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仇敌:托卡列夫TT-33 vs M1911 让勃朗宁天才设计成为经典

上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枪械设计师费德罗·托卡列夫得到一个任务,设计一款新型手枪取代古老的纳甘M1895转轮手枪。

19世纪末以来,这款转轮手枪就是沙俄/苏联军队的制式武器。1931年初,苏联军事革命委员会批准了托卡列夫研制的新型手枪在军队中进行测试。

早期型TT-30一直生产到1936年,随后新一代TT-33诞生,该枪对TT-30的枪管、单发杠杆、扳机和套筒座进行了细微改进。TT-33成为整个二战期间苏军的主要手枪,但是,直至1945年之后,它才完全取代了苏军装备的纳甘M1895转轮手枪。

本文是“兵工厂生活(ArmoryLife)”网站发布的介绍文章,作者Tom Laemlein,本人翻译并编辑给大家分享。

最真诚的崇拜

这可能是托卡列夫TT-30/33手枪最著名的一张照片,苏军第18集团军第4步兵师第220团中尉政治指导员阿列克谢·戈尔杰维奇·叶廖缅科,接替受伤的连长指挥战斗,他高举托卡列夫手枪,号召大家跟他一起冲锋,这张照片拍摄后不久,他就牺牲在了冲锋的路上,年仅36岁。

在上世纪2、30年代,刚刚成立的苏联并不关心“侵犯版权”之类的问题,也不会对彻底窃取知识产权的行为犹豫不决。莫斯科的领导人努力收集国内设计师可以参考的现成模版和蓝本。

托卡列夫TT-33(上)与勃朗宁M1903(下)的对比。

从这个角度来看,托卡列夫手枪看起来与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的M1903手枪非常相似也就不足为奇了。采用了勃朗宁M1911的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枪管倾斜闭锁方式。简化生产步骤、降低制造成本对当时的苏联来说极为重要,因此对原始设计进行了诸多改进,让托卡列夫手枪更便于进行大批量生产,同时也更容易进行日常的保养和维护。

托卡列夫是一款制作精良、坚固耐用的手枪,可以经受战场的严酷考验。

与勃朗宁M1911相比,托卡列夫对他的手枪进行了两处不同的修改。首先,他使用了更坚固的枪口帽;其次,击锤机构被设计成一个单独的模块化组件,可以从TT-33手枪整体拆下。托卡列夫还修改了枪管闭锁系统,但它依旧保留了其他采用勃朗宁闭锁方式的手枪相同的功能。

小型手枪,大威力弹药

尽管在人体工程学设计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托卡列夫手枪成为一款经典的自卫武器。

托卡列夫手枪使用7.62×25mm托卡列夫弹药,实质上这就是大威力、弹道低伸的7.63×25mm毛瑟弹药的仿制型,后者以毛瑟C96“盒子炮”而闻名。托卡列夫弹药为这款纤细紧凑的手枪注入了活力,枪口初速达到420米/秒。

托卡列夫手枪与PPSh-41冲锋枪使用同一种弹药。

这种弹药也成为苏联二战时期的冲锋枪,如PPD-40、PPSh-41、PPS-43使用的弹药。托卡列夫手枪经常被称为“坚固可靠”,毫无疑问这个优点是确实存在的,尽管它坚固的结构准确地说是更美国化,而非沙俄/苏联的传统设计。

第一印象

使用TT-33手枪的苏联军官。

尽管托卡列夫手枪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并不知名,但W.H.B 史密斯在他的著作《世界轻武器》(军事服务出版社,1948 年)中,写到了苏联TT-33手枪:

“苏联托卡列夫7.62mm自动手枪:虽然总体设计和闭锁系统是约翰·摩西·勃朗宁发明的复制品,类似美军现役的柯尔特.45 ACP自动手枪,但苏联手枪大大简化了生产和操作部分,以至于该武器被列为其著名原型的完全现代化版本。

该枪的生产成本仅为勃朗宁原始设计的一小部分,拆卸和维护更加简单,并消除了原型的各种缺陷。最有趣的评论是,苏联人发现勃朗宁闭锁系统是研发手枪最可靠的类型。

不完全分解的托卡列夫手枪,可以看到击锤部分是一个组件,能够从套筒座上拆下。

托卡列夫手枪:口径7.62mm无底缘弹药,单排弹匣,容量8发。

特征:外形与柯尔特自动手枪相似,但具有较小的外露击锤。当拆下套筒后,作为子组件安装的击锤机构可以从套筒座取出。

空仓挂机状态的TT-33手枪。

弹药:7.62mm苏联手枪弹药。尽管口径标记不同,但德国制造的7.63mm毛瑟弹药可以在这款手枪中完美运行。

美国制造的7.63mm(.30)毛瑟手枪弹药的药筒尺寸有所区别,一家主要弹药生产商的弹药不能使用这款苏联手枪发射,然而另一家生产商的弹药则可以完美发射。

芬兰军队在1940年冬季战争中,缴获的苏军武器,可以看到TT-33手枪和PPD-40冲锋枪。

评价:简化的柯尔特-勃朗宁设计,这种设计大大减少了机械零件。该枪特别出色的部分是在套筒座中的零件上,加工出了弹药导轨,由于大多数手枪供弹故障都是由于弹匣抱弹口变形造成的,因此这是一个重要的改进。在缺陷方面,这款手枪并没有手动保险或握把保险,而且击锤形状不佳,无法快速上膛。至于口径,苏联人明显偏爱相对较轻的高速手枪和冲锋枪弹药,而美国陆军则信奉相对低速的重型弹药。”

对抗M1911

一名德军机枪手正在摆弄配发的Pistole 615(r)手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线战场,德军缴获了大量TT-33手枪,并赋予其“Pistole 615(r)”编号重新装备部队。缴获的托卡列夫手枪非常适合德国的弹药供应体系,因为德国7.63×25mm毛瑟弹药可以用于TT-33手枪。不过,苏联7.62×25mm托卡列夫弹药却不能用于德国手枪。

1944年夏,美军部队在法国炫耀战利品。照片中央的一名美军士兵,举着刚刚缴获的一支TT-33手枪。

德军缴获的大多数托卡列夫手枪都配发给东线的部队,但有些部队因为轮换的关系,来到西线与美军作战。因此,相当数量的托卡列夫手枪被美军缴获,并当作战利品带回了家。这是一个独特的战争纪念品,代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全球范围内爆发。

中国仿制的托卡列夫TT-33就是著名的五四式手枪。

随着二战结束和冷战开始,配备M1911手枪的美军与配备托卡列夫手枪的共产主义阵营,在朝鲜战场再次交锋。上世纪50年代中期,苏军开始用马卡洛夫手枪(PM)取代托卡列夫TT-33手枪。但是,TT-33在华约各国和苏联提供援助的共产主义国家(中国和朝鲜)开始大规模装备和生产。

1967年2月,在甘露山从越共军队手中缴获的苏联TT-33手枪。

除了中国的五四式手枪,托卡列夫TT-33还在南斯拉夫(M57)、罗马尼亚(TTC)、波兰(PW wz.33)、朝鲜(68式)、巴基斯坦、越南(K54)、匈牙利(M48)和埃及(Tokagypt 58)生产过。

1966年8月,美军从一名越共军官手中缴获的中国五四式手枪。

越南战争期间,M1911和托卡列夫手枪在战场上再次相遇。美军与南越游击队、北越正规军战斗时,经常会缴获他们使用的托卡列夫手枪。其中一些是中国的五四式,这是更早的五一式手枪的改进型号。

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南越军队联合展示了缴获的各种武器,这是其中的K-54手枪。

1951年,中国开始装备五一式手枪,第一批25万支手枪使用了苏联原厂零件,以及中国制造的部分零件。1954年,中国军队开始装备完全使用中国零件的五四式手枪。北越正规军当中,五四式手枪被称为“K-54”。

手枪的大小之争

托卡列夫手枪借鉴了约翰·摩西·勃朗宁的天才设计,但在战斗中却无法与之匹敌。

M1911和托卡列夫TT-30/33之间的故事很快表明美国手枪拥有更强的制止能力。首先,更直接的是美国手枪更大更重。M1911空枪重1106克,长210mm;托卡列夫TT-33空枪重量要轻220克,全长短了17mm。

从左至右:9×19mm、7.62×25mm、.45 ACP、10mm。

毫无疑问,7.62×25mm托卡列夫弹药具有一定的动能,枪口初速超过了420米/秒。但美国人往往更关心,这样的高速弹丸击中目标时,会具有什么样的制止能力。.45 ACP尽管枪口初速较慢,但因为弹丸更重,所以具有非常显著的制止能力。

即便如此,笔者很少听到对托卡列夫手枪的抱怨,它似乎是一款不错的武器——简单、朴实且有效。但在近距离战斗中,使用哪种手枪的问题上,大多数美军官兵都会倾向于使用更大的手枪。

斯普林费尔德兵工厂公司(Springfield Armory)按照美军标准制造的.45 ACP口径1911手枪。

M1911手枪从1911年开始在美军服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以及数不清的地区冲突,直至1985年逐渐被M9手枪取代。在历次战争中,这款手枪都表现出坚固耐用、性能可靠、制止能力强的优点。而M1911因为使用的.45 ACP弹药,具有鲜明的制止能力,与托卡列夫TT-33使用的7.62×25mm弹药相比,类似大家争论不休的“大洞与多洞”话题,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尽管托卡列夫TT-33与M1911是一对宿命仇敌,但这样的对决,反而让约翰·摩西·勃朗宁的天才设计更加耀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