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曹操成为人生赢家,董卓却身败名裂?

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天下大乱。

董卓至此已然拿到了大汉天子这个在当时看来师出正名的旗帜,可谓是与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了同等的条件。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灭袁绍,伐刘表,攻孙权,都借用到了“大汉天子”这个正义的旗帜,才得以肆意攻取各方诸侯,就连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都奉劝刘备道“此诚不可与之争锋矣”。

但为何当董卓拿到和曹操同样的王牌之后却一副好牌打得稀烂,按照《三国演义》或者是平常电视剧中的说法,董卓是因为残暴不仁引得四方诸侯揭竿而起,结成关东联军,董卓势单力薄,最后因抢了吕布的老婆貂蝉结果被吕布所杀。

但在历史中,却找不到貂蝉此人物的出现,所以不难判断,吕布因为貂蝉杀董卓这个事是子虚乌有的。而就关东联军对董卓来说,倘若真如以上说法,董卓势力单薄,以弱对强,看起来却也必败无疑了。那么本文主题似乎也就没有讨论性了。

所以说,就董卓对关东联军来说,不妨先来论述,董卓是否真就毫无胜算。

首先,答案是否定的。

兵多战强,诸侯联军两战告负

董卓所统领的军队属西凉军,而西凉军为镇守边疆之军队,战斗力强,战斗经验丰富。比起关东联军的军队来说,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就兵多方面,董卓进洛阳之时,所率领军队不过三千兵骑。但进洛阳之后,又得先前被宦官所害的何进和其弟何苗的队伍,之后,驱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京都兵权唯在卓。

待关东联军组成之后,王匡,曹操曾率兵来伐,俱被董卓军所击退。袁绍、韩馥等人,更是因为惧怕董卓军强,不敢先进。

联军士气低下,军内尔虞我诈

据《三国志》记载,初平元年四方俱起,十一路诸侯,众各数万。但当二月,董卓徙天子都长安之后,诸侯联军却不思进取,除军屯酸枣的四路诸侯夜夜笙歌外,袁绍和韩馥在忙着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

联军中刘岱与乔瑁相恶,岱杀瑁。袁绍更是在之后胁迫韩馥,拿到了韩馥之冀州。

气得曹操说出了“窃为诸君耻之”的话语。

董卓军强兵多不说,联军至成立以来,未将主要目标定于灭董助汉,而是各方只关注到了自己的利益如何。

没有目标导致士气低下,尔虞我诈导致内乱频生。

如使无气之军对战强之兵,纵使联军兵力众多,结果却也无法预料,所以说就战争方面而言,董卓并非必败无疑,反而有可能击溃联军。

但在如此局势不定的状况下,不光关东联军们没能抓住机会一举击败董卓,董卓也同样没能抓住机会反败联军。

加封谋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正当联军们争名夺利之时,董卓也并未闲着。刚到西安,就加封自己为太师,号曰尚父。封己弟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弟之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除此之外,其宗族内外,封者甚多,并列朝廷。就连其并未成年的孙女,董白,也封为渭阳君,起坛造势,花销甚多。

而就是否攻取天下来说,董卓自己也显得十分佛系。

董卓封官进爵后不久,在长安二百六十里外筑郿坞,坞内积有的谷物粮食够三十年食用,而造此坞的原因,董卓说道,如果事情顺利成功,我就雄踞天下,倘若不成,我就守在这养老。

东汉末年,虽说群雄并起,却也缺少真正的有志之士。群雄中率先冒出的曹操胸怀大志,可惜早年缺乏势力,不得志,而之后的刘备,孙权也更是如曹之境地。而如董卓,之后的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之辈,拥有势力,却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才导致天下久久不得安定。

胸无大志,董卓没能进取,而真正使其失败的要归因于以下几点。

改换天子惹众怒,内外交困

天子按其字面说法为天之嫡长子,君权神授,倘若随意改换,天之庇护也会随之失去。因其改换,袁绍也萌生另立他帝的想法,袁术更是自称皇帝。

天子的名号自此不再专属于大汉正统一家,如此做法,正中曹操之说法“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

董卓此做法,无疑惹怒了大汉众臣,曹操宁愿出逃也绝不归顺,袁绍同样离董卓而去,其所举用韩馥、刘岱、孔伷等人,更是刚一到任,便加入反抗联军之阵营,更有甚者,伍孚出刀刺杀,虽然失败,但无不昭示董卓已然失去臣下文人的支持,而其之后其被臣下王允、吕布等人诛杀更是由此而起。

内无忠臣,外有军患,全因董卓改换天子始,而其改换天子的初衷,不外乎树立威严,震慑不服等作用,却不料想反而加速了其的灭亡。

反观曹操,在众人争权夺利,不顾大汉死活之时,一意迎奉汉献帝,在袁绍劝其加入自己立刘虞为帝之时,“笑而恶焉”,绝而拒之。

此做法,不但维护了大汉之正统,更树立起了自己“正统大汉之军”之名,在之后的战争中师出有名,手握正义之师之名,终得以击败袁绍,统一北方。

曹操在晚年所写《述志令》中写道,倘若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如果曹操也似董卓般,天下恐怕动荡时日久矣。

肆意妄为失民心,残暴不仁众人恶

在历史中,董卓的残暴不仁是出了名的。就据《三国志》中所描述,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暇眦之隙必报,人不自报。

刚到洛阳城,便遣军队到阳城,此时阳城正值二月春社日,其军队便肆意杀人,斩断男子头,驾着牛车,装载抢来财物与妇女还洛阳,还将所斩人头系在牛车车辕轴之上,谎称杀敌而得,入城皆称万岁。而至于奸乱宫人公主,数不胜数。

西凉军的肆意妄为,让董卓失去了民心。与曹操、刘备败走仍携带己之百姓的做法,简直是不能相比。除此之外,董卓的残暴不仁更是在对于掳获敌人的做法上显现十分。

董卓对于战俘,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烹杀,未死,便使其扑倒转动于食案间。残忍十足。

与之相比,曹操对于俘虏通常是仁之义之,仁之体现在面对杀害爱子曹昂,爱将典韦而后投降自己的张绣,曹操仁而待之,义体现在官渡之战,面对背叛自己而书信与袁绍之士,曹操既往不咎。

在民和俘的处理上,曹操,董卓可谓是大相径庭。一个残暴之君,一个仁义之主,又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下之心归于何者,至是不必言说。

至此,以上论述可知,对于“天子”方面,董卓与曹操起跑点是相同的,甚至是在拥有“天子”初期,董卓势力,兵力要比曹操强一点,但就结果而言,一个暴毙于市,一个建立了魏。终其原因,除了对待“天子”方面的两种做法之外,董卓胸无大志,内交外困,残暴不仁是其失败之因。

但就其灭亡的直接原因来看,其为王允,吕布所杀,似乎与民心,道义无关;而其实就事实本末而述,董卓的灭亡是必然的,而失民心,无道义,性残暴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王允,吕布等人的出现也是在其灭亡的必然结果下的必然出现,倘若无吕布等人,杀董卓的便可能为曹操等人,总之,灭亡其者必然会出现。

董卓死后,其尸体裸暴于市,守尸人以其脐中为灯,光明达旦,积累数日,自其故将收尸葬郿而止。卓于郿,大风暴雨震卓墓,水流入藏浮其棺。真可谓,天理不容,人神共愤者。

(0)

相关推荐