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小暑大暑,有米也懒煮

小暑大暑,有米也懒煮

安徽  江春

  这是全年二十四个节气民谚中我最最喜欢的一句了,该民谚称:“小暑大暑,有米也懒煮”。就是说小暑、大暑时节,天气太热了,人变得散漫了,连三餐都懒得准备。道地人话,栩栩如生;暑天无奈,活灵活现。而此时节,“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全年最热的三伏天也就到了。对于我这个江南女子来说,这个时节,却是一个与此民谚最为切合的故事多多的时节,诸如:刮痧的故事、埋线的故事、食疗的故事、双抢的故事,以及家中进水的故事……,每每忆起,总是那么的趣味盎然。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人们感到了酷暑的威胁。疰夏,又被叫做苦夏,是指在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并伴有低热、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严重者可致中暑。这时候聪明的老百姓除了多食瓜果可以度苦夏外,在民间还有“刮痧”、冬病夏治等高招来度苦夏。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在浙江乡村看到过的刮痧全过程。一位长者给我舅婆刮痧,用的是瓷器调羹、半碗菜油。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刮几下,蘸一点菜油再刮,直到应该刮痧的部位都刮到为止。刮好痧,用纸轻轻擦去皮肤上的油即可穿衣。主要是肩膀、背部、头颈。舅婆中暑较厉害,刮痧后一条一条黑紫色;而外婆的则比较轻,仅仅显示红色。刮痧后两人都感觉舒服多了。

  古钱币是刮痧疗法使用的最常用的工具。刮痧人用一枚铜钱(或银圆、瓷调羹、木梳背、小蚌壳、檀香木、沉木香刮板、小水牛角板等等),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近代著名中医外治家吴尚先对刮痧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懈。”

  二暑期间,在养生保健上可实施“冬病夏治”,对于冬季多发慢性病,如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症患者,不要放弃这最佳治疗时机。我家的一个北方亲戚就是在六十年代用一种“埋线”的方法治好了二十多年的老支气管炎,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的,许多人贴了多次“三伏贴”,也未能治好毛病,这与每个人的体质、生活环境等都有关系。

  酷暑时节,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食疗”来度苦夏,如:老冬瓜鲜荷叶煲老鸭,凉拌黄瓜、吃“四瓜”(西瓜、冬瓜、丝瓜、苦瓜)等来治苦夏,每日饮用一些金银花、菊花、荷叶茶、冰镇西瓜露、绿豆酸梅汤等:能清热祛暑、镇静止吐。多喝防暑饮食和常备十滴水、仁丹、藿香正气水等也是预防中暑的最佳方法之一;也可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服用避瘟散、无极丹等,具有祛暑清热、解毒止痢等功效。

  小暑大暑时节,长江中下游双季稻产区,热浪掀开了“双抢”的序幕,吹响了“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双晚不插八月秧”等号角。我的父母亲当年插队时就经历过“双抢”的生活历练,让他们至今还为经受住酷暑的考验而津津乐道,颇为自豪。

  “大暑”前后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时间,但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最为频繁,抗旱排涝防台等任务很重。还记得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那时候我家楼下的住户家中进水一米多深,城区的多处地段积水在一米以上。自来水浑浊不能饮用,妈妈打着伞提着水桶冒雨到附近有手压水井的人家去提水烧饭洗衣,临街的店铺进水后,整箱整箱的食品腐烂丢弃,大家抢购一些榨菜、鸡蛋等混过了艰难的日子……好在现在经过城市改建扩建、雨污分流、水域保护措施等,至此以后已经不再出现严重的内涝状况了。但是人们的防汛抗汛意识丝毫不敢松懈。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这首诗给出了最佳答案。“心静自然凉”,祛暑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书。图书馆就是最好的消暑之地。外面烈日炎炎蝉鸣聒噪,室内空调凉凉静静阅读。在书海中徜徉,这也不失为最佳度苦夏的妙招了。

  啊!我爱你——“小暑大暑,有米也懒煮”的、故事多多的夏天……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简介

  江春,南昌市政集团江西长运之黄山长运综合部从事党工宣传工作,政工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黄山市作家协会会员。散文、诗歌、大特写等散见于《世界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中国道路运输》、《安徽道路运输》、《大江南北》、《红岩春秋》、《江西政协报》、《安徽工人日报》、《黄山日报》等报刊。其中散文《写在日本算神诞生的地方》荣获《中国青年报》全国征文大奖赛二等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