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有用的技能靠职业生活但不影响对大道的追求
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说到“有用之学”和“无用之学”,建议大家学一点无用之学,以提升人的品德,陶冶人的情操。因此,准确地说,应该不存在无用之学。有些东西我们学习了以后,可能暂时没什么用,但并不代表以后一直没有用。然而,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以“生有涯”去“随知无涯”,确实不明智!因此,我们的学习还是应该有选择性。
在《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四》,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意思是,子夏说:“就是一般的技艺,也必定有它值得欣赏的地方;不过,长期专注于此,恐怕会陷于执著的困境,所以君子不去碰它。”子夏劝诫我们不要在小道上花费过多精力,那么无用之学是小道,还是有用之学是小道?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掌握一定的技能,如果没有这些,恐怕吃饭都成问题。但儒家一起教导我们不要为“稻梁谋”,他们认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四》)“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三一》)
是的,对读书人而言,不学稼穑,谋道不谋食,都是他们的人生追求。固然没有错,但是,在现实社会,生存还是人的第一需求。然而,人要生存不仅仅要学习和领悟“大道”,而且还要适时地学一点“小道”,为自己学一点吃饭的本事。
这与儒家的思想毫不矛盾,“小道”作为生存技能可谓“有用之学”,养活自己,又能给社会创造财富。同时,它丝毫不影响无用之学的学习。因为人除了物质的需求以外,还需要精神的需求。精神的需求就是大道,就是君子追求的正途和致力的目标。因此我们在养活自己时,千万不能忽略对大道的追求,无论你是读书人还是打工人。
读书人有精神追求情有可原,但打工人为什么还要有精神的追求呢?这就是我们国家提出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同发展的要求。
当年我写《人生路上学论语》到后半段时,接到一些编辑和自媒体的邀约,当时很痛快地拒绝了,因为我清楚知道,我还在学习阶段,我根本没能力、没资格去为人师。后来书写完了,自媒体蓬勃发展已没有我一席之地了。我没有懊悔,反而觉得挺坦然,说明大浪淘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后来我自己注册了公号,一直坚持写一些学习的感想和心得。当然我也开通了赞赏。我当然喜欢钱,有赞赏说明有人喜欢这样的文章,但我决不因为钱而写一些哗众取宠媚俗文字,特别是不向任何知名公众号投稿。因为一旦有了将这些文字转化为钱的想法,不仅我将成为钱的奴隶,而且我做人的底线、道德原则等也将有可能被洞穿。
这要得益于我有职业,我有有用的技能,我能靠职业生活。写这些文字本来就是无用的,它已经成了我的爱好和精神追求了。无用就无用吧,人为物累,心为形役,如果思想不自由,做一些违心的事那就得不偿失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到无用之学对人的重要,因为自己开始意识和反省以前自己有的过失,慢慢懂得和学会了简单的一些做人的道理。
现在当我捧起一本书,聆听一个老师的讲座,我特别地宁静,特别地感觉到我“生有涯”而“知无涯”的无奈。同时感觉到,人生快乐了,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了。
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仲由(子路,孔子弟子)至贾市闲游,见一买者与卖者争吵不休。卖者道:“我一尺鲁缟价三钱,你要八尺,共二十四钱,少一个子也不卖!”买者争辩道:“明明是三八二十三,你多要钱是何道理?”仲由正直,笑对买者说:“三八二十四才对。你错了。”买者不服,争执不下,便要打赌。仲由性烈,当场以新买的头盔为赌注。买者也火气正旺,愿以脑袋做赌注。二人击掌为誓,均找孔子评理。孔子听了原委,笑对仲由曰:“子路,你错了,三八就是二十三,快把头盔输给人家吧。”
为什么?孔子用一个头盔换回一条性命,这是智者的善良。如果没有无用之学,就没有这里善意的灵光一现。如果较真于有用之学,则是对生命的极不尊重。
我们的职业在日积月累的工作过程中,会让我们获得名与利,会让我们有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如果只是单纯的专家,我们只收获名与利;但如果是有情怀、有担当、有仁心的专家,那就会给社会带去很多的关怀和温暖。而要成为这样的专家,少不了无用之学的滋养。
儒家认为,我们每个人要立志成为君子,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而且每个人还可以帮助他人成为君子。因此,我们在靠职业生活的同时,试着让自己接触一点“大道”,了解一点人生道理。在各自的岗位上,给自己交代,行有余力,给他人以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