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大丈夫,厚实一些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道德经,讲完道经,讲德经。
今天,我们开始读德经。
在当时,社会生活中讲德、讲仁、讲义、讲礼,老子得先说清楚为啥单讲一个德。尤其要讲清楚,为啥不讲礼。毕竟: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
礼是落到实处的东西,有制度,有规范,有标准。礼是立国之本、治国之基。虽说,过了这么多年,到老子那会儿,已经有些“礼崩乐坏”,有些走过场,做样子,可是,朝廷没有改弦更张。不讲,总要有过硬的道理。
老子说:咱们用“以”来判断。
以,有心也。凡事弄清标准、搞清路数,照着谱,用心做。这就是有心人。这种做法从心理动机角度说,就是有以为。反过来,自身站位、德性、能力厚实,不去研究标准、路数,自自然然,轻轻松松,做到了,叫无以为。
上德者、上仁者,都能“无以为”而“为之”“成之”。上义者,也能“有以为”而“为之”“成之”。这三者都能成事儿。上礼者不一样,“为之”时,没人响应,没人跟从,得“攘臂而扔之”。扔之,不是说把“莫之应”的人掂着胳臂扔出去。“扔,引也。(《广雅》)”引是本义。不响应,不跟从的,拉着胳膊引过来。这种情况,现在人有个形象的比喻:被自愿。
执政做事到这一步。老子说:要警惕了,“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再往下,就是乱。事实也是如此。孔老夫子一生的大功业,“使乱臣贼子惧”,做的就是拨乱反正的事。
拨乱反正,俩老头一样。正道在哪儿,俩老头有分歧。
孔子走历史路线。既然本朝初年,礼乐文明那么好,咱们就踏踏实实诚诚恳恳不走过场不装样子,“复礼”就好。复礼,孔子有两条路线,一内一外。内练一口气(仁),外练筋骨皮(言行礼仪)。
老子坚定不移地走逻辑路线。道→德→仁→义→礼→乱,依次降级。咱们就一步一步上溯,一步一步做,离乱越远越安全。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最厚、最实在的是道。道不是人,也不是物。道生万物,人居其一。人能达到的厚和实,是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德,老子分出上德、下德。啥意思?一个是真货,一个是比着真货仿制出来的样子货。一个是境界本身,一个是比着境界描出标准,然后高标准严要求,做出产品,打上标签“德”。老子较真,说前一种叫“有德”,后一种叫“无德”。现在的企业界要宽容一些: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
世界很丰富。选哪一档,看志向,看能力,也看机遇。
老子说:大丈夫,位置所限,职责所在,厚实一些好,“去彼取此”,选“上德”。
——山外青山之20210823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