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 · 游记】肖祎娟: 烟雨辋川探访行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说到辋川,我欣赏过溶洞的春景和夏景,可是大名鼎鼎的王维手植银杏树也就去年春天和同学去看了一眼,嫩绿的叶子还没有长大,至于一直渴慕的金秋黄叶盛景,仅仅靠朋友圈饱饱眼福,却从未亲眼见证,一直心存遗憾,我想,这次有张老师带队探访20景,肯定会大有收获的。
车子离开县城,驶向东南方向,缓缓进入辋川境地,十几分钟就到达探访第一站阎家村。一下车远远看见张老师正在给大家发诗稿,因为这次探访,马晓毅老师在群里发了张老师的研究成果及王维辋川有关文章,大家提前做了功课,但是张老师依然把20景中王裴的诗文为大家打印了,好感动噢!为张老师的贴心大大点赞。
“我确定白石滩在这里,是有依据的。”张老师指着不远处一大块白色石头接着说,“你看王维《白石滩》中: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可见它的位置就在河下游、离村边近。再看裴迪“跂石复临水,弄波情未极。日下川上寒,浮云澹无色。”对照辋川峪口的位置及方向,我逐一勘察得到结论。8月份,中央电视台《跟着唐诗去旅行》节目组郦波老师来次研讨, 听了我的分析和推断也都很认可,我曾经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西安图书馆搜集资料,诗句、文献记载的都一一摘录,回来再寻找当地老人,反复求证,才得出的结论,因此大家对我的看法很赞同。张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指着周围的绿蒲、水域、山坡、大石头,有理有据,我们不住点头认同。
每一处探访都令我记忆深刻。比如金屑泉,70年代水泥厂修建时被改为全厂工人的吃水井,水塔还在,而旧址在一段沟道很隐蔽的地方,下雨了坡道泥泞又很滑,在张老师的带领下一个个精神抖擞,深一脚浅一脚地互相拉扶着下到沟底,听着张老师讲述几经波折的发现过程,真心佩服他的执着和求实精神,我仿佛看到老人和同伴们多次奔波劳累的身影,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金屑泉再次与世人见面。现如今还有2户人家下水泵饮用这口泉眼呢。当文友拨开覆盖的草丛,挪开上面的水泥板,我们竟然亲眼目睹了泉水汩汩喷涌的情景,张老师说他来过几次都没有看到此景,罕见呀!我急忙录了视频,留住这暖心的瞬间,心已醉了,似乎已经喝到了甘甜可口的沥泉,立刻神清气爽了。
登上临湖亭,一眼可见亭上对联“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应证了诗句“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俯视如今的辋川面貌依然还有辋川图的影子,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我们无法感同身受1200年前王维的生活环境,但是依亭遥望,曾经浩瀚飘渺的水泊荡然无存,留下沟沟壑壑的谷底。踏着宫墙遗迹,返回村子寻觅王维旧居,在张老师的多次勘察下,孟城坳、宫槐陌的大致方向和位置与现在的官上村地形很吻合。“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正值深秋落叶飘零,眼前似乎感受到当年仆从打扫落叶的情景……
探访辛夷坞时,下起了下雨,有一段上坡黄泥路很滑很难行走,车上仅有的伞也不能保证两人共有一把,可是大家冒着细雨,美女们顶着丝巾,没有一个人掉队。
当然我也如愿以偿地看到了金灿灿的王维手植银杏树,在阴天也是满身的珠光宝气,贵族气息浓烈。树高20多米,树干可三四人合围,树冠15米,距今1200多年,成为唐代辋川的历史见证,似乎也正向人们诉说着鹿苑寺的千年沧海……
很难想象面前的这位老人相貌平平、饱经沧桑,瘦小的身躯如何一次次奔波在西安图书馆查找搜集关于描写蓝田的诗文,翻阅多少典籍文献,询问考证了多少民间老人……对辋川的这份痴迷、对王维的膜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张效东老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历经百余次的实地考察走访,千辛万苦、百折不挠,王维20景逐一揭开神秘面纱: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均已得到专家认可,张效东老师填补了历史空白,为蓝田王维文化研究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该研究成果由《蓝田文化研究》分四部分连载刊出,第一期已问世,我有幸收藏了。
这次随张效东老师一起探访辋川,他谦虚、低调、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给我留下深深的影响,感谢他毫无保留的解读,感谢他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与今人一起体味当年王维辋川图的盛美诗境。辛苦啦!向他致敬!期待蓝田王维辋川别业早日重现!
喜欢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