新朝。这就显得刘邦后裔,汉室血脉这一身份更加值钱。要了解绿林赤眉拥立的傀儡皇帝刘玄、刘盆子都是皇室后裔。这就说明,在起义军中,有话语权的军事力量,还是愿意拥护支持汉朝继续统治的。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王莽动了他们的奶酪。王莽篡汉前,西汉已立国将近两百年。当时的政权外戚专权,达官显赫、地方豪强、宗室子弟如饥似渴地兼并土地,贫富差距到了极端。繁花似锦的盛世背后,农民纷纷破产,沦为佃农、流民和奴隶。

这样两极分化的现状,造成了大地主越来越贪婪,失业流民不断增多。但这时候王莽却要将土地国有,恢复井田制。不得不说王莽其实看到了集权王朝周期性衰败的本质问题,就是土地不断向少数人高度集中。但在那个时代,王莽无疑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地主豪强们不干。这时候有人提出来要恢复到王莽之前的状态,那地主豪强们无疑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点击加载图片

第三是时代是紧紧衔接的,没有过去太久,西汉的统治就在昨天。在这种情况下,另起炉灶,喊另外一个口号,显然没有吸引力,也容易被各种势力秒杀。王莽8年代汉,此时刘秀已经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他的童年和部分青少年都是在汉朝度过的。他的哥哥刘演则已经二十三岁了,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刘邦梦了。

后来十九岁的刘秀还到新朝国立大学读过书。再到25年称帝,离西汉被篡只不过十几年,一个孩子都还没养大的时间。这中间还有刘玄和放牛娃刘盆子在延续国祚。所以,刘秀的汉,与刘邦的汉是一脉相承的。

点击加载图片

但是这样一来,就有弊端,有很大的弊端。

什么弊端呢?就是东汉政权甫一建立,就受到了士族豪强的裹挟,导致后来慢慢被架空。那些西汉的既得利益者之所以愿意唯刘秀马首是瞻,除了刘秀是皇室后裔,有个人魅力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利益。包括阴丽华、郭圣通,除了爱情,还有身后的势力。

当然首先还是要肯定刘秀很吊。昆阳一战,王莽新朝武力根基被摧毁殆尽,偏将军刘秀名冠天下。这时候更始政权为了打压他,派他去安抚河北。刘秀正是利用出抚河北拉拢势力,奠定了自己成就霸业的基业。

但千万不要以为刘秀是靠着一根打狗棍子和自己的人格魅力搞定这一切的,这里面一定有利益许诺。就好像预分蛋糕或者提前承诺的股权激励,只有这些手段都跟上,这帮地主豪强才会心甘情愿的出钱出力出人。

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

后汉书上记载的耿纯劝进,就是这个意思。大概就是,你就赶紧当皇帝吧,不要矫情了,大家跟着你,不就是希望你当皇帝吗?你要再矫情,这帮孙子跑了,就搞不拢来了。“众不可逆”四个字其实是重话,很重的话,不但此时不可逆,后世子孙也不可逆。

结语:总之,刘秀以汉为国号,成功恢复汉室,延续汉朝一百九十五年国祚,既与他自身的汉室血脉有关,也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密不可分,但更多还是为了笼络人心,争取士族豪强的支持。不过同时也为东汉政权和统治模式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