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事28:整整一年多,苏轼就干了一件事,回乡葬父

昨天说到,苏轼和苏辙兄弟送父归葬整整用了十个月,为何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呢?

算路上距离,从河南开封到四川眉山约1330余公里,骑马的话每天50公里,不超过30天就能抵达。

然而,他们是带着两具棺材上路的,如果走陆路,全程大部分是山路,特别是蜀道,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只能走水路。

这水路怎么走呢?先从开封出发,经通济渠(大运河之一段)过宿州、泗州,到达扬州后,再溯江西上,经安徽、江西、湖北,过三峡,抵达成都,最后是眉山。

堪称是一次水路上的万里长征。

为了这次葬礼,苏轼光准备时间就用了两个月,先要向朝廷申请船,还得雇佣有经验的船夫,从三峡逆流而上那可是九死一生。

如此长距离的跋涉,棺材质量一定要过硬,收殓也必须极为精细,颠簸几下万一散架了咋办?

毫不夸张的说,这次葬父如果没有朝廷的拨款,是不可能完成的。也幸亏三苏父子都是朝廷命官,得到了皇帝的特别赏赐。如果是平民百姓意外死在了异地他乡,想落叶归根?先掂量下家底。

所以,这次长达十个月的船上旅程,基本上把苏轼兄弟俩掏空了,说是倾家荡产也不为过。

公元1067年的四月,历经千辛万险,他们终于抵达四川眉山。然后,开始修建坟墓,大概又花了半年时间,到十月份,兄弟俩才正式将父亲下葬。

我终于明白古人丧父母后为啥要守制27个月了,是让你有充足的时间安排丧事啊。

也正因为守制期间没有别的事情可干,只好将这丧事办得谨慎再谨慎,中国人对生死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而且,在守制期间,孝子们不准当官,现任官员必须离职,不准参加科举,不准嫁娶,已婚的不准与妻子同房,违反其中任意一条,一旦被人抓住就是身败名裂。

历史上,因为守制的事儿而闹出的政治风波层出不穷,也算得上中国古代的一大特色吧。

丧事处理完成后,离父亲去世已过去了将近两年。那这两年时间里,朝廷又发生了什么呢?简单梳理下:

首先,英宗皇帝在1067年的正月初八驾崩,继位的是年轻而野心勃勃的神宗皇帝;

其次,韩琦罢相,王安石受到神宗皇帝的赏识,起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当红炸子鸡;

最后,欧阳修受到蒋之奇的多次弹劾,已萌生退意,一批赏识苏轼的老臣陆续下野。

总结为一句话,朝廷开始酝酿一场变革,回到京师的苏轼又将持何种态度呢?神宗在等他,王安石在等他,欧阳修也在等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