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的改错背后,是粗糙的思维与迟滞的心智

在我们的策略课学员群里,有个学员提了这么个问题:

他的问题就这么多,下面没有了。如果你想看清楚他究竟在问什么,可以看下放大的图:

其实具体是什么题目,并不重要,哪怕你是文科生不清楚这个知识点也没关系,不妨碍我们分析这个情景、这个学员。

这个学员是谁也不重要,他可能就是你。

我是说,他的思维模式,他所遇到的问题,也许就是你的问题。

那么请问,他遇到了什么问题?

首先我们得意识到,他提问的方式是有问题的。

最明显的问题是,问的太粗糙、太抽象了。他提问的时候仅仅是说,这个题我不会做,答案看不懂。意思就是想要有人从头到尾给他详细讲一遍。

然而“答案看不懂”是什么意思?解题步骤和分析过程有很多步,难道他所有步骤全都看不懂?这是不可能的。一定是有某几个核心步骤想不明白。

所以正确的问法是:

这个题的xx选项,想要分析清楚,是不是需要弄明白步骤甲、公式乙,然后按照xx方式去推算?但是我在公式乙、第2步推算的时候,发现和答案不一样,那我到底哪一步想错了呢?

这就是更细致的问法。你们提问的时候,就该这么问。

更细致的问法,体现的是你做了更细致的思考,你的思维精细度高。而思维精细度高则意味着你的思考效率、效用更高,进一步意味着,你的这一次学习效率更高,你的改错是真正有用的。

反过来,如果你做不到这样的提问方式,则说明你的思维精细度不够,思维粗糙了。进而思考效率低,改错名存实亡。

再进一步,它反应出来的是,这位同学习惯于一个思维模糊的状态,当他的思维很模糊的时候——体现在他的提问很模糊、并没有精确定位没掌握的知识点和分析过程——他并不感觉难受,他是很可以接受这种状态的

如果是一个求知欲极强、思维细致的人,他的大脑应该是有一种本能的——一定要把这个没搞懂的东西搞懂。如果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连问题出在哪了也不知道,大脑是会感觉很不舒服、不爽的,这种不爽的感觉会引导着人去进一步聚焦,分析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实际上,要想分析清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或者说自己到底哪里没弄懂,其实并不难,无非是对照着答案看,自己哪一个分析步骤和答案不一样。

而这种并不难以完成的任务也不会去做,宁愿保持着一种模糊的状态,说明他对这种模糊的状态是很习以为常的。

这是一个不好的思维习惯。

你们可以去观察身边那些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尤其是善于思考的学生,比如那些数学物理等科目的学霸。如果你观察的够仔细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学霸都是本能的不接受那种思维模糊状态的。他首先想要把题目彻底做出来;如果碰到了很难的题,实在是做不出来了,那么退而求其次,他一定要弄懂自己卡在哪一步了,是哪里出问题了。

比如,一个数学题给出了5个复杂的条件,然后叫你求一个更复杂的结论。如果是一个学霸,他也许算了半天也还是没算出来,但是他一定在大脑的会做这种类似的思考:

怎么老是算不出来呢?我看看,5个条件有4个都用上了,差一个没有用上,但又不知道这个条件该往哪用!关键点肯定就是剩下的这个条件了。而且题目叫我证明两个式子相等,问题是剩下的这个条件和这两个式子看起来都没关系啊?

到底怎么用这个条件?怎么变形才能和式子产生关系呢?

你看,碰到太难的题,学霸也有可能不会做,但是他一定会精确定位自己的问题产生在哪里了。

你不要小看这个精确定位的动作,它的影响可大了。

它影响到你看答案时能不能看懂;

看懂后能不能学会;

学会后下次碰到类似的题能不能举一反三;

甚至碰到生题,能不能在生题中找到熟悉的部分,并灵活创造。

根本上来说,它影响你的数学能力,数学感觉。

更本质的说,它是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

那么再进一步,为什么有的人会思维粗糙,无法精确定位、细致思考呢?

来看看几个常见的原因。

第一,缺乏专业训练。有天赋的人,可以自发形成部分精细化思考,比如各种学霸。而普通人,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以后,也能够掌握精细化思考的方法,进而形成精细、深度思考的能力。

比如我的深度学习策略课,高中班里,讲模式识别、讲思维追踪法,都是典型的精细化思考(顺便可以判断,文章最开始的那位学员,大概率没有认真学习模式识别和思维追踪法两个章节,尤其是思维追踪法,专门针对错题改错的,极大提高效率,可惜他没有好好学,没有用上)。普通人很难自发领悟这些方法,但听别人讲课,然后学会,难度就降低了好几个级别了。

第二,从未意识到居然存在【精细化思考】这个东西。有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机缘不足,甚至可能从未听说过精细化思考、深度思考之类的技巧和理念的存在。

他们没有从其他人处听说精细化思考的理念,也未曾仔细的观察过学霸的学习状态和思考路径——这也是需要运气的,需要你有几位学霸朋友;或者需要你有足够的社交能力,能和学霸套上近乎。

他们当然曾经听老师和父母要求过“要善于思考”,但由于父母老师并不知道怎么才能善于思考,也没法教会他,所以这个要求等同于一句废话。于是这些同学长久的停留在深度思考的空白地带,如同没有绿树的荒原。

这种类型的人其实不少。他们对于学习的认知常常停留在聪不聪明、脑子好不好使等维度,属于对学习和思维这类的学问还没有入门,甚至还没有看到门的阶段。

第三,心智损耗。当你最初几次意识到思维需要且可以变得更加的精细化的时候,你会去使用大脑进行精细化的思考吗?

按理来说会,因为大脑有天然的求知欲望,思考就是大脑的本能。但是,如果你有各种心智损耗,那么这些障碍就会阻挡你的思考。

如果你恐惧学习,或者恐惧学习背后的评价、压力,那么你还没有开始思考就已经被迫将注意力转移到失败所带来的的后果上去了——你的思考停止了。

本质上,这是一种逃避,因为逃避是人的本能。如果你恐惧,你就会本能地选择逃避,因为逃避可以确保短期的利益——在这一瞬间,你不用面对失败的痛苦,你将获得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的表面平静。

而几次之后你形成了思维习惯——先肤浅的思考,如果问题很难,那么直接逃避。长久下去,你的深度思考能力就如同一块从未被锻炼过的肌肉,变成废柴。

如果你焦虑、愤怒、厌烦,本质上也是类似的。这些潜藏在意识表层与深处的情绪扰乱你的精细思考能力,让你无法变成学霸。

如果你沉迷手机、游戏,专注力涣散,你的思考能力也会受严重影响。精细化思考、深度思考的前提,是你将注意力长久的、持续的投入到某个东西上去——某个知识点,某个解题过程。注意力的投射对于用思考解决问题,就像太阳照射到冰块上去,只要时间足够久,总会有所启发与收获。

然而,涣散的专注却让阳光快速移开,而冰块依旧。所以信息流产品,引发专注涣散的各种东西,都是破坏思考能力的毒药。

其实,所有的心智损耗对思考的影响都可以等效理解为专注的涣散。那些情绪就是引发你专注涣散的元凶,它们正是通过引发专注涣散而造成了思维的羸弱。

而一切专注涣散都可以通过冥想解决。这也是我反复强调冥想重要性的原因。

第四,能量损耗。还有些人,是因为身体羸弱,亚健康甚至直接疾病而导致的思考粗糙。精细化思考、高强度用脑等,需要大量的能量供给,因为大脑这个质量比重不足3%的玩意儿,消耗能量却能达到整个人体的20%以上,甚至逼近30%。

如果你身体不健康,能量不足,那么这个耗能大户就转不动了。

当然,一般人更有可能是上面四个因素的某种组合。比如,某同学从来没接受过专业的思维训练,同时喜欢刷手机,专注力涣散,并且从来不知道学习是需要精细化思考的。

所以你该怎么办?

你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意识到,学习是个精细思考的活。

你可以试着观察下身边的学霸,请教下他们如何思考。

你可以专门的学习一下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课程,尤其是模式识别、思维追踪法等板块。

你可以多练练冥想,戒断信息流产品和成瘾性强的游戏。

你可以注重饮食睡眠锻炼,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